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敏煥
- 國籍:中國
- 民族:朝鮮族
- 出生地:朝鮮鹹鏡北道
- 出生日期:1913年
- 逝世日期:1936年
- 職業: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1師參謀長
- 信仰:共產主義
人物生平,主要事跡,犧牲經過,世人紀念,珍貴文獻,戰史評述,相關資料,
人物生平
李敏煥(1913—1936),朝鮮族,生於朝鮮鹹鏡北道,幼時全家因貧遷居吉林省延吉縣。1928年入龍井大成中學,並加入共青團。1929年到清原搞地下活動,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清原縣委委員、團縣委書記。1931年夏秋,任縣暴動委員會委員,領導"八一"反日大暴動和秋收暴動。1932年秋,到柳河三源浦發動民眾武裝抗日。1933年,創建“農民自衛隊”,後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直屬少年連,任連政委。後擴編為少年營,任營政委。1934年,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第一師參謀長,率部轉戰於柳河、寬甸、清原、桓仁、鳳城、新賓、本溪等地。1936年7月,與宋鐵岩率師西征。同月15日,在摩天嶺戰鬥中,重創日軍,不幸壯烈犧牲,時年23歲。
主要事跡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南滿各族人民在中共滿洲省委領導下,迅速組織起來,開展抗日武裝鬥爭。1932年6月4日,中共磐石中心縣委以李洪光武裝赤衛隊為基礎,成立了有30餘人的磐石工農反日義勇軍。11月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游擊隊。1933年春,南滿游擊隊挫敗日偽軍4次“討伐”,並主動出擊,發展到250餘人,建成了以紅石砬子為中心的磐石抗日游擊根據地。9月18日,擴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獨立師,楊靖宇任師長兼政治委員,轄兩個團,共300餘人。為加強部隊的政治、組織建設,獨立師頒發了《東北人民革命軍政綱》等條例。10月,獨立師主力南越輝發江開闢新的游擊區,進行了三源浦、涼水河子、八道江等戰鬥。1934年2月,獨立師聯合當地16支抗日武裝成立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楊靖宇任總指揮,抗日游擊區擴及金川、濛江(今靖宇)、輝南等10餘縣境。11月7日,成立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楊靖宇任軍長兼政治委員,朴翰宗任參謀長,宋鐵岩任政治部主任,轄第1、第2師和1個教導團共800餘人。第1師活動於通化、臨江(今渾江)、桓仁等地;第2師活動於濛江、撫松、海龍等地。1935年3~5月,楊靖宇率第1師和教導團西進至興京(今新賓)等地,開闢遼東抗日游擊區。9月,第1軍第2師與第2軍西征部隊在濛江縣那爾轟會師,打通了東滿與南滿游擊區的聯繫。秋後,楊靖宇率部以東西分進、南北轉戰的戰略行動,打破了日偽軍的“討伐”。年底,部隊發展到1600餘人,抗日游擊區擴展到南滿20餘縣境。1936年6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改稱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轄3個師共4000餘人,不久即編入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楊靖宇任總司令兼政治委員。為打通與中共中央和關內工農紅軍的聯繫,開闢新的抗日游擊區,第1軍分別於6月、11月派部隊向遼寧西部、熱河(今分屬遼寧、河北、內蒙古)一帶西征,由於日偽軍圍追堵截,僅進至遼河岸邊而未果。是年冬,第1軍在第2軍的配合下,挫敗了日偽軍1.6萬餘人的“北部東邊道九縣大討伐”。
“七七”事變後,第1軍在東南滿廣大地區開展游擊戰,進行了襲擊通輯鐵路(通化—輯安)老嶺隧道工程和蚊子溝等戰鬥。1938年下半年,日軍為加強其殖民統治,採取經濟封鎖、政治誘降和軍事打擊等嚴厲措施,對抗聯第1路軍進行全面大“討伐”。為擺脫困境,中共南滿省委和第1路軍主要領導人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將部隊改編為3個方面軍和1個警衛旅,實行分區作戰。第1軍直屬部隊編入警衛旅,各師編為第1方面軍,曹亞范任方面軍指揮,尹俊山任政治部主任。此後,楊靖宇率警衛旅及第1方面軍一部轉戰樺(甸)濛(江)山區,先後取得了長崗、岔溝、木箕河、大蒲柴河等戰鬥的勝利,挫敗了日偽軍1.5萬人的秋冬季大“討伐”。1939年10月,日偽軍7.5萬餘人,對第1路軍進行殘酷“討伐”,並強化集團部落,割斷抗聯與民眾的聯繫,斷絕抗聯的衣食來源。為保存實力,避免遭毀滅性打擊,中共南滿省委和第1路軍主要領導人召開會議,決定將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游擊。會後,第1路軍各部在長白山密林中進行艱苦的反“討伐”作戰,部隊減少到不足1000人。1940年2月23日,楊靖宇在濛江縣三道崴子犧牲。餘部於1941年3月編為東北抗聯第1支隊,一部在東滿堅持鬥爭;一部轉入蘇聯境內整訓,於1942年8月編入東北抗聯教導旅。其間,教導旅先後派出多支小分隊,在東滿等地進行游擊活動,堅持到抗戰勝利。
摩天嶺戰鬥
1936年夏,一直在遼寧省東部和吉林省南部堅持抗日游擊戰爭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指揮楊靖宇,得知中共中央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已勝利到達陝北,並積極準備東出華北抗日的訊息,十分興奮,經過討論,決定派第一路軍第l師西征,進入遼寧省西部及熱河省境內,以便與關內抗日力量溝通聯繫,特別是與中共中央建立直接聯繫,發展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大好形勢。
1936年6月28日,第一師400餘人從遼寧風城以東的和尚帽子一帶出發,7月1日,乘隙越過安瀋鐵路(今丹東至瀋陽鐵路),進入岫巖山區,待機穿越南滿鐵路。但剛剛進入新區,缺乏民眾基礎,日軍對南滿鐵路守備更加嚴密,幾次試圖越路,都未成功,日軍守備隊反而跟蹤追擊,不得已又於7月8日分批回師。7月15日,部隊返回到安沈路本溪以南的摩天嶺附近,日軍仍在跟蹤追擊。於是,第l師選擇有利地形設伏,當尾追的日軍連山關守備隊第2中隊進入大榆樹溝時,突然發起攻擊,當場擊斃日軍大隊長今田大尉及日軍30多人;下午,日軍繼續追擊,又被擊斃數十人。第l師也遭受較大損失,參謀長李敏煥在戰鬥中犧牲。
楊靖宇親自撰寫《西征勝利歌》,頌揚摩天嶺戰鬥,其中說,“摩天高嶺一場大戰驚碎敵人膽,盔甲槍彈勝利無算齊奏凱歌還。”
犧牲經過
1936年7月,與宋鐵岩率師西征。同月15日,在摩天嶺戰鬥中,重創日軍,李敏煥不幸壯烈犧牲,時年23歲。
1936年7月15日10點多鐘,李敏煥率領部隊走到遼陽與本溪交界的摩天嶺上,突然發現山下有日軍開來。即命部隊轉向右側的對面山樑,隱蔽于山坡上的樹叢中。
11點多,日軍爬上了對面炕山樑。他們是駐連山關的守備第2中隊,奉命前來堵截抗聯1師西征部隊。到了山上未發現抗聯部隊,中隊長今田便命士兵原地休息,吃午飯。今田則獨自來到山樑一端,發現腳下不遠處樹叢中埋伏著一個抗聯戰士。但他剛要張口大叫,已被抗聯戰士一槍擊斃。
李敏煥見狀即指揮眾戰士向鬼子兵射擊,僅十幾分鐘,包括中隊長今田在內的30餘名日軍官兵斃命。
由於中午的戰鬥暴露了目標,下午,1000餘名日偽軍包圍了李敏煥率領的抗聯部隊。摩天嶺上展開了更加激烈的戰鬥,李敏煥指揮部隊打退了敵人一次次進攻。午後4點鐘,在敵人發起的一次進攻中,一名機槍射手中彈犧牲,李敏煥抱起機槍向敵人橫掃過去,敵人被打退了,可李敏煥卻不幸中彈英勇犧牲。
世人紀念
摩天嶺李敏煥紀念碑:
紀念碑位於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連山關鎮摩天嶺上。這裡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第一師參謀長李敏煥烈士犧牲和安葬之地。在現代史上,1936年7月15日,抗聯一師西征受阻後,返回途中,路經連山關摩天嶺,獲悉日本前來堵截,便在山坡上埋伏起來。中午,日軍飯時,抗聯戰士,向他們出擊,十幾分鐘後,50名敵人,只有一個鬼子和一個翻譯官逃跑,其餘全被擊斃。不久敵人大隊人馬上來圍剿。一師參謀長李敏煥在戰鬥中頭部中彈犧牲。入夜,在當地民眾帶領下,部隊突出重圍,返回根據地。摩天嶺大捷威震東北,給日軍沉重打擊,鼓舞了東北的抗戰士氣。
為紀念李敏煥烈士,中共本溪縣委員會、本溪縣人大常委會、本溪縣人民政府在這裡修建了李敏煥烈士紀念碑以示紀念。紀念碑於1985年9月3日建立,占地面積600平方米。紀念碑全高3.5米,碑高2.5米,碑座用花崗岩石砌築。碑身正面鐫刻著“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第一師參謀長李敏煥烈士永垂不朽”,背面刻有紀念碑文。該碑被列為本溪縣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珍貴文獻
李敏煥烈士的日記(此日記是李敏煥犧牲後,日寇從其遺物中發現並譯成日文的,在日偽檔案中的標題為《程斌匪陣中日記》。)
七月九日(農曆五月廿一)
星期四
早晨三點鐘集合行軍,到大鬧溝崗的前偉站溝里休息。下午一點鐘左右,敵人跟蹤追擊而來。我們迅速登上山頂,退到礦洞溝。後來敵人進入二團的潛伏地區。開槍後,我們經過礦洞溝、砬子溝、西山堡,到達陳家溝休息(一分隊一排有排長以下三人失蹤了)。
夜裡十點鐘左右,越過制高點向不知名的山退卻、休息(今天敵人出動了偵察機)。
七月十二日(農曆五月廿四)
晴 星期日
十二點鐘左右(日本人註:疑為中午),在東方山脊方面二十餘步遠的地方又發現日寇,並且在我們十多步遠的地方走過去了。
午後五點三十分左右,天下起雨來。午後七點鐘開始行軍。當越過南馬峪、柳家堡子後面的山嶺時,和二十多名棒子隊遭遇。下了山嶺移動到大頭溝、小兒溝,進入了警察隊潛伏的地區。又在距離南馬峪三華里的孫家堡子,同二十餘名警察隊談話。我們越過山嶺,經過四道溝、果家溝,在生鐵溝、小黃嶺休息。
午前十點,由於又在生鐵嶺出現敵兵,我隊開始行軍。午後六點鐘到達趙家堡子。要吃晚飯時,七點鐘又在王家堡子發現了數十名日本兵。
因而,我軍登上後邊的山脊上休息。
七月十四日(農曆五月廿六)
陰、大雨 星期二
早飯後,於清晨兩點集合,經過陽溝、二道溝,到達大長嶺。因下大雨,在附近居民家裡休息。
七月十五日(農曆五月廿七)
晴 星期三
早飯後,於下午二時三十分行軍至摩天嶺休息。
李敏煥的日記最後就寫到了這裡。
此時,抗聯戰士應該是已經由大榆樹溝一側登上摩天嶺山脈,並應該是發現了尾隨而來的日軍,隨後在山頂設伏,消滅了今田中隊,但是在隨後向鐵匠溝一側撤退過程中,再次與聞槍聲而來的日寇激戰,李敏煥烈士和警衛員不幸犧牲。
戰史評述
根據李敏煥烈士的日記,對摩天嶺大捷進行還原,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
1. 摩天嶺戰鬥的發生
這不是偶然的,不是一場遭遇戰,也不應該看做是一場有準備的、有預謀的伏擊戰。從7月2日起,西征部隊就一直與這股日軍保持著若即若離的接觸狀態,並不時交火,雙方距離最近的一次,是發生在7月12日的中午,日寇距離抗聯戰士的潛伏地僅“二十餘步”,日記中記錄為:“十二點鐘左右(日本人註:疑為中午),在東方山脊方面二十餘步遠的地方又發現日寇,並且在我們十多步遠的地方走過去了”;
應該說,在西征部隊後撤的過程中,幾乎每天都與敵人發生接觸,可以說就是處於敵人堆中,而這股日軍,就是後來被消滅的今田中隊(據日軍的檔案記載,其中的一個小隊是藤田隊,更是追在最前面),這股敵人自7月2 日以來,一直尾隨西征部隊,一路窮追不捨,不斷造成抗聯戰士的傷亡。
2. 摩天嶺戰鬥的地點
戰鬥發生的前一天,即7月14日,西征部隊越過今天的遼陽市弓長嶺區的長嶺子山、大黑山,進入現今的本溪縣連山關鎮的碾子溝村附近山區,“到大碾子溝吃午飯。上午十一點鐘**,經新開嶺,到大榆樹溝、二道溝休息。”
現考證,新開嶺、大榆樹溝即今天地圖上標註的新開嶺、大榆樹溝,二道溝即現今的小榆樹溝。
之所以西征部隊選擇了這樣一條行軍路線,是因為當時的連山關中河、劉家、石哈一直到連山關一線,都是較大的集鎮,都有敵人大隊駐防。因此抗聯選擇了與之平行的路線,穿越山地行軍。其儘量避免與敵人接觸的意圖十分明顯;
而行進至摩天嶺時,出現了兩難的局面:向北需要穿過一條十分重要的公路:即連山關至鞍山的公路,日軍可以沿公路迅速機動。西征部隊需要在最短的時間越過公路、進入北部的莽莽群山;
而後面,不知死活的日軍今田中隊,已經尾隨而來,緊緊跟在後面,如果不儘快解決這股敵人,那么有可能會在公路附近的平原被兩股敵人夾擊,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
到了這種情況,戰鬥的爆發就不可避免了。而摩天嶺山脈,雖然高度僅有海拔969米,但卻是這一地區的制高點,先期到達的抗聯部隊,居高臨下,可以清楚的看到尾隨而來的日軍;並且摩天嶺的地形是山勢異常陡峭,尤其是東北面的山坡,幾乎都是接近70度甚至80度,一旦在山脊上被居高臨下打伏擊,除了從拚死懸崖上滾下來,幾乎沒有逃生的可能。而當時唯一的一名逃生的日軍翻譯,正是從崖上滾下去,才保住了性命。
這樣的一處絕地,成了驕傲冒進的今田中隊的葬身之地。
3. 抗聯西征部隊的困境
這次西征,也就是後來說的抗聯第一軍第一師的第一次西征。由於之前準備不足,全部是步兵,機動性十分有限(第二次西征這吸取了這個教訓,選擇了冬季出發,並且全部是騎兵),部隊給養十分困難,全部依賴於沿途補給,行軍速度也不快。自從宋鐵岩因病中途返回和尚帽子山密營、西征意圖被日軍察覺後,部隊的處境日益艱難,大量日偽軍向這一地區聚集。西征部隊的撤退路線,幾乎全部是山區密林,儘可能遠離大的居民點。
4. 匆忙的戰鬥和遺憾
摩天嶺戰鬥雖然消滅了一直窮追不捨的今田中隊,解除了後顧之憂。但是槍聲也引來了更多的敵人,在隨後穿越山下的公路時,西征部隊與聞訊趕來的日軍爆發了激戰,李敏煥烈士正是在掩護部隊撤退、阻擊敵人時壯烈犧牲的。
這次阻擊戰鬥在官方的歷史中沒有詳細的記載。
根據以上推斷:摩天嶺上一邊倒的伏擊戰鬥最多不會持續半個小時,加上打掃戰場、下山到公路,一共不會超過一個半小時(我本人從摩天嶺頂峰到山下最快用了二十四分鐘),能在這么短時間內趕到,日軍的反應速度還是比較快的。從地圖上看,能夠趕到的,只有日軍駐連山關鎮的日軍守備隊。
很顯然,當時的形勢是十分緊急的,以至於西征部隊都沒有時間來整理李敏煥烈士的遺物就匆匆離去,因此李敏煥的日記才會落到日軍的手裡。可能只有這樣,這份日記的內容才能被我們所知曉。
相關資料
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序列沿革
1、磐石工農反日義勇軍(簡稱磐石義勇軍,又稱滿洲工農反日義勇軍第1軍第4縱隊)1932年6月4日成立,全軍共30多人。
縱隊隊長:張振國、副縱隊隊長:孟傑民、政委:楊君武.
下轄:3個分隊。第1分隊隊長:楊君武兼.
2、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七軍海龍游擊隊,1933年1月成立,全軍共30多人。
隊長:王仁齋、政委:劉山春、副隊長:孫得勝.
3、南滿游擊隊,1932年11月成立,全軍共100多人。
隊長:孟傑民、副隊長:王兆蘭、政委:初向臣(後任:紀儒林)、參謀長:李紅光.
下轄:3個大隊、1個教導隊
第1大隊隊長:孟潔民兼,第2大隊隊長:李萬和,第3大隊隊長:劉克文,教導隊隊長:韓光.
4、磐石工農反日義勇軍,1932年10月23日成立,全軍共120多人。
隊長:孟傑民、政委:張振國、副隊長:鐘仿服、政治部主任:王耿、參謀長:滿漢生.
下轄:4個大隊
第1大隊隊長:初向臣,第2大隊隊長:李萬和,第3大隊隊長:劉克文,第4大隊隊長:韓光.
5、東北人民革命軍南滿游擊隊,1933年9月4日成立,全軍共300多人。
隊長:蘇劍飛、副隊長:劉子堯、政委:劉山春、政治部主任:周建華、大隊文書:趙志遠.
下轄:5箇中隊
第1中隊隊長:楊俊恆,第2中隊隊長:姚鳳山,第3中隊隊長:孫振清,第4中隊隊長:馮振山,第5中隊隊長:王子臣.
6、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1993年1月成立,全軍共300多人。
隊長:袁德勝、政委:楊靖宇、參謀長:李松波
下轄:1個教導隊、3個大隊
教導隊隊長:李明海、政委:李紅光
第1大隊隊長:朴翰宗、政委:嚴弼順,第2大隊隊長:韓浩、政委:朴四平,第3大隊隊長兼政委:王紹文.
7、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獨立師,1933年9月18日成立,全軍共:300多人。
師長兼政委:楊靖宇、參謀長:李紅光、政治部主任:宋鐵岩
下轄:2個團、1個政治保全連、1個少年營、南滿第1游擊大隊
第1團團長:袁德勝、政委:朴翰宗、參謀長:李松波
第3團團長:韓浩、政委:曹國安、政治部主任:李明山
師直屬政治保全連連長:崔山好、政委:程斌
師直屬少年營營長:朴永浩(後任:李月江)
8、東北抗日聯合軍指揮部,1934年2月21日成立。
總指揮:楊靖宇、副總指揮:隋長青(後任副指揮:趙明思)、參謀長:李紅光 政治部主任:宋鐵岩
下轄:1個獨立師、8個支隊、1個游擊總隊、1個教導連、1個游擊一連、1個少年連、1個保衛連、1個團(第5團)、南滿第2游擊隊(臣軍)
(1)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獨立師
師長兼政委:楊靖宇、參謀長:李紅光、政治部主任:韓光(代)
(2)8個支隊
第1支隊隊長:隋長青(老長青),第2支隊隊長:任治山(四海山),第3支隊隊長:劉殿武、郭延全(國軍),第4支隊隊長:朱寶善(朱司令大善人),第5支隊隊長:祁成全(雙勝),第6支隊隊長:韓玉德(保國),第7支隊隊長:宋紹崇(金山好),第8支隊隊長:趙明思(趙參謀長)
(3)東邊道游擊總隊:1934年9月成立,全軍共1000餘人。
總隊長兼政委:王世奎
下轄:6個大隊、1個教導隊
(4)指揮部直屬部隊:
第5團團長:田麟、政委:李明海
輝漾支隊:支隊長:姜振東、副支隊長:蓋長風、參謀長:朴翰宗
漾樺支隊:支隊長:趙寶山(趙小胡,原趙旅旅長) 、政委:朴翰宗
磐樺支隊:支隊長吳長勝(吳司令) 、政委:朴翰宗
第3小隊小隊長:楊樹權
教導連、游擊一連、少年連、保衛連、南滿第2游擊隊(臣軍)
9、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1934年11月7日成立,全軍共1600多人。
軍長兼政委:楊靖宇、參謀長:朴翰宗、政治部主任:宋鐵岩、副參謀長:高國忠、軍需處長:馬占元
下轄:3個師、2個教導連、1個保衛隊
第1師師長兼政委:李紅光、副師長:韓浩、政治部主任:程斌、軍需部部長:韓震
下轄:3個團. 1個少年營
第2師師長兼政委:曹國安、參謀長:李松波(後任:丁守龍)、政治部主任:張雲志(後任:朴四平、全光)
下轄:2個團
第3師師長:王仁齋、政委:周建華、參謀長:楊俊恆、政治部主任:柳萬熙
下轄:2個團:
第5團團長:金廣訓、政委:周建華兼,第7團團長:西來好、政委:柳萬熙兼
獨立旅旅長:於萬利
10、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1936年7月成立,全軍共:3000多人。
軍長兼政委:楊靖宇、參謀長:安光勛、政治部主任:宋鐵岩、
軍部其他人員:
軍需處處長:嚴弼順(後任:胡國臣)、軍部秘書處處長:韓仁和、軍部軍醫處處長:徐哲
下轄:3個師、1個教導團、1個秘書處、1個軍需處、1個軍醫處、2個獨立師、1個游擊大隊
第1師師長兼政委:程斌、參謀長:李敏煥、政治部主任:胡國臣、軍需部部長:韓震
下轄:3個團、1個少年營、1個保衛連
第3團團長:侯俊山政治部主任:李哲秀,第4團團長:隋向生、政治部主任:傅世昌、第6團團長:劉仁風、政治部主任:李鐵秀
師直屬少年營營長:王德才
師直屬保衛連
第2師師長兼政委:曹國安、參謀長:李希敏、政治部主任:宋茂璇
下轄:1個團、1個少年營、
第8團團長:玄繼善(玄基昌)、政委:趙忠才
師直屬少年營營長兼政委:李真宇
第3師師長:王仁齋、政委:周建華、參謀長:楊俊恆、政治部主任:柳萬熙
下轄:2個團
第5團團長:金廣訓,第7團團長:劉永茂
軍直屬教導團團長:許國有、政委:安昌勛、政治部主任:黃海峰
第11獨立師師長:左子元、參謀長:李雲亭
下轄:2個團
第1團團長:左寶玉、第2團團長:左寶田
第13獨立師師長:高維國
游擊大隊隊長:於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