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振周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通山縣黃沙鋪鎮
- 逝世日期:2009年1月11日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義務造林20年,留下價值兩億多元的林海
人物生平,廳官當林農,自建小竹屋,長期跑基層,定下“三不準”,先進事跡,學習熱潮,
人物生平
從炮火中走來,李振周1938年參加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後,歷任通山縣委書記、湖北省統計局局長、省計委副主任、省勞動局局長、省計委顧問、省顧委委員。
離休後,李振周回湖北通山縣義務造林20年,浩瀚大幕山,一棵棵大樹成為他無言的豐碑!
廳官當林農
烈日下,大幕山林木蔥鬱繁茂。與30年前的荒山相比,已大不同。
當年,李振周進山,有人以為他是想撈一把。他與縣政府簽訂了一份協定,都是講他的義務:“我上山植樹,一切生產生活資料自理,不要照顧,不要補助”;“造林成材後,一切歸大幕山林場所有,不記名利,不要宣傳”。
造林第一站,李振周選在柳杉灣。他劃定100畝荒山作為實驗基地,這裡位於海拔800餘米高的山坡,荊棘叢生。不要說造林,就是年輕人上去走一圈都非常吃力。
一次,李振周不小心踩上鬆動的石塊,滾落十幾米。臉被劃破了,手腳也被山石撞出血,他艱難地挪到路邊,幾個小時後,才被人發現。
為了節省時間,李振周搭起草棚,中午在棚里吃個饅頭、打個盹,下午繼續幹活。那些年,他正月上山,年底下山,很少回武漢。
百畝計畫完成後,1992年,李振周又提出萬畝計畫,他擔任指揮長,從勘察、規劃、施工到採種、育苗、墾復、栽樹,始終衝鋒在前。他拿著一根長木棍,跑遍了所有山頭,200餘萬株樹,每栽下一棵,他至少去看三次。
期間,李振周的妻子上山探望,見他雙手布滿老繭,耳朵鼻子都凍傷了,勸他回武漢休息,他堅決不肯,“戰爭年代,那么多戰友犧牲了。我只有多做些事,才對得住他們。”2004年,萬畝造林計畫完成。此時,李振周身體已多處不適。
自建小竹屋
“他作風純粹,一塵不染。”
“他對自己要求嚴格,幾乎苛刻。”
這是林場老職工,對李振周的普遍印象。
大幕山里,至今保留著一間小竹屋,是李振周住過的地方。屋裡還有他用過的毛巾,滿是破洞,以及一些銹跡斑斑的勞動工具。
當年,林場知道他是老領導,想安排他住賓館。他堅決拒絕,自費2600元,請人幫忙建了這間竹房子。生活使用的桌椅、沙發、鍋碗等,全是他從武漢背過去的。
竹屋每兩三年得翻修一次,林場多次提出他們承擔費用,李振周婉言拒絕。一次,趁他回武漢,場裡將竹屋大修繕。李振周回來後,讓經辦人列出維修費用,打電話讓老伴把錢匯到林場。
還有一次,大夥隨他到縣城看望住院職工。從醫院出來,已臨近中午,有人提出,找個小店吃個飯,李振周不同意:“一頓飯可以買不少樹苗,克服下,就回去了。”等趕到林場,已是下午2點多,上食堂台階時,李振周撲通一聲癱倒在地。場長孟祥合說:“李老呀,何必這么認真。”李振周說:“吃自己的飯,安心。”
長期跑基層
李振周身材筆挺,喜歡抿著嘴、繃著臉,話不多,嚴肅古板,是同事的共同記憶。
原省計委老同志回憶,李振周求真務實,是個實幹家。“真就是真,假就是假”是李振周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哪怕一個很小的數據,李振周都反覆核實。1961年到1963年,他背著水壺,拿起草帽,到田間地頭了解農作物生長情況,詳細記錄農作物從播種、栽苗到收割的全過程。他研究制定出“農產量調查法”,撰寫《抽樣調查與摸底》一書,引起較大反響。
一個初冬,他到一小煤窯調研,走到井口,脫了衣服,鑽進礦井。黑漆漆的巷道令人窒息,借著微弱的礦燈,李振周與礦工攀談。深入了解礦工勞動環境後,李振周在一次全省大會上動情地說:“必須加大力度改善工人生產條件,否則我們有罪啊!”
他上山造林後,一位記者報導了他義務植樹的事跡,將他栽種的100畝寫成了120畝,李振周非常生氣,打電話到報社痛批浮誇。1999年,省計委又先後五次派人上山,要拍事跡片,李振周均未答應。後來,省電視台上山拍了點勞動場面,播出後,李振周急忙向支部寫檢討。
定下“三不準”
李小群是李振周的二女兒,戰爭年代,父母親忙工作,將她寄養在老家。由於吃不飽飯,李小群患上軟骨病。解放後,父母來接她,她已因骨折終身殘疾。
李振周的兒子劉小洪(隨母親姓),20多年前下海經商。當時,李振周給劉小洪定下“三不準”:不準打著自己的名號找關照,不準找他的戰友、同事幫忙,商品不準推銷計委系統所有單位。
在家裡,李振周很少有熨帖的語言,但李小群知道,父親深愛他們。
2004年、2007年,妻子劉桐先後查出患有兩種癌症。李振周自己身體也不好,卻捨得花心思為劉桐研究醫療方案和食譜,將妻子病情、病理、飲食、睡眠、護理辦法等,整成18頁的手冊,發給兒女們遵行。
2009年1月11日,李振周因腎衰竭與世長辭。遵遺囑,他的骨灰撒向大幕山,不建墓、不立碑。兩年後,劉桐病逝。按照李振周的遺願,房子和積蓄全部給女兒李小群養老,如未用完再作為特殊黨費上交。
採訪尾聲,記者又得知一個細節。2006年,李振周帶著妻子來到大幕山。一般不讓攝像的他,這次破例允許縣裡拍攝了一些畫面。後來,大家才意識到,李振周是來道別的。
不過,李振周和大幕山,永無訣別!他躬耕的身影,已深深烙在這片林海。他不朽的精神,已穿越時空!
先進事跡
2013年9月23日,李振周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日前在武漢洪山禮堂舉行。湖北省通山縣大幕山林場副場長徐輝、李振周的孫子李興華、大幕山村民朱琳等人分別在報告會上做了報告,向現場的聽眾講述李振周的先進事跡。
李振周在崗工作45年。1983年4月,他從原湖北省計委黨委組副書記、副主任(正廳級)崗位退居二線後,放棄在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通山縣大幕山林場義務植樹,親手開荒造林100多畝,帶領林場幹部職工造林1萬畝。
在通山縣大幕山林場副場長徐輝眼中,李振周總是為民眾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不享受特權,把自己當成林場的一份子,和大家一起植樹造林。當時在大幕山農場當臨時工的大幕山村民朱琳在報告中說,儘管自己是臨時工,李振周也把自己視作親人,對林場的員工都關懷備至。
李振周先進事跡採訪組成員方彩琴向大家做了題為《有一種感動叫拒絕》的報告,在報告時聽眾才得知,之所以在李振周同志在去世4年之後才得知其先進事跡,源於他自己定下的“不記名利、不準宣傳”的規矩。
23歲的肖晶來自湖北地礦建設工程院。聽完報告會後,她感慨地說:“我覺得李振周特別能吃苦,那種奉獻精神是我們特別缺少的。”
報告會的聽眾陳丁西是一位90後。她在了解了李振周的事跡後說:“李爺爺始終如一日地做他認為每天該做的事情,並且放下名利,留在深山裡,這份精神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
湖北省發改委老乾處副處長馮霞說:“今天感受最深的一點是,為民眾辦點事,不要總是想著要好處,有很多不正之風都是這樣引起的。在職幹部就應該向李振周老人學習,無私奉獻,心繫民眾。”
湖北省省直機關工委黨委書記於春利說:“我們的黨員要對照李振周同志的先進事跡,認真查找‘四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同時要把解決問題貫徹始終,堅持邊查邊乾,確保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扎紮實實的成效。”
學習熱潮
2014年,正值鹹寧全市上下深入推進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通山縣各界再次掀起以各種方式學習已故縣委書記李振周堅持走民眾路線不動搖的信念,堅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艱苦樸素、淡泊名利的先進事跡的熱潮。
2014年3月18日,鹹寧日報報導了李振周在大幕山義務造林20年的故事後,在全市引起強烈反響,人們在懷念這位好書記的同時,也對這位老共產黨員,紮根大山艱辛造林、造福民眾、無私奉獻的傳奇一生,報以崇高的敬意。
2014年3月21日,通山縣政府辦、縣紀委監察局黨員幹部來到大幕山林場實地參觀學習,併到李振周當年居住的簡陋窩棚,參觀他生前勞動照片、用過的辦公桌、睡過的木板床,近距離感受這位老黨員樂於奉獻、大公無私的崇高品質,隨後在李振周的墓前重溫了入黨誓詞。
2014年3月23日,通羊鎮邀請李振周先進事跡報告團的3名成員,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滿懷深情地介紹了李振周的先進事跡,為200餘名黨員幹部上了一堂生動的民眾路線教育課。
2014年3月23日下午,通山縣大路鄉近百名黨員幹部來到大幕山林場,參觀了李振周生前造林林區、居住過的竹屋,瞻仰了李振周當年在大幕山植樹的勞動、生活照片,真實了解了李振周作為老一輩領導幹部對黨忠誠,務實肯乾,公正無私的工作作風。
2014年3月24日至25日,黃沙鋪鎮、通山國土局、通山供電公司等單位也相繼帶領黨員幹部到李振周的造林地點尋訪他的足跡。
通過實地參觀和學習,黨員幹部們的心靈個個得到了洗禮,都認為李振周紮根大幕山20餘年,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不僅為大幕上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綠色財富,更為我們共產黨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我們身邊的“李裕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