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戰(教育家)

李戰(教育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戰,男,原名李峻恩,河南省太康縣人,豫劇教育家。李戰民國時期在蘭州創辦“業餘劇人協會”,自稱防戰,並導演了《裙帶風》、《風雪夜歸人》等知名作品。1947年,首先叫出了“豫劇”這樣一個名稱,同年在蘭州創辦“新光豫劇團”。1948年任蘭州新光豫劇學校的第一任校長,豫劇皇后陳素真大師曾在此任教,這所學校曾為甘肅省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豫劇演員,“梅花獎”演員周樺便是其中之一。1949年李戰與常香玉一起為蘭州新光豫劇學校專門進行募捐義演。1957年,李戰任蘭州市豫劇團第一任團長,一生為豫劇在蘭州和甘肅的傳播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省太康縣
  • 逝世日期:2006年2月19日
  • 職業:教師
  • 主要成就:創辦新光豫劇團
    創辦新光豫劇學校,培養豫劇人才
  • 代表作品:《裙帶風》、《風雪夜歸人》
個人經歷,主要作品,人物評價,

個人經歷

上世紀40年代中期,李戰來蘭州工作前後,他又相繼創辦了西北青年劇社、中國業餘劇人協會、西北第一線大學劇人協會等話劇藝術團社,成為蘭州早期話劇運動的主要開拓者之一。由他組織和導演的名劇《塞上風雲》《李闖王》《雷雨》《朱門怨》《風雪夜歸人》等喚醒了西部的眾多民眾;由他飾演的曹禺巨作《原野》中的仇虎,那剽悍、執拗、粗獷、頑強的精神氣質和性格特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7年秋,李戰毅然放棄他的“法學士”學位,改行搞起了地方戲曲。那年除夕之夜,他伴隨著稀疏的爆竹聲,匆忙趕回位於蘭州中央廣場附近的家中,向家人問了一聲好,便又匆忙回到雙城門給演職人員安排一伙食問題,而且一去就是幾個月不回家。李戰期望河南家鄉的戲能在西北重鎮蘭州駐足。他使新光豫劇團一舉變成最受蘭州觀眾歡迎的戲曲團社之一,並能與河南常香玉劇團、寶雞王景雲景合豫劇團同在蘭州城獻藝媲美。次年12月,李戰在蘭州創建的西北第一所戲曲學校———新光豫劇學校宣告成立了,陳素真大師任教。一年後,雙城門中州劇院旁邊的城牆突然倒塌,壓死觀眾多人致使他身陷囹圄,待他出獄直奔劇校,學生們已到朝不保夕、林枯鳥散的境地。可李戰從來沒有向厄運屈服過,他領學生到街上揀菜葉煮食度日。妻子的定婚戒指和他身上披的黑二毛皮大衣也變賣了。解放蘭州不到3個月,他又和宋金榮等人成立了光明豫劇團。
1949年李戰與常香玉一起為蘭州新光豫劇學校專門進行募捐義演。
1957年,李戰任蘭州市豫劇團第一任團長,一生為豫劇在蘭州和甘肅的傳播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李戰曾經自喻為戲“癌”患者。從他第一個將河南梆子地方戲命名為“豫劇”,到他在蘭州戲曲舞台上最早引進了音響、燈光設備,把“水妝”改為“油妝”,開始大幕側幕的藝術運用;從他和他的同仁們創建了甘肅實驗話劇團,到他擔任全省戲曲改革組組長、代理蘭州市豫劇團團長工作,也是他最早向戲劇團體倡導新的表演手法,幫助劇團創立了專業編劇;從他在不同歷史時期親自創作不同題材的劇作《周年祭》《紅布條》《泉水奔流》《情殤》等十多部新作、整理改編移植一大批傳統劇目,到他被剝奪了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在“文革”中三進三出牛棚的“我行我素”矢志不移,李戰依然是年輕時的李戰,是閃爍著劇人精神的“時代之子”,他的一生應當是一出樸實而多彩的悲喜劇。

主要作品

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九一八以來》《三江好》《流亡三部曲》等宣傳抗日的劇目。

人物評價

李戰,這位為甘肅的戲劇事業立下赫赫戰功的老藝術家,並沒有因他的離去而被人們忘記。他在上中學時就在鄭州一家報社擔任副刊編輯,刊名就叫《跋涉》。在抗日救亡浪潮和“一二·九”學生運動推動下,他和學友們創建了以宣傳抗日為宗旨的光明話劇團,他任團長。四處張羅,輾轉演出,不久便與以金山、王瑩為首的上海演劇二隊,在河南大學禮堂聯袂演出《張家店》,產生了巨大反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