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稅收思想是指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寬裕民力,充裕國家財政,提出“盡地力之農業,農業生產遭到破壞,國家賦稅收入就得不到相應的保證,其結果是“農傷則國貧”(《漢書·食貨志》)。為了穩定農業,李悝主張禁止奢侈品的生產,“不禁技巧,則國貧民侈” (《說苑·反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悝稅收思想
- 提出者:李悝
李悝稅收思想是指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寬裕民力,充裕國家財政,提出“盡地力之農業,農業生產遭到破壞,國家賦稅收入就得不到相應的保證,其結果是“農傷則國貧”(《漢書·食貨志》)。為了穩定農業,李悝主張禁止奢侈品的生產,“不禁技巧,則國貧民侈” (《說苑·反質》)。
李悝稅收思想是指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寬裕民力,充裕國家財政,提出“盡地力之農業,農業生產遭到破壞,國家賦稅收入就得不到相應的保證,其結果是“農傷則國貧”(《漢書·食貨志》)。為了穩定農業,李悝主張禁止奢侈品的生產,“不禁技...
李悝(kuī)變法,是指在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任用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李悝為了進一步實行變法,鞏固變法成果,便匯集各國刑典,著成《法經》一書,以...
李悝制定《法經》,是為確保政策法令的貫徹和思想的統一,貫穿了早期法家的主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法制原則;具體了任意殺人是犯法的,要治罪處刑,限制了奴隸主貴族隨意殺害奴隸的暴行;體現了“重刑輕罪”的精神,呈現了“重典治民”的觀點。以至於商鞅、韓非子繼承了他的衣缽,進一步發展成“...
劉定之稅收思想是指重視理財,認為“不觀禹貢,不知理財為聖君之急務; 不讀周官,不知理財為聖相之首事。他以為富國有上、中、下三策: 其上策是堅持務農重谷,驅民歸田以“生民之財”。 中策為實行管仲、李悝等人的輕重斂散政策。此法是“徒知理民之財而不知生民之財” 。下策是實行平準、和糴入類的臨時...
(《周禮·大宰》),的專稅專用思想;管仲根據土地好壞徵收差額賦稅的“相地而衰征”(《國語·齊語》)概念;范蠡和李悝建議由封建政府實行豐年徵購糧食儲存以待荒年發放的“平糶”或“平糴”政策;孟軻主張按“樂歲”和“凶年”的不同實際收穫量進行征課而不贊成平均稅率等等,均對後代理財思想有著不同程度的...
二、《禹貢》中的財政思想 第三章 軸心時代財政思想大爭鳴 第一節 儒家的財政思想 一、孔子的財政思想 二、《周易》《大學》中的財政思想 三、孟子的財政思想 四、荀子的財政思想 第二節 道家的財政思想 一、老子的財政思想 二、莊子的財政思想 三、黃帝學派的財政思想 第三節 法家的財政思想 一、李悝的財政...
六反》)。但是韓非反對以賦稅征課來“均貧富”,認為“今上征斂於富人,以布施於貧家,是奪力儉與侈惰也”(《韓非子·顯學》)。韓非還把賦稅徵收同備戰備荒聯繫起來,“征賦錢粟以實倉庫,且以救饑饉,備軍旅也”(《韓非子·顯學》)。韓非的稅收思想繼承李悝、商鞅而來,體現了法 家富國強兵的思想。
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戰勝自然災害,增加朝廷稅收,李悝根據“平糴論”的思想頒布了“平糴法” 。“平糴法”利用經濟槓桿來協調不同年景時的糧食價格,一舉解決了豐年多糧、災年少糧的矛盾,對後世影響很大。 “平糴法”規定每家農民收入的糧食中,除交十分之一的稅及自己食用、消費外,多餘的糧食由國家收購。法令...
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明清時期,商品貨幣經濟空前活躍,國家財政收入也從商業稅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補充。但封建統治者對工商業發展並不採取鼓勵政策,還經常以各種方式對商人進行盤剝,破壞了工商業的正當經營,以至於影響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李悝思想 李悝,約生於公元前450年,卒於公元前390年。曾相魏文侯、武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