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悝變法
- 發生地點:魏國
- 所處時期:戰國時期
- 發起人:李悝
- 相關人物:魏文侯
李悝改革一般指本詞條
改革軍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對軍隊的士兵進行考核,獎勵其中的優秀者,並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戰特點,重新將他們進行隊伍編排,發揮軍隊的作戰優勢。歷史評價 司馬遷說:“魏用李悝盡地力,為強君。”班固稱李悝“富國強兵”。李悝在...
今天,大家都在談改革,但改革到底改什麼,怎么改?改革為什麼那么難?其實沒有多少人能講清楚。《三千年中國改革的成敗得失》從梳理三千年中國改革大事件入手,通過還原歷朝歷代的改革真相,如管仲改革、李悝改革、商鞅變法、王莽改制、...
可以說,正是這些改革者們的不懈努力,才推動中國歷史的改革事業不斷前進,造就了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我們今天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離不開這種偉大的精神。圖書目錄 管仲改革 富國強兵霸春秋 子產改革 勇鑄刑鼎存鄉校 李悝變法 ...
公元前400年前後,魏文侯先後任用一批有識之士進行改革,李悝和吳起是其中代表人物。戰國時期最早進行改革的是魏國。李悝提出“選賢任能,賞罰分明”的基本國策。主張改變舊的世卿世祿制,重要的官職由有才能的人來擔任,有功勞的人才能...
平糴是戰國時期李悝實行的運用政府財政力量收購或拋售糧食以控制糧價的經濟措施。李悝(約公元前455—前359),戰國前期的著名政治家,曾在魏國進行過系統的社會改革。他主張政府必須利用財政力量和價格手段,保護農民利益,不使不法商賈...
由此可見,著《法經》是身為法家代表人物的李悝在魏國實行變法改革的措施之一,其目的是為了“使其君生無廢事,死無遺憂”。從其內容上看,《法經》的指導思想就是“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再結合《法經》在《雜律》中對於“逾制...
李悝變法 主詞條:隨著土地私有制的出現,階級關係的變動,在上層建築方面也勢必有所調整。戰國初年各國所進行的變法活動,正是順應當時經濟基礎的變化而出現的一種政治改革。魏國的“河東土地平易,有鹽鐵之饒”,其“俗剛強,多豪傑侵奪...
名例律的產生是由戰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李悝編撰《法經》中的《具法》演化來的。 《法經》共六篇:一為《盜法》,二為《賊法》,三為《網法》,四為《捕法》,五為《雜法》,六為《具法》。《具法》位居最後一篇,其作用...
李悝思想 李悝,約生於公元前450年,卒於公元前390年。曾相魏文侯、武侯、李悝在魏國治國有兩項重農的措施:第一項是"盡地力之教"。所謂"盡地力之教",就是高度重視農業生產,設法增加農業產量。其辦法是"地方百里,……除山澤邑...
前期法家指戰國初期、中期的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是李悝與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他們多是當時領導各國變法改革的政治家,更為關心推行“法治”的實踐問題故他們的思想具有強烈的實踐色彩。主要思想 前期法家的主要思想是:批判傳統的“...
法家教育思想是先秦代表新興地主階級激進派利益的學派。代表人物有管仲、李悝、 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 韓非、桑弘羊等。他們都是一批主張“變法”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他們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極力輔佐一些國君進行社會政治、經濟...
具律》是根據情況,決定從輕或從重處罰的總論性的律文。這部法律主要是為保護剝削階級的利益而制定的,但對魏國來說,在維護社會秩序、穩定政局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魏國在戰國前期所以成為最強大的國家,和李悝的改革是分不開的。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