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恆威

李恆威,1971年生於新疆,祖籍湖南;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教授。1993年畢業於西安科技大學(原西安礦業學院)機械製造及工藝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2007年晉升浙江大學副教授;2009-2010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大學主體性研究中心(Center for Subjectivity Research)從事訪問研究,聯繫教授Dan Zahavi。

1993-1999年在企業從事技術和技術管理工作;200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哲學系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獲哲學碩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專業,導師夏基松先生,獲哲學博士學位;2005-2007年在浙江大學哲學系/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從事心智哲學和意識科學的博士後研究,合作導師唐孝威院士;2007年入職浙江大學哲學系/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2011年晉升為浙江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認知科學哲學、心智哲學、意識科學、東方心學等。目前擔任浙江大學本科生院教研處處長、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意識科學與東方傳統研究中心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恆威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新疆
  • 出生日期:1971年
  • 畢業院校:西安科技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認知科學哲學、意識科學、東方心學
  • 職務:浙江大學教學研究處處長
  • 祖籍:湖南
教學與課程,研究與成果,發表論文,出版著作,研究項目,學術交流,獎勵榮譽,

教學與課程

1.《哲學問題》
2.《認知科學導論》
3.《當代意識的哲學-科學研究》
4.《自然辯證法概論》

研究與成果

發表論文

[1]李恆威,李恆熙.論里貝特的有意識心智場(CMF)理論[J].哲學分析,2013,04:133-144+199.
[2]王淼,王昊晟,李恆威.普特南計算功能主義的思想來源分析[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3,03:29-34.
[3]李恆威.從計算機到腦——讀《心智:認知科學導論》[J].科學中國人,2013,01:28-29.
[4]李恆威.生成認知科學:背景、觀念和主題[A].中國心理學會.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中國心理學會:,2012:2.
[5]徐怡,李恆威.純粹意識狀態及其問題[A].中國心理學會.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中國心理學會:,2012:1.
[6]李恆威.意識的形上學:從泛體驗論到兩視一元論[J].科學中國人,2012,22:21-29.
[7]李恆威.意識的形上學與兩視一元論[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4:18-28.
[8]嚴國萍,李恆威.一體兩面論:關於“人之現象”的新形上學——一個回應“人之現象”的形上學[J].浙江社會科學,2012,06:104-110+117+159-160.
[9]陳巍,徐燕,郭本禹,李恆威.心智科學時代的“赫爾墨斯”:弗朗西斯科·瓦雷拉[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2,02:94-102+128.
[10]李恆威.覺知及其反身性結構——論意識的現象本性[J].中國社會科學,2011,04:67-76+221-222.
[11]陳熙,李恆威.神經現象學及其問題[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1,03:118-122+125.
[12]李恆威.意識、覺知與反思[J].哲學研究,2011,04:95-102+128.
[13]於小涵,李恆威.認知和心智的邊界——當代認知系統研究概觀[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1,01:21-28+126.
[14]李恆威.認知主體的本性——簡述《具身心智:認知科學和人類經驗》[J].哲學分析,2010,04:176-182.
[15]李恆熙,李恆威.二階意欲與欲望的衝突[J].哲學分析,2010,03:85-99+198.
[16]肖家燕,李恆威.概念隱喻視角下的隱喻翻譯研究[J].中國外語,2010,05:106-111.
[17]徐慈華,李恆威.溯因推理與科學隱喻[J].哲學研究,2009,07:94-99+129.
[18]李恆威.生成認知:基本觀念和主題[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9,02:27-31+110.
[19]李恆威.自我、具身性與世界[A].浙江大學、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C].浙江大學、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2008:12.
[20]李恆威.自我、具身性與經驗世界[J].心智與計算,2008,03:230-243.
[21]肖家燕,李恆威.認知的涉身性與EFLT情境化學習[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5:58-60.
[22]李恆威,王小潞,唐孝威.表征、感受性和言語思維[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5:26-33.
[23]李恆威.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創生和意義[J].哲學研究,2007,10:70-76+128.
[24]盛曉明,李恆威.情境認知[J].科學學研究,2007,05:806-811.
[25]李恆威.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創生和意義[A].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哲學專業委員會、廈門大學哲學系.第十三屆全國科學哲學學術會議浙江大學代表團論文集[C].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哲學專業委員會、廈門大學哲學系:,2007:8.
[26]李恆威,唐孝威.現代世界觀中的意識及其哲學難題[J].心智與計算,2007,01:95-106.
[27]李恆威,王小潞,唐孝威.如何處理意識研究中的“難問題”?[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7,01:35-40+111.
[28]肖家燕,李恆威.詩歌隱喻與詩歌主題的異化翻譯——《紅樓夢》詩歌英譯的認知語言學研究[J].紅樓夢學刊,2007,01:231-246.
[29]李恆威,黃華新.“第二代認知科學”的認知觀[J].哲學研究,2006,06:92-99.
[30]王小潞,李恆威,唐孝威.語言思維與非語言思維[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3:29-36.
[31]王小潞,李恆威.隱喻認知神經機制研究綜觀[A].江蘇省外國文學學會.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彙編[C].江蘇省外國文學學會:,2006:2.
[32]李恆威,盛曉明.認知的具身化[J].科學學研究,2006,02:184-190.
[33]李恆威,黃華新.表征與認知發展[J].中國社會科學,2006,02:34-44+205.
[34]李恆威,肖家燕.認知的具身觀[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6,01:29-34+110.
[35]李恆威.意識經驗的感受性和湧現[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6,01:94-100.
[36]李恆威,於爽.意識的“難問題”及其解釋進路[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12:18-22.
[37]李恆威.知覺的兩義性及科學的知覺基礎[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4,04:87-90.
[38]李恆威.“生活世界”和胡塞爾的科學觀[J].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23-27.
[39]李恆威.知覺的兩義性及科學的知覺基礎[A].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法國哲學的現代與未來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2004:17.
[40]黃華新,李恆威.語境、“生活世界”與悖論——從語用學和解釋學的角度看悖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02:52-56.
[41]李恆威,黃華新.邏輯悖論研究的語用學維度——讀《邏輯悖論研究引論》[J].哲學動態,2004,01:47-49.
[42]李恆威.喬治·索羅斯反身性理論的解釋學處境[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03:28-33.

出版著作

李恆威安暉譯:《意識與腦:一個還原論者的浪漫自白》,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年。
李恆威、董達譯:《具身認知》,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年。
王淼、徐怡譯,李恆威校:《理解意識(第二版)》,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
黃侃譯,李恆威校:《認知的邊界》,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
李恆威、李恆熙、徐燕譯:《生命中的心智:生物學、現象學和心智科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
李恆熙、李恆威、羅慧怡譯:《心智時間:意識中的時間因素》,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
李恆威編著:《語言與認知研究(第五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李恆威:《意識:從自我到自我感》,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李恆威、李恆熙、王球、於霞譯:《具身心智:認知科學和人類經驗》,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
李恆威:《“生活世界”複雜性及其認知動力模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研究項目

“生活世界”複雜性及其認知動力模式,李恆威,浙江省社科規劃辦,2006-09-05~2006-12-31
冥想與當代意識科學——意識研究的東西方對話,李恆威,浙江省教育廳,2009-02-27~2010-12-31
“第二代認知科學”中的意向性研究,李恆威,董氏基金,2008-04-15~2009-03-30
當代哲學-科學視野中的意識結構研究,李恆威,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2009-09-08~2012-06-30

學術交流

意識:覺知與反思第四屆全國現象學科技哲學學術會議,海拉爾2010年8月10-11日;
意識的獨特性及其結構,第七屆“心靈與機器會議”,蘇州2010年7月25-26日。

    獎勵榮譽

    • 2009年,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中國教育部;
    • 2009年,浙江省社科聯第二屆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浙江省社科聯;
    • 2009年,浙江大學科研工作先進個人,浙江大學;
    • 2009年,浙江省優秀博士後獎,浙江省教育廳;
    • 2007年,第十四屆浙江大學董氏文史哲研究獎,浙江大學;
    • 2006年,浙江大學優秀博士後獎,浙江大學人事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