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營, 男,1981年2月生,河北唐山市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副教授。2010年畢業博士中國地質大學岩土工程專業,工學博士學位,2008-2009年在澳大利亞學習,2013年晉升為副教授,從事岩土工程與工程地質專業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德營
- 出生地:河北唐山市
- 出生日期:1981年2月
- 性別:男
人物介紹,工作經歷,研究方向,主講課程,科研項目,學術交流,代表成果,社會兼職,
人物介紹
姓名:李德營
出生年月:1981年2月
祖籍:河北玉田人
最後學歷:博士
職稱:副教授、全國註冊岩土工程師
工作經歷
(1)2001年9月-2005年7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岩土工程專業本科學習,學士;
(2)2005年9月-2010年7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岩土工程專業碩博連讀,博士;
(3)2008年1月-2009年1月,澳大利亞悉尼UWS聯合培養博士1年,岩土工程;
(4)2010年7月-2012年12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系任教,講師;
(5)2015年3月-2016年3月,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做訪問學者1年,合作研究者:Thomas Glade.
(6)2013年1月-至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地質與岩土工程系任教,副教授,系副主任。
研究方向
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與管理
地質災害成因機理與監測預警
岩土體穩定性
主講課程
《岩土工程監測》(雙語教學)、《土木工程概論》、《地基處理》、《工程地質學基礎》、《基礎工程學》等
科研項目
( 1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庫岸堆積層滑坡間歇性活動機理與預報判據研究, 項目負責人,2018年-2021年。
( 2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峽庫區堆積層滑坡在台階狀位移下滑帶土抗剪強度的衰減與強度恢復研究,項目負責人,2014年-2016年。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峽庫區具台階狀位移特徵的堆積層滑坡變形機理研究,項目負責人,2013年。
(4)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武陵山區城鎮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技術指南專題研究,技術負責,2016年-2018年。
(5)地質調查項目:遼寧丹東-振江地區綜合地質水工環調查關鍵問題研究,項目負責人,2017年。
(6)中央高校優秀青年基金項目:三峽庫區具台階狀位移特徵的滑坡預報模型研究,項目負責人,2011年-2013年。
(7)重慶市地質災害項目:巫山縣青石滑坡涌浪災害預測分析研究,項目負責人,2012年。
(8)武漢市地質災害項目:鐵機村“城中村”綜合改造開發項目,項目負責人,2012年。
(9)武漢市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項目10餘項,項目負責人,2011-2015年。
(10)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縣域地質災害風險研究,技術骨幹,2012年-2014年
(11)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項目:三峽水庫水位日降幅對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影響的調查評價研究項目(第四標段),技術骨幹,2014年-2015年
(12)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項目: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勘查規範化標準化集成總結研究,技術骨幹,2010年-2011年。
(1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滑坡不同災變階段建築物與人口易損性定量預測研究,技術骨幹,2012年-2014年。
(1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峽庫區典型順向岸坡庫水與降雨聯合作用失穩觀測與理論解析, 技術骨幹,2013年-2016年。
學術交流
(1)2012年10月23-25日參加了在青島召開“第九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 ;
(2)2012年11 月12 日-23 日,在成都參加了“LARAM School 2012"國際滑坡風險培訓課程;
(3)2013年8月27-31日參加了在法國巴黎召開的“8th IAG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morphology”國際會議;
(4)2014年6月2-6日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World Landslide Forum 3”國際會議,做了分組匯報;
(5)2014年10月16-21日參加了在太原召開的“2014年全國工程地質學術年會”;
(6)2016年5月7日參加在南京大學召開的“第五次青年工程地質學術研討會”。
(7)2016年10月13-21日,在四川成都召開了“第十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匯報題目:三峽庫區堆積層滑坡滑帶土剪下特性環剪試驗研究。
(8)2017年11月19-23日,參加了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了召開的“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mechanics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CGMGE 2017)”,匯報題目: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affecting movement of large landslid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9)2017年8月25日,邀請台灣中興大學吳毅俊教授來地大講座,題目:集水區土砂災害風險分析與管理,地點:工程樓201室。
代表成果
主持了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中國博士後基金、中央高校優秀青年基金、多項橫向地質災害項目以及參與了10餘項國家、省部級重點項目,發表了相關文章10多篇,其中國際SCI收錄2篇,EI收錄3篇,ISTP收錄2篇,博士論文被評為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1)李德營,殷坤龍,李遠耀,陳麗霞,杜娟等著,三峽庫區堆積層滑坡預測預報模型與判據研究,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出版社,2017年5月。
(2)Deying Li,Kunlong Yin,Thomas Glade, Chin Leo.Effect of over-consolidation and shear rate on the residual strength of soils of slity sand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Scientific Reports, 7(5503):DOI:10.1038/s41598-017-05749-4.
(3)Deying Li,Kunlong Yin, Chin Leo, Analysis of Baishuihe landslide influenced by the effects of reservoir water and rainfall,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0,60(4),677-687.
(4)Deying Li, Songsong Meng, Jinshan Sun, Prediction of large-scale landslides in the Three Gorger Reservoir, EJGE,2016,21(8):2053-2063.
(5)Deying Li, Yang Wang, Lixia Chen,Ying Cao. Displacement prediction of Bazimen landslide with step-like deforma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Disaster Advance,2013, 6: 185-191.
(6)李德營,殷坤龍,三峽庫區滑坡台階狀位移趨勢預測的警戒速度方法,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12,39(4):98-101.
(5)李德營,殷坤龍,基於影響因子的GM(1,1)-BP模型在八字門滑坡變形預測中的套用,長江科學院院報,2013,30(2),6-11.
(7)Deying Li , Kunlong Yin, Lixia Chen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 of expansive soil of Anlesi landslid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Proceedings of World Landslide Forum 3, 2-6 June 2014, Beijing.
(8)Deying Li, Kunlong Yin,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lide with step-like deforma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 Technology and Civil Engineering (ICETCE2011), 2011.4.15-17,6517-6520,wuhan.
(9)李德營,殷坤龍,陳麗霞,王磊.考慮滑坡岩土體彈性抗力預應力錨索抗滑樁設計方法[J].地質科技情報,2008,27(6):107-110.
(10)孟頌頌,李德營,李仕波,汪洋.不同前期固結壓力下粉砂類滑帶土抗剪強度環剪試驗研究.工程地質學報,2016,24(s):1355-1361.
(11)謝媛華,李德營,徐勇,連志鵬.湖北省宣恩縣羅家溝滑坡風險評價實例研究.工程地質學報,2016,24(s):642-648.
(12)徐勇,連志鵬,李德營,謝媛華.鄂西南地區五峯縣涼風洞滑坡災害風險分析.長江科學院院報,2016,33(10):51-56.
社會兼職
國際工程地質和環境協會(IAEG)國際會員
湖北省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理事會理事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青年教師聯誼會副會長
國際期刊《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審稿人
新南威爾斯州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第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
A member of the Technical Committee of 1st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 2nd GCSTMR World Cong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