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宏(革命老人李德宏)

李德宏(1925-2010)生活在上海的一位滕州籍革命老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因與國家主席劉少奇有姻親關係而受到株連和迫害,但他始終抱定邪不壓正的信念,堅持真理,矢志不渝。十年浩劫後,經過撥亂反正,終於澄清了事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德宏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藤縣
  • 出生日期:1925年1月1日
  • 逝世日期:2010年8月3日
  • 職業:離休幹部
李德宏老人:“再多磨難也改變不了一顆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赤子之心。”
這位革命老人叫李德宏,1924年1月生於滕州市張汪鎮五所樓村。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時,他正在濟南讀國中。日軍大規模向內地進犯,他隨著母親和姐妹舉家南遷,投奔親友並繼續上學。在南京中央大學讀書時,耳聞目睹了日寇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燒、殺、搶、掠”的滔天罪行,強烈的民族反抗精神驅使他積極尋求革命道路。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告無條件投降,全國人民曾經一度沉浸在勝利的歡樂之中,希望有一個和平、民主的新時代,但這個良好的願望很快被面臨的事實所否定。國民黨反動派堅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場,急於調兵遣將,搶奪勝利果實,積極擴大內戰,置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剛從南京中央大學轉到上海交通大學的李德宏和廣大的具有正義感的青年學生一樣,強烈譴責國民黨反動派的倒行逆施,積極投身到愛國民主學生運動中去,堅持不懈地開展“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運動。 1946年,李德宏接受組織安排轉入浙江金華國立英士大學,很快和同學團結起來,參加到那裡的學生運動中。在遷校運動中,他被推選為談判代表到南京請願,並與廣大同學一起參加了南京的“五二○”請願隊伍。在尖銳的與反動派的鬥爭中,李德宏於1948年初被接納為新民主主義青年聯盟的成員。同年7月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多年夢寐以求的願望。
1948年秋,李德宏離開了金華英大,到常州岱南中學以教書為掩護開展黨的工作,不失時機地向鄰近的中學學生宣傳革命思想,講解革命形勢,動員學生們千萬不要受欺矇而成為反動派垂死掙扎的炮灰,引導學生為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貢獻力量。全國解放前夕,李德宏被黨組織召回上海,迎接解放。根據黨組織的安排,深入到工人隊伍中間,組織“工人協會”,對廣大工人進行階級教育和形勢教育,組織江南造船廠的工人,開展“反對搬遷,反對破壞,反對疏散”的護廠運動。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李德宏參加了上海江南造船廠的軍事接管工作,而後在廠內負責勞動工資工作。1955年,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全面改造,李德宏被調到上海化工局華元染料廠擔任公方廠長。1956年初,他光榮地出席了中共中央召開的知識分子工作會議,登上了天安門城樓,親耳聆聽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要講話,感受到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已經到來,對此他激動不已,決心用自己學的專業知識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做出貢獻。1957年,李德宏轉入上海化工部化工研究院,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號召下,與廣大科技工作者一起,開展了科學技術的研究工作。
1966年,正當李德宏滿懷壯志忘我地為黨的科技事業開展工作之時,“文化大革命”的風暴無情地打斷了他的工作。在他受到的各種批判中,有一項“罪名”也是受批鬥最主要的原因令人啼笑皆非,那就是李德宏與原國家主席劉少奇是“連襟”關係。原來,1953年經同志介紹,李德宏與王光正在上海結婚。對於這一姻親關係,李德宏全家一直非常謹慎,為避免招搖,他們對外一直諱莫如深,更沒向任何人炫耀過,只是默默無聞、勤勤懇懇地工作,過著儉樸而平靜的生活。就是這樣連在同一個單位工作的人都很少有人知曉的事,在“文革”初期卻被造反派們發覺,他們執意在這方面大做文章,幼稚地認為“連襟”必為黑線,前後瘋狂地抄家三次,可從未找到他與劉少奇聯繫的隻言片語,令造反派大失所望和難以理解。其實,造反派們真的想像不到從戰爭年代走過來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覺悟和素質,這一代共產黨人恰恰是在同封建官僚、資產階級鬥爭,也就是與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的鬥爭中成長起來的,對於封建姻親、裙帶關係深惡痛絕。造反派們的“連襟必為黑線”的推論只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已。
1976年10月,我黨一舉粉碎了禍國殃民的“四人幫”反黨集團,使我們國家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通過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李德宏恢復了工作,並擔任上海石化總廠研究院副院長。恢復工作之後,李德宏一如既往地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地為黨工作,從不計較個人得失。1988年8月,64歲的李德宏光榮離休。
雖然李德宏早已離休,本應在家安度晚年,但他是一位閒不住的老人。自離休以來,他根據多年來所學的專業知識,廣交科技界朋友,參加了上海市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的社會工作,並獨立進行一些對農副產品綜合利用的研究和保護自然環境等方面的探討,不僅經常在有關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而且通過反覆研究和實驗,取得了造紙污水治理方面的兩項專利,真正做到了老有所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