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幼年
1913年2月24日,李引桐出生在一個叫做後田的小村落。父親李國外是個鄉村醫生,在村里開了一家小藥鋪。因他為人純良,經常施醫贈藥,家庭經濟一直不太好。就在李引桐12歲的那年,家裡遭到土匪的搶劫,父親差點被綁架,再加上當時軍閥混戰,災禍連年,性命不保,還在念私塾的李引桐就跟著父親背井離鄉到新加坡投靠宗親李光前。
到新加坡後的李引桐受到李光前的照顧,重新念上了國小。但生性好強的引桐由於受不了同學們對他的捉弄和奚落,就去找他在麻坡照料橡膠園的二哥引卜。到了麻坡,小引桐就一頭扎進割膠工人里,跟他們學割膠,聽他們講述從家鄉到南洋的辛酸故事。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這段經歷使他懂得了許多同齡人無法學到的東西。
半年後,李引桐又跟著受李光前委託回梅山辦學校的父親返回南安,輾轉了幾所國小之後考上了
泉州培元中學。中學畢業後,李引桐考上了晉江東湖師範學校,然而他的讀書夢在殘酷的戰爭面前成了泡影,還沒入學就失學了。
1934年,21歲的李引桐再次遠赴新加坡,李光前見李引桐有文化,有意要培養他,於是就派李引桐到馬六甲橡膠工廠去收購原料,讓他從基層做起。
就在短短的一年中,李引桐脫穎而出,此後的幾年裡,他先後在芙蓉、吉隆坡等分行掌管財政,並逐漸參與了決策。
經商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整個東南亞幾乎全部淪入日本人之手。李光前的產業被沒收,員工失業,於是李引桐做起了被日本人稱作“走私”的大米生意,幾年間他以敢拼敢闖不怕吃苦的精神積攢下一筆可觀的財富,併購得100英畝荒廢的橡膠園。
戰爭結束後,李光前的南益公司財產被歸還,李引桐被聘為南益公司的總巡,全權處理當時最為棘手卻想大力發展和擴張的泰國橡膠業務,不久又被任命為泰國南暹公司的總經理。在短短的時間內,泰國南部的橡膠業務有了飛速的發展。但是由於當時國際形勢和泰國政策變動等因素的影響,南暹公司欠下了一大筆債,李光前決定放棄南暹公司,李引桐以他的非凡遠見,買下了南暹公司的產業,創立了泰國德美行有限公司。
傳奇
我們是在梅山鎮的“引桐樓”遇到李引桐老先生的。這棟大樓是專門為介紹李引桐先生事跡而建的陳列館。那天,剛好李引桐老先生也到達了梅山。他高高瘦瘦的身材,略微駝著背,臉上的神色由於歲月流逝而失去了往日飛揚的神采,只有透過他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才會感覺到他隱在瘦弱身軀背後的堅強生命力和堅不可摧的意志力。
對於李引桐先生一生愛國的傳奇故事,我們早已耳聞,拜見他老人家時,自然把話題引到這個問題。可惜李老先生因二次中風,咽喉動過手術,說話已經很困難了。藉助他身邊與他朝夕相處的親友的翻譯和李老先生以手代口的筆錄,才使採訪得以進行。
當我們想知道,為何李老先生終生把祖國的利益置於自己的生命之上時,他談到了當年上海租界的“華人與狗不能進”,談到了當年華人初到新加坡時必須關一星期沖洗消毒才被準許居留的屈辱。寫下“新客入新加坡必先關一個禮拜”這幾行字,一世梟雄桀驁的李引桐先生忽然嚎啕大哭,難以抑制。昔日中國落後,華人沒有地位的辛酸對李老來說是永難撫平的創痛,也是他終生以身許國,渴望中華民族強大的內在動力。
人物成就
中國橡膠之父
新中國剛成立不久,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橡膠是中國急需的重要戰略物資。韓戰期間,李引桐通過他在香港的南宗公司,由泰國經香港、澳門兩地輾轉捐贈給國內大量的橡膠。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祖國國防以及經濟建設的需要,李引桐先生經過多次秘密返回國內考察後,認為海南島可以用新技術種植橡膠,於是開始籌劃將外國的橡膠樹種引回國。誰都知道,在西方帝國主義對中國實施戰略包圍的日子裡,且莫說是偷運橡膠這樣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東西到中國去難上加難,就是運一些其他次要的東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更為可怕的是給你加上“串通共匪”的罪名,是死罪!李引桐實際上是提著腦袋乾刀尖口的營生。但為了國家的利益,為了祖國的發展,他不惜冒險。
歷盡千辛萬苦和種種危險,橡膠樹苗引進國內了,接下來,李引桐又暗中聘請了一位專家到海南幫助傳授橡膠栽培技術,不斷地向中國贈送橡膠種植方面的先進儀器。從此新中國在海南島建立起第一個橡膠種植基地,填補了我國橡膠種植的空白。祖國人民為了記住引桐先生在中國橡膠種植上的突出貢獻,用“桐1號”、“桐2號”、“桐3號”等“桐”字號為橡膠品種命名,李引桐也因此被譽為中國的“橡膠之父”。
中馬建交的“和平使者”
1973年金秋,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她的又一個生日。在晚上的國賓宴會上,周恩來總理來到海外華人、華僑跟前與各位代表一一握手,不停地說:“歡迎您!”。但當他與一位高高個頭、略顯清瘦的華僑握手時,周總理說:“謝謝您!”。這外交辭令上的細微變化立即引起在場人們的注意,要知道像周恩來總理這樣偉大的外交家,在如此莊重的場合,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有其深刻的寓意。宴會後,有些人向這位受到總理“特殊禮遇”的人詢問原由時,此人卻笑而不語。他正是李引桐先生!
新中國成立初期,李引桐先生在推動和促進中馬建交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955年,他衝破重重阻力,成功地組織和發動了華僑工商代表團回國,受到何香凝、廖承志的熱烈歡迎。1956年,他又組織了新馬工商考察團到中國訪問,並參加國慶觀禮活動,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1970年,馬來西亞發生了大水災,李引桐請求中國紅十字會捐款賑災。中國救災代表團飛抵吉隆坡,在下飛機時,李引桐被推到了隊伍的前面。李引桐竟然走在了中國代表團的第一位。就這一推,把李引桐從幕後推到了前台。
為了真正達到中馬建交的目的,李引桐把目標放在了他的好朋友、時任大馬國防部長的拉扎克身上。1970年正值馬來西亞大選,拉扎克參加競選。李引桐給拉扎克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和利弊關係,認為拉扎克要成功必須爭取華人的支持,要得到華人的支持關鍵的一步就是要與中國握手言好。拉扎克正苦於無人搭橋,李引桐主動請戰:“這件事由我來辦!”
李引桐為此專門飛往北京,把馬來西亞的局勢和這一重要信息傳達給北京。關於李引桐建議的書面材料最終被送到了毛澤東主席手裡,主席批示是:“可以談。”非常時期非常做法,李引桐被破天荒地任命為中共的聯絡代表,直飛吉隆坡。拉扎克一見到李引桐就迫不及待地問:“北京的談判代表來了沒有?”
“來了!”李引桐回答。“在哪裡呀?”拉扎克追問。“在這裡呀。”“到底是誰?”
“我!”李引桐自豪而簡捷地回答……
經李引桐穿針引線,1972年,中國和馬來西亞正式建立外交關係,李引桐也因此就有了銜著橄欖枝的“和平鴿”、不拿薪水的“外交官”的美稱。1993年6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授予李引桐先生“一等功臣”榮譽稱號,並頒發給他一枚國家一級和平勳章,以表彰他在中馬建交中所作的貢獻。
故鄉情
中學時代,李引桐經常和他的朋友李昆良坐在學校的龍眼樹下,回味那頓痛痛快快享用過的一小碗白米飯和一小截鹵豬蹄。之後李引桐就會對李昆良說:“如果我以後有了錢,我要天天吃豬腳飯!我還要讓梅山人也能吃到豬蹄和白米飯。”
今天引桐先生有錢了,他沒有忘記他小時候的這個諾言。他深受陳嘉庚先生、李光前先生“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理念的影響。抗戰勝利後不久,李引桐先生就撥出資金修建被戰爭破壞了的廈門大學、集美學校,之後又撥出巨資資助南安國光中學、國專國小、藍園中學、泉州培元中學、集美大學辦學。為了幫助更多的人,引桐先生還先後在泰國、香港和家鄉梅山成立了“梅山福利基金會”。
1980年,引桐先生在對廈門進行了詳細調查和了解之後,果斷地向福建省領導提出了在廈門建設“自由港”的構想,並且受到了中央的肯定。鄧小平說:“這個華僑提得好。”廈門最終實行了某些“自由港”的政策,為廈門經濟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我們很想李老能親口說說他的一些經歷,然而他那激動的情緒,讓在場的所有人為之擔心,擔心老人受到過分的刺激很可能會使他舊病復發,甚至危及生命。為了讓老人的心緒穩定下來,我們終止了採訪,儘管如此,在採訪中的點點滴滴還是讓我們受益匪淺,心靈不斷受到激盪和洗禮。李老的一生是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他熱愛鄉邦可以付出所有,他個性剛強桀驁,大義面前從不含糊,他用錚錚男兒的血性為自己的人生寫下無悔的篇章。
他那份愛國愛鄉的拳拳之心以及因此收穫的酸甜苦辣,鮮為人知……
這位可親可敬的老人於2002年11月12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