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李希凡文集(第五卷):藝術評論集》共收錄作者關於藝術評論方面的文章83篇。主要為兩個部分:一是在作為被毛澤東欽點的“小人物”登上歷史舞台之後,李希凡先生從1955年至1986年在《人民日報》文藝評論部工作期間,發表的大量文藝評論以及戲劇電影評論文章。二是1986年後,李希凡先生出任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擔任《中華藝術通史》總主編,他對於《通史》的編纂、革命歷史題材劇的改編、古典名著的影視改編等,發表的頗有影響的文章。
作者簡介
《李希凡文集(第五卷):藝術評論集》共收錄作者關於藝術評論方面的文章83篇。主要為兩個部分:一是在作為被毛澤東欽點的“小人物”登上歷史舞台之後,李希凡先生從1955年至1986年在《人民日報》文藝評論部工作期間,發表的大量文藝評論以及戲劇電影評論文章。二是1986年後,李希凡先生出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擔任《中華藝術通史》總主編,他對於《通史》的編纂、革命歷史題材劇的改編、古典名著的影視改編等,發表的頗有影響的文章。
圖書目錄
光輝燦爛的五千年歷史文化——1994年國慶節為希臘《商報》作
弘揚文化傳統 修築“文化長城”——1995年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傳統文化保存東京國際會議上的發言
源遠流長 古今相承——1995年在中印文藝傳統研討會上的致詞
高標準要求把這部綜合的藝術通史寫好——1996年8月20日在《中華藝術通史》第一次編委會上的講話
關於“中華藝術精神”總體特徵的一種理解——1996年11月22日在《中華藝術通史》第三次編委會擴大會上的開場白
發掘傳統 發揚傳統——1997年1月24日在《中華藝術通史》第四次編委會擴大會議上的發言(摘要)
史論結合 以史證論——1997年4月19日在《中華藝術通史》第五次編委會上的發言(摘要)
有了整體把握,才能有準確的概括——1997年4月24日在《中華藝術通史》第六次編委會上的發言(摘要)
貫串寫作主旨 力求體例統一——1998年1月9日在《中華藝術通史》第二次樣章、樣節討論會上的小結
導言是統帥和靈魂——1998年4月20日在《中華藝術通史》第九次編委會上的發言(摘要)
寫好導言 綱舉目張——1998年8月23日至27日在《中華藝術通史》第十一次編委會上的發言(摘要)
把握傳統 矚目未來——《中華藝術通史》總序
《中華藝術通史》總後記
豐富的遺存 智慧的創造——《圖說中國藝術史叢書》總序
《藝苑篇》序說
全國幹部培訓教材《中國藝術》前言
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就十大文藝集成志書編撰情況答《文藝報》記者問
為加速發展我國的藝術科研事業而奮鬥——1990年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研究工作座談會上的致詞
既繼承中國傳統 也借鑑外國文藝——答聯邦德國新聞社記者夏明娜問
再接再厲 再創新的佳績——中國藝術研究院1994年優秀科研成果評獎頒獎會上的小結
出路仍在於推陳出新
應當建立符合戲曲規律的導演體制
“推陳出新”首先是“出”思想之“新”——漫談幾個傳統劇目的改編
中國戲曲發展史上的活化石——在中國南戲暨目連戲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致詞
“更好的繼承,更多的創造”——在首都戲劇界緬懷梅蘭芳、周信芳藝術大師座談會上的發言
還是要“推陳出新”——在傳統劇目改編研討會上的致詞
珠聯璧合的創作集體——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劇學派國際研討會開幕式的致詞
一以貫之的創作道路——在總政話劇團創作道路理論研討會上的致詞
歷史的回顧——在紀念“百花齊放,推陳出新”題詞發表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要有一個百花齊放的社會主義戲劇舞台
“徽班進京”的啟示
作家的主觀和作品的客觀——論《琵琶記》作者的世界觀與現實主義創作
趙五娘和《琵琶記》
《四郎探母》的由來及其思想傾向
非常有害的“有鬼無害”論
一出具有濃郁神話情趣的好戲——評京劇《碧波仙子》
《膽劍篇》和歷史劇——漫談《膽劍篇》的藝術處理和形象創造
略論話劇《甲午海戰》的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
義和團反帝愛國鬥爭的頌歌——漫談話劇《神拳》的劇本和演出
南京路上的一場新的戰鬥——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的啟示
剪裁、集中和再創造——評中國鐵路文工團話劇團《紅岩》的改編
為充滿時代精神的話劇創作而歡呼——評1963年反映當代生活的優秀劇目
“史實”和“虛構”——漫談歷史劇創作中的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
答吳晗同志——《說爭論》讀後
“歷史知識”及其他——再答吳晗同志
歷史劇問題的再商榷——答朱寨同志
“歷史劇”是題材的標誌,還是“事實”的概念——再答朱寨同志
關於京劇《曹操與楊修》及其評價——一次座談會上的發言
漫話革命歷史題材的劇作
中國革命的壯麗史詩——電影《東方紅》觀後
把侵略者埋葬在人民戰爭的海洋里——重看反映抗日戰爭故事片後的幾點感想
為有犧牲多壯志——談電影《高山下的花環》的改編
再探索 再創造——略論影片《駱駝祥子》中的虎妞的形象
要從“筆尖滴出血與淚來”——談影片《駱駝祥子》
是提高還是“拔高”——關於小說《達吉和她的父親》及其電影改編
一部凝注著濃郁鄉情的好影片——《城南舊事》觀後
戰天鬥地的英雄史篇——看《特急警報333》
關於文學名著改編影視的對話
忠實與再創造——電影文學劇本《紅樓夢》第一、二部讀後
藝術家的理解——關於電影系列片《紅樓夢》
名著改編在電視螢幕上的新成就
諸葛亮在螢幕形象上的新創造——評電視連續劇《諸葛亮》的改編
一個文學典型的藝術重塑——談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與曹操的形象
群體智慧的再創造——序《再塑群雄——〈三國演義〉從原著到螢幕》
人而神 神而聖——在《中華武聖關羽》文學劇本(初稿)討論會上的發言
血肉豐滿的再創造——在《武聖關公》電視劇本座談會上的發言
略談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的改編
《水滸》的英雄主義及其大失敗的結局——看電視連續劇《水滸傳》所想到的
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前六集印象
兒女真情的新境界
如何理解賈寶玉的“多情”
“……俺只念木石前盟”——論寶黛愛情悲劇與黛玉之死
關於結局問題的一點看法——在《團結報》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座談會上的發言
到火熱的鬥爭中去——在電視劇《凱旋在子夜》座談會上的發言
電視劇應當少一點“戲說”
“還是以中國藝術為基礎……”——讀毛主席的《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
要有民族的獨特的韻律——在1988年中國音樂觀摩與研討會上的發言
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在《
中國舞蹈藝術》(1942~1992)出版座談會上的致詞
一個新聞攝影家的追求——看《呂相友攝影藝術展覽》所想到的
中國美食文化的奇葩——品嘗揚州紅樓宴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