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市中學
- 創辦時間:1958年
- 位於:重慶市江津區李市鎮 劉家堡
- 停辦:1961年
學校概況,教育資源,
學校概況
李市中學 1962年學校重新招生,1963年,學校有所發展,各項工作走上正軌,此時全校教職工23人,5個教學班,學生300人左右,1964年升入中專7人,教學質量逐年提高。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學校各項工作因受到衝擊而陷於癱瘓。1966年——1969年學校沒有招生,在校的66、67、68級學生由於文革停課,全部都推遲到1970年春才畢業。1970年2月,李市民中招新生2個班,高中1個班,1971年合併到李市中學,1972年7月共畢業學生147人,1971年招國中2個班,高中1個班,李市國小招國中生1個班,該班於1972年秋合併到李市中學,1973年3個班共畢業學生154人。1972年春學校招國中生2個班,秋季招國中生1個班,1974年8月三個班共畢業120人,1973年招國中生4個班,於1975年7月畢業203人。粉碎“四人幫”後,學校迎來了事業發展的春天。1976年、1977年,學校學生增加到國中3個班、高中8個班。辦學規模擴大後辦學條件急需改善。1978年,江津縣教育局撥款76500元修建了磚拱結構兩樓一底的教學樓一幢。學校重點轉向辦高中,從1977——1981年,升入大中專的學生近70人,學校獲得較大發展。1983年,根據江津縣教育網點布局調整意見,學校高83級三個班畢業後,就停止了高中招生,至此,學校辦學模式改為單設國中。從1984年起,學校開始建圍牆、修荷花池、建校門,這些工程大都由學生義務勞動完成,累計師生搬運片石648方,投勞2900個,挖土2000餘方。1989年建成鳳梧亭和20套教師宿舍樓。
教育資源
李市中學真正走上發展快車道應該是1996年。當年,學校投資150餘萬元的教學大樓建成投入使用,建成了200米標準田徑運動場。1998年10月,李市中學舉行建校40周年慶典。此時,兩幢學生公寓、一幢圖書大樓相繼拔地而起。從1998年到2018年,學校先後新建校門、整修運動場、改建浴廁綜合樓、建設師生食堂和兩幢教師宿舍樓。尤其是自2006年該校成為江津市唯獨一所創重慶市示範國中的學校後,學校更是投入巨資完善硬體設施,改善辦學條件,相繼整修了圍牆,建成了綜合大樓、高規格的理化生實驗室、微機室、校園網路、班班通、學術報告廳、語音室、遠程教育實驗室和圖書室。該校師生學習和生活環境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師生食堂全部打卡消費,取消了校內副食店,徹底告別燃煤時代。全校每間教室除應有的加密電視網路及25英寸彩電外,全部實現了電腦、投影儀、音響系統於一體的多媒體教學網路。建成了學校網站和自動廣播系統,辦公和教學自動化、網路化、信息化正在逐步實現。與此同時,學校在美化、綠化校園環境方面花了大力氣,效果明顯。繼2003年底該校被評為江津市園林式單位後,又在光明路建成校園燈箱七個,緊接著,完成了荷花池片區、中心花園片區、紫荊園片區、圖書樓周邊片區、綜合樓周邊片區、教師樓周邊片區、食堂周邊片區等的美化和綠化工作。建成了假山、湧泉、亭台、長廊、浮雕、名人頭像雕塑、燈飾等工程,使李市中學無論白天還是晚上都燦爛奪目、五彩繽紛。到2018年為止,八十年代前的建築物已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幢幢新樓、茵茵草樹。現代氣息日顯,書香之氣益濃。 2002年底,江津市教委確認該校為江津市首批示範國中。2004年9月,江津市人民政府授予該校“江津市示範國中”的稱號。
重慶市江津區李市中學
註:周鳳梧老先生是李市中學退休教師周華烈的父親。校內的“鳳梧亭”即是為紀念鳳梧老先生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