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李小可自幼受家庭影響喜愛中國畫,上世紀70年代開始協助父親李可染創作、生活,並在父親的指導之下系統研習中國山水畫。80年代起先後三十餘次深入西藏、青海、長江源頭、黃河源頭、甘肅等西部藏族地區進行寫生及攝影創作,體驗生活。近年來多次赴黃山、太行山、燕山等地寫生。藝術創作在繼承中國畫傳統和李可染藝術精神的同時,以開放的態度,注重吸取外來藝術的營養,深度地直面生活、時代,從對生活的強烈感受中尋找自己個性化的繪畫語言,在重體驗的基礎上重表現,形成了特殊的水墨表現風格。古都北京、西藏、黃山成為藝術創作“水墨家園”系列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以鮮明的繪畫語言、風格受到專業界的肯定和好評,同時得到海內外收藏界的關注和歡迎。2003年開始創作“藏跡”系列的版畫作品,以對藏地特殊視角的人文關注和視覺表現的探索引起了美術和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多年來積極參與公共美術事業的推廣普及,堅持中國山水畫的教育,培育出一批中青年山水畫畫家、學生。策劃了很多重要的學術性美術展覽,並且特別關注西藏美術事業的發展。2005年以來贊助、策劃了“雪域彩練”“大美西藏”等西藏當代繪畫展,為推動西藏當代繪畫的發展做出努力。2015年8月因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特為天安門城樓主筆創作巨幅山水作品《眾志成城》。水墨及版畫作品被諸多美術館、重要機構、海內外藏家等收藏。
個人經歷
李小可1944年12月20日出生於四川重慶金剛坡。1946年隨父母遷居北京。1948年全家搬入北京東城區大雅寶胡同甲2號。1960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學習基礎美術。1962年應徵入伍,在唐山4582部隊服役。1968年至1977年復員分配至北京內燃機總廠鍛工車間,打鐵近十年。1978年協助父親李可染赴黃山、九華山寫生講學,隨父親開始系統研習山水畫。1979年進入北京畫院。1986年至1987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盧沉、周思聰人物畫研修班學習。1987年參加日本著名畫家加山又造短期人物畫研修班。1989年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代構成”進修班學習。
李小可基於對生活的感受,注重吸取外來藝術的營養,深度直面生活,從對生活的強烈感受中尋找自己個性化的繪畫語言,在重體驗的基礎上重表現,形成了特殊的繪畫風格。北京、西藏、黃山成為國畫“水墨家園”系列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舉辦“水墨家園——李小可水墨作品展”(北京·中國美術館),2008年舉辦“水墨家園——李小可水墨作品展”(澳門民政總署畫廊),2009年舉辦“水墨家園——李小可水墨作品展”(台北·“國父紀念館”),2012年舉辦“水墨家園——李小可水墨作品展”(北京·中國美術館),2013年舉辦“水墨家園——李小可水墨作品展”(江蘇·徐州藝術館、廣州·廣東美術館),2014年舉辦“水墨家園——李小可作品展”(上海·中華藝術宮),2015年舉辦“水墨家園——李小可作品展”(南京·江蘇省美術館、台北·“國父紀念館”)。
李小可1988年起先後三十餘次進入藏區體驗、採風,拍攝了逾萬張照片。2003年李小可開始探索將這些作品進行再創作,把版畫語言與紀實攝影相結合,創作“藏跡”系列版畫作品。這些作品成為李小可“水墨家園”系列外的又一新的藝術表現體系。
李小可與藏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體驗生活的同時,特別關注、支持西藏美術事業的發展,為西藏當代畫派的形成做出了貢獻。2004年以來贊助、策劃了“雪域彩練”“大美西藏”等西藏當代繪畫展。
李小可於2004年在北京畫院研修生班開始山水畫教學,至今已教授了百餘名學生,2005年在此基礎上成立“李小可藝術工作室”,經過幾年的努力已逐漸形成“李家山水”的精神面貌和繪畫風格。2013年其在北京大學開設的“李小可導師工作室研究生課程班”任高級研修班導師。
多年來除堅持創作外,李小可致力於宣傳李可染藝術精神,弘揚傳統文化,自20世紀80年代始,策劃、組織了李可染藝術展覽二十餘次,並舉辦各類大型學術研討會,同時編輯出版畫集數十本。2007年策劃、組織“世紀可染——紀念李可染誕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動,(北京·中國美術館),編輯出版畫冊書籍等十九種。
藝術思考
“水墨”是李小可藝術生涯選擇的主要語言方式,也是緣:父親、山水、中國畫的表現……它承載著東方文化的特徵。
“家園”是我們所處時代和賴以生存的自然,傳統文化同樣是一種“家園”。當你走進去時,它會給你帶來深深的感動和無限的表現空間。藝術家難的是要把這種感動轉化為個人化、程式化的繪畫語言,這需要用“藝比天大”的態度去感悟、實踐,才有可能實現這個轉化。父親講“千難一易”“苦學派”“實者慧”表明了這個過程的艱辛;“學步”“問道”“以學為進”是李小可的堅持;“有無之間”是多年來在水墨實踐中的感悟;“吸納”“為我所用”則是李小可對待外來文化和當代視覺經驗的態度。他一直努力把傳統與自然、生活連線起來,不斷尋覓水墨表現新的可能。
他想藝術是從感動開始的,藝術也是生命所經歷的歲月的痕跡。當我們回顧過去,自己好像是人生旅途的一個行者,作品就是這個行者在探索的荒途中所做的“活兒”。
作品欣賞
水墨家園
“水墨家園”是我多年來關注與表現的主題之一。如今,很多我們非常熟悉的,與歷史、文化、經歷、情感緊密相連的家園環境,在你還來不及回首關注時,不知不覺中就消逝了。北京的四合院、北京的胡同、宮牆下的楊柳、皇城外的紅牆、老槐樹組成的靜謐林蔭……這一切無不牽動著人們的情思,成為人們情感的依賴與精神的寄託。我期望用自己的水墨語言表現那漸漸逝去的濃烈印象與記憶。
雪域藏跡
為了尋找新的繪畫語言和感受,我曾多次到西部藏地。歷經黃河源頭、長江源頭、柴達木、阿里、珠峰、那曲、瑪曲、碌曲、夏河……我有了和藏地藏人近距離接觸的機緣。藏地的純淨博大、渾厚蒼茫,藏人的真切摯熱、剛悍和淳樸,都給我以震撼——那是一個讓人魂牽夢縈的神秘境地。我企圖走得更近,可它永遠在遠方,永遠包含著變化、失去與永恆……藏地已成為我不滅的精神家園與創作源泉。
山水黃山
黃山是中國山水畫的聖地。1978年,我陪父親去黃山寫生,並有幸遇到了日本著名畫家東山魁夷先生。此後曾多次赴黃山寫生。2007年,黃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成立黃山書畫院,特邀我任書畫院院長,這更加延續了我與黃山的情緣,同時也肩負起了畫好黃山、為黃山奉獻的責任。黃山與皖南已成為我探索山水畫表現的重要契機與內容。
師法自然
“寫生”是藝術家將大自然賦予的感動與傳統程式化表現形式及個人審美選擇連線起來的重要環節,是對自然、傳統的再發現、再認識,是山水畫基本功練習的重要一環,最具活力與生機。寫生使藝術家心靈直面瞬息萬變的客觀世界,能讓傳統與當代文化以及個人的表現經驗發生碰撞,激發無限的創作靈感,推動審美領域的新發現。
版畫作品
藏地留下的逾萬張照片,已成為我生命中不可磨滅的記憶。隨著歲月的流逝,我仍被這些記憶所感動,開始探索用版畫語言再現那注滿靈動與激情的畫面。在我的創作過程中,如同那世代用不息生命將佛像與經文雕刻在石頭上、印製在經幡上的藏人,懷著虔誠的心,把這不滅的記憶不斷地跡化,以表達我對藏地藏人深深的敬仰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