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莊宋金遺址

李家莊宋金遺址,是在故城縣李家莊出土的宋金遺址。李家莊出土的這批文物時代明確,為宋金時期文物斷代提供了可資憑據的材料,豐富了衡水歷史時期文化內涵。宋代青花瓷的出土,是這次發掘工作的重要收穫之一,現有考古資料證明,青花瓷起源於唐代,發展於宋代,成熟於元代,但唐宋時期的極其少見,而在河北則是首次發現。它的發現,填補了河北省這項考古的空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李家莊宋金遺址
  • 出土地點:故城縣李家莊
  • 所屬年代宋金
在西氣東輸冀寧聯絡線管道工程中,受河北省文物局委託,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會同衡水市文物局及有關市縣文物部門組成聯合考古隊,於3—4月份對故城縣李家莊宋金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的收穫。
房屋地面發現2層,坐落於3、4層下,上層表面高低不平,高差0.25米,為踩踏形成;下層十分平坦。局部有直徑1.3米的火燒遺蹟,上面遺留有一薄層草木灰,為室內地面。
房子發現2處,F01疊壓在2層下,為建築夯基。夯土由花土夾紅膠土組成,十分堅硬,其面積已超出探方範圍,勘探知東西9、南北4、存高0.3—0.4米。斷面上的夯窩清晰可見,夯窩間距一般在0.1米左右,分大小2種,大的直徑0.5、深0.2米,小的直徑0.2、深0.1米。夯基表面局部殘存有東西3、南北2米的瓦礫和磚塊堆積。F02疊壓在3層下,破壞嚴重,現存為十字相交的2段磚築牆體。牆長殘存1.7和3、高0.2、寬0.33米。
灰坑發現12座,分別疊壓在1—3層下。分橢圓形和圓形、不規則形3種。
灶坑發現共9座,集中分布在T0101、T0102中,疊壓在2、3層下,大部分為在地面上挖一個小坑略作加工,個別的在坑壁處有砌磚和出灰口,口徑0.5—0.9、深0.2—0.37米。皆有明顯的燒痕,內尚堆積有草木灰。從其集中分布的情況分析原為作坊遺存。
遺址中出土的遺物十分豐富,金代層中有龍泉窯青瓷印花碗、黑白雙色釉篦劃紋碗、黑釉凸棱罐片、醬釉雞腿瓶底、小口鼓腹陶瓮、寬沿陶盆陶質圍棋棋盤、白瓷圍棋子等。宋代層中有石杵、石夯、石磨、石砧、鐵門釘、鐵錛;筒形器、煙筒、瓦當、板瓦、獸形陶構件、白瓷盤、高足杯、印花碗、香爐、盆、枕、黑釉碗、缽、醬釉粉盒等多種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及建築構件。
其中金代的圍棋棋盤為灰陶質,灰陶質圍棋棋盤的殘件,平板形,雙面陰刻連續方格。宋代青花瓷枕片,瓷胎顏色偏紅,瓷質疏鬆,藍彩白描勾線,內容為珍珠地襯雲彩輪廓。
遺址中出土的遺物,依層加深漸次增多,細泥灰陶盆和罐是該遺址中的主要器形,各層中均大量出土。盆有圓唇、尖唇外飾壓印細繩紋或旋紋、高領束頸、敞口折沿4種;罐有斂口和敞口卷沿2種。陶器多為素麵,個別有壓印細繩紋和附加堆紋、粗弦紋裝飾。罐的肩部大都有複式扁泥條耳形系。瓷碗在瓷器中為大宗,白釉、醬釉、青釉依次減少,在各層中亦均大量出土。分敞口、侈口,裝飾有花口出筋、劃花、點彩、印花、刻花、墨書等。劃花多在內心,見禾紋、蓮紋、蘭草紋等;墨書見外底心,楷書“毛”、“十”、“王”等。瓷碗的總體特徵是圈足較高,內側斜削,釉白潔,內底3—5個支釘痕,分敞口和口稍斂2種,自4—2層,不僅出現了器形漸小、輕巧、薄胎的趨勢,胎、釉也有漸灰的傾向,同時,碗的裝飾也漸趨繁複,劃花、印花、澀圈、墨書增多。發現的宋青花非常罕見,從瓷器的胎釉特徵、造型紋飾判斷,多為邢窯產品。
遺址出土了一些銅錢,計有“元祐通寶”、“祥符通寶”、“治平元寶”、“崇寧重寶”、“崇寧通寶”、“景德元寶”、“皇宋通寶”、“嘉福通寶”等。
李家莊出土的這批文物時代明確,為宋金時期文物斷代提供了可資憑據的材料,豐富了衡水歷史時期文化內涵。
宋代青花瓷的出土,是這次發掘工作的重要收穫之一,現有考古資料證明,青花瓷起源於唐代,發展於宋代,成熟於元代,但唐宋時期的極其少見,而在河北則是首次發現。它的發現,填補了河北省這項考古的空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