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石橋村

李家石橋村

明末,李姓從今膠南市鐵山鎮張倉遷此立村,因村西河上有一座石橋,故名李家石橋村。 該村位於膠南市老城區以東,東與膠南市開發區為鄰,北鄰郝家石橋村,南連王家石橋村,當地有“一溜三個石橋”的統稱。隸屬膠南市珠海街道辦事處。全村轄區總面積325公頃,除現有100畝非耕地外,均屬企業與居住用地。 全村地處膠南新老城區之中,交通十分便利。村西緊靠膠南商城市場,村內自然形成的全市最大的百貨批發市場一條街與膠南商城市場連為一體,是發展第三產業和投資建廠的黃金地段。

2017年12月,李家石橋村獲2017名村影響力排行榜(300佳)榮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家石橋村
  • 由來:村西河上有一座石橋
  • 面積:325公頃
  • 特點:交通十分便利
基本概況,區域收入,文化建設,大事記,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進步,文教科技,人民生活,村莊建設,集體福利,組織建設,中共地方基層建設,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珠海街道辦事處李家石橋村 
李家石橋村
2000年, 全村共有1070戶,總人口322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9‰,現有98個姓氏,均為漢族。

區域收入

1949年全村農業經濟收入12萬元,1978年全村農副業經濟收入82.2萬元,2000年,全村經濟收入6億元,人均純收入5880元。第一、二、三產業之比為2∶74∶24。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2338萬元。全村集體經濟純收入600萬元。

文化建設

李家石橋村是全市“十強村” 之一,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列全市第一名。1985年被青島市授予文明村莊稱號。 1988年被青島市評為企業發展先進村,被山東省評為山東省鄉鎮企業先進單位。1990年被青島市授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青島市文明衛生村稱號。1991年創青島市百強鄉鎮企業、青島市百強村、文明標兵村;同年6月被中共山東省委授予先進黨總支稱號。 1992年被山東省授予村鎮建設明星村稱號。1994年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最佳經濟效益鄉鎮企業。1995年被評為青島市紅旗村黨委。1997年被山東省政府、省民政廳評為先進村民委員會。1996年至2000年連續五年被評為膠南市先進基層黨委。

大事記

1937年,村民陳濟修第一個加入中共地下黨組織。
1943年,成立李家石橋村第一屆中共地下黨支部委員會,陳濟修任第一任黨支部書記。
1945年,陳濟連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共有黨員14名。
是年,全村建立了農救會組織,開展減租減息運動。
1948年,全村在村黨支部和農救會的領導下,在自願組合的前提下,成立互助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村黨支部公開。
1952年,成立第一處農業合作社,命名新華社。
1953年,成立金星合作社。
1954年,成立立華合作社。
1956年,由郝家石橋村、李家石橋村、王家石橋村、黃土莊村、煙臺東村等連片的5個自然村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
1968年,建成麻紡織廠和麵粉加工廠各一處,占地11畝,是李家石橋村的第一個副業項目。
1972年,建機械加工廠,用上了交流電,全村農戶通了電。
是年,購進第一台12馬力農用拖拉機。
1980年,建成塑膠廠、服裝加工廠、人民旅館、農機修理廠和水泥預製件廠。
1984年,土地正式包乾到戶,取消生產隊。成立村屬集體企業--建築安裝工程公司和汽車修理廠。
1986年,全村實行村民年老退休制。
是年,建成2000平方米的村辦公大樓,成立板紙廠、鑄鋼廠,新上包裝、彩印、服裝等項目。
1987年,成立村黨總支,殷樹志任黨總支書記。
是年,成立合成材料廠。
1988年,根據山東省農村建設有關檔案,制定第二次村莊規劃計畫,鼓勵農民改建樓房。
10月31日,村合成材料廠趙國先研製的新型氰塑板獲國家專利,1990年10月在天津市舉行的第五屆全國發明博覽會上,該產品獲銀質獎。
1990年12月,村合成材料廠生產的黃牛牌裝飾板被農業部評為優秀產品。
1994年10月,成立村黨委。
1995年, 韓國獨資青島太乙世界箱包有限公司落戶該村,占地80畝,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
1996年,投資400萬元,建起5700平方米的華聯商城。
1998年,投資300萬元接華聯商城又增建了1.5萬平方米的農貿市場。
1999年, 投資260萬元,新建職工宿舍5000平方米,租賃給外資企業--太乙公司使用。
2000年,投資350萬元,擴建華聯商城5100平方米。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建國前,李家石橋村糧食畝產不足50公斤。1952年,陳濟連回響黨中央號召, 帶領全村先後辦起了3個初級社。1956年成立了高級社,在田間布局合理位置挖井20多眼,挖掘3萬多立方米的蓄水池一座,購新式水車20部,汽油抽水機一台,改造窪地、 鹽鹼地500畝,全村1000多畝糧田得到改造和有效灌溉,糧食畝產達到200多公斤。
1970年至1977年,全村共投工10萬個,動土20萬立方米,將80公頃丘陵地改造成梯田;在全村田間上游,用2萬個工日,打成蓄水5000立方米大口井;改進耕作方式,由條播改為畦播,選用優良品種,使糧食畝產突破千斤大關,總產量達到120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業經濟效益連年提高,但為了支持城區建設,全村的土地逐步被國家徵用,到1987年已沒有耕地,村民全部農轉非。

第二產業

建國前,沒有村辦工業。建國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安排剩餘勞動力為目的的工業項目發展較快。
1984年,撤銷生產隊,成立村委會,建起黨政新的領導班子,以原來的生產隊幹部為骨幹,理順了原來大隊和小隊的副業項目,組建了三級資質的建築工程安裝公司和汽車修理廠兩個大項目,基本解決了全村剩餘勞動力沒活乾的問題。年底全村實現總收入300萬元,人均收入500元。
1986年,投資120萬元,占地20畝,利用原來的大口井,辦起板紙廠。投資100萬元,占地10畝,辦起鑄鋼廠。年底全村總收入實現1400萬元,人均收入700元。
1987年, 投資250萬元,辦起了合成材料廠,上了高科技項目--聚乙烯醇縮丁醛產品,填補了省內空白。
1992年,全村工業總產值過億元。
1995年, 韓資企業--青島太乙世界箱包有限公司落戶該村,該企業從1995年至1999年,每年擴建一個大車間,現有職工1400名,吸納了一批農村勞動力。
近幾年,李家石橋村黨委一班人搶抓機遇,努力拚搏,招商引資工作成績斐然。到2000年, 全村共引進內資項目7個,引資額1670萬元。其中,青島新宇通熱電設備有限公司註冊資金600萬元,占地30畝,投資350萬元,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村年收入租金45萬元;引進外資項目3個,契約利用外資410萬美元。其中,引進韓資項目--青島海濱康樂休養有限公司,註冊資金100萬美元,投資總額130萬美元,占地20畝,建築面積4300平方米,村投資300萬元,建成後租賃給外方使用,年租金50萬元。
2000年, 全村工業從業人員達到1600人,實現工業總產值4.38億元,創利稅1068萬元。

第三產業

建國初期,李家石橋村逐漸辦起了磨坊、油條鋪和供銷社等,僅有微薄的經濟收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李家石橋村集中力量發展第三產業。1981年,充分利用緊靠市區的優勢,建起3000平方米的以賓館為主,以服裝加工、百貨、五金為輔的綜合樓,並陸續沿泰薛路兩側,開發商業網點40餘間。1988年,縣工商行政管理局要求李家石橋村將村西水泥預製件廠搬遷,建成全市的農貿市場--膠南商城後,村黨支部又利用其商業中心的優勢,發動全村村民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使全村很快形成了村內兩條“非”字形商業街,村內的人民路段,是全市最繁榮的商業批發一條街。1996年,為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以拆舊建新的方式,在膠南商城對面、人民路北側, 拆除了原來的簡易商業網點房,投資400萬元,建起兩層營業的5700平方米的華聯商城,容納攤位800個,年收入租金150萬元。1998年,在村東靈山路東側投資2 00萬元,建起4500平方米的商住樓。同時,借市城區規劃之機,拆除原來的賓館綜合大樓, 投資200萬元,建起半封閉式的農貿市場,與膠南大眾商場相連,年增加收入100多萬元。 2000年,投資350萬元,擴建華聯商城二期工程,擴大營業面積11000平方米,年營業額達到4000萬元。2000年,華聯商城被青島市財貿委員會和工商行政管理局評為全青島市15個樣板市場之一。
2000年底, 全村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300人,實現總產值1.8億元,創利稅160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全村科技文化教育落後,1948年前,該村沒有學校,僅有地主富戶的幾家私塾,學齡兒童入學率僅占10%左右。醫療條件極差,大多數人醫療治病無著落,只能靠土方治病。建國後,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文教科技事業發展迅速。1956年成立文工團;1966年以團支部為首,發動青年義務勞動搞運輸, 建起集體所有的學校教室;1971年投資2萬元,重新修建高標準的國小,告別了黑房子、土台子的歷史,達到了校舍、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 1980年投資20萬元, 建起標準較高的幼稚園,被青島市評為一類幼稚園;198 6年投資100萬元,建起高標準的局部三層教學樓;1998年至2000年先後投資30萬元, 購買微機21台,語音設備48座及齊全的教學儀器,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全村先後有100多名學生考入大、 中專院校。科學技術越來越被重視,村屬企業全都配齊科研機構,村委成立科技領導小組,加強對科技試驗、示範、推廣、培訓及新技術的引進和管理。 全村先後有160多人被派到大專院校和科研部門進行培訓。培養科技人才60多名,具有助工以上職稱的20多名。

人民生活

建國前, 多數村民過著貧苦生活,年人均糧食僅100公斤,人均純收入不足40元。建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80公斤,人均純收入60元;1978年人均純收入260元;1983年實行土地包乾到戶,儘管地少、人多,因有工業收入,糧食還能自給自足,村民手中經濟活便,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純收入5880元,96%的村民住上了兩層樓房;全村擁有機動車1 20輛,其中個人擁有98輛;全村有各種機車350輛,程控電話800餘部,彩色電視機1200餘台,全部有線閉路化。

村莊建設

建國前,村民住房都是土牆、木結構,多數屋頂以草蓋頂,人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 村內街道不整齊,晴天石頭雨天泥,汛期大雨排水困難,危房戶叫苦連天。建國後,逐漸以磚瓦結構建房。1976年開始全村整體規劃,形成經緯劃方,從村西頭定點依次類推向東規劃建設,2000年,全村基本實現了樓房化。

集體福利

自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 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7 0年辦起合作醫療, 做到小病不出村, 大病不誤診, 全村享受合作醫療補助;1972年全部用上了照明電;1976年投資30萬元,全村村民吃上了自來水;1986年實行了村民年老退休制;1990年實行養老金投保制,並且在職職工和退休村民由合作醫療補助,改為每月發給10元的醫療費用;1993年實行退休村民住院治療,按比例報銷藥費的規定;2000年村民的“三提五統”等費用全部由集體承擔。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基層建設

1937年, 陳濟修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1月陳濟連加入中國共產黨。當時該村處在白色恐怖下,黨組織的活動只能秘密進行。1943年和1944年先後發展5名黨員;1943年成立第一屆中共地下黨支部委員會,陳濟修任黨支部書記。
1944年至1984年陳濟連任黨支部書記。1987年12月成立了黨總支,殷樹志任總支書記;1994年10月成立了村黨委,山東省勞動模範殷樹志任黨委書記,下設12個支部,有黨員128名。2000年滕連東任村黨委書記,當年榮獲青島市鄉鎮企業優秀廠長稱號。村黨支部連續15年被評為膠南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青島市文明村莊和青島市文明村莊標兵。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5年解放後,成立李家石橋村農救會、民兵基幹連、婦救會。解放戰爭時期,村政權帶領民眾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陳濟連任社長。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設立李家石橋生產大隊,滕永貴任大隊長, 下設8個生產隊。1968年成立李家石橋大隊革命委員會,陳濟連任革命委員會主任。 1984年4月,成立李家石橋村民委員會,高連緒任主任,下設12個村民小組。1997年村主任高連緒被山東省政府、省民政廳評為先進村主任。1999年陳照福任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