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晴,土族女詩人,西夏皇族後裔,青海民和縣人,被著名學者章士釗先生譽為“少數民族難得的女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宜晴
- 民族:土族
- 出生日期:1919年
- 逝世日期:1977年
- 職業:女詩人
個人簡介,人生閱歷,
個人簡介
李宜晴(1919年—1977年),土族女詩人,西夏皇族後裔,青海民和縣人,被著名學者章士釗先生譽為“少數民族難得的女才”,李宜晴一生道路坎坷,創作了大量的詩詞,引起文學界的重視,縱觀她的詩,清新婉麗,音調和諧,對仗工整;
詞或豪放激越,或淒清哀婉。其作品感情真摯,情韻纏綿,生動感人,有很高的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是土族文學成就的一個里程碑。《土族女詩人李宜晴詩詞注釋》,收錄了詩40首,詞79闋,另有殘片6首(闋)。
人生閱歷
李宜晴同志自1951年11月調來青海省圖書館,直至1976年10月退休,她在省圖書館工作了整整25個年頭。加上新中國成立前在甘肅省蘭州市圖書館和夏河縣做過圖書管理工作時間,可以說,她把一生中最好的年華都獻給了圖書館事業。
李宜晴由於是一代名士章士釗先生介紹從樂都調來的,所以,青海省圖書館領導對她很器重。當時,有關部門的領導鑒於省圖書館失過火的慘痛教訓,規定館內夜間除值班人員外,職工一律不準住宿。李宜晴拉家帶口從樂都調到西寧,住房成了問題。時任省圖書館館長的王輔文同志,就幫助李宜晴租賃了隔壁陳家花園的東南樓,並特地在省圖書館西牆根用磚修築了上下樓的台階。
李宜晴初到省圖書館時,重新修建的藏書樓剛剛竣工。北京圖書館、甘肅圖書館等兄弟館大力支援青海,調撥了一些圖書,省館的藏書建設重新起步。
省圖書館的古舊圖書指的是線裝形成的圖書和新中國成立前出版的圖書。李宜晴同志當時負責整理、管理古舊圖書,同時也參與採購圖書工作,以補充館藏。古舊圖書的分編在當時費了一番躊躇,用新編的圖書分類法分編,有些書不好歸類;沿用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又顯得不合時代精神,一時不能確定,只好採用便通辦法,用登錄號排架,編制書名、著者卡片目錄,先便於使用,發揮圖書的作用。
李宜晴同志在這項工作中打下了基礎,製作了卡片目錄。印象比較深、較為突出的如《東方雜誌》《地學雜誌》等大部頭,具有史料價值的期刊就是李宜晴經手購置的。
1963年李宜晴擔任省圖書館采編部副主任以後,在她的主持下,組織人力,修訂和補充了省館原先採用的《北京圖書館中文圖書卡片目錄檢字表》。她們按字型筆畫多少,筆形逐字逐字對比,科學、規範地編排,並刻印成冊。這本《青海省圖書館中文圖書卡片目錄檢字表》已成為圖書館工具書,成了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李宜晴文史知識豐富,對於同志的請教,她給予耐心解釋。過去,每逢重大節日,省館就教同志們作詞的基本知識。
1957年,《青海日報·江河源》副刊創刊,該報記者李千之向她約稿。李宜晴就寫了一首:水調歌頭———為《青海日報·江河源》作。
極目白雲外,翹首崑崙巔,行行崑崙盡也,知是江河源。我欲乘槎天上,睥睨三山五嶽,俯仰斗角間。萬里無雲翳,終古好河山。
牧草地,石油井,稼穡田。工農牧業齊著,祖國美家園。莫道江河源尾,同飲江河中水,清濁自相關。欲使蛟龍伏,眾手挽狂瀾。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李宜晴公開發表的唯一一首詞。
李宜晴因會填詞作詩而聞達於社會賢達之中,也因詞作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牽連。1938年,馬步芳代理青海省主席職務時,提出了“訓練壯丁、編組保甲、修築公路、積極造林、厲行禁菸、推廣識字”為內容的六大中心工作。1939年2月,趙鏡源、基生蘭等鄉紳寫了歌頌“六大中心工作”的詩作,一時屬合者眾,李宜晴也寫了六首詩。之後,姚鈞等人將這些詩輯冊出版了。這六首詩,就成了她的罪證,因而受到大字報批判。
李宜晴作為一名女人,丈夫不在身邊,她一個女人,拉扯三個孩子(女兒王玲,兒子王果、王小寰),吃飯、穿衣、學習都要她一人操心,當娘又當爹,生活艱辛難以細描。李宜晴一生很儉樸,沒有穿過華貴衣服,飲食只求吃飯而已,她的嗜好就是吸點廉價的香菸,喝點熬花茶。
生活儘管緊緊巴巴,但她樂意幫助別人,有同志結婚,她盡力操辦。總之,李宜晴在省圖書館生活的25個年頭,雖然平凡,但道路並不平坦。
李宜晴是青海東伯府李土司的後裔,其祖先為元代時西寧州知州及明時西寧衛鎮撫指揮李南哥、會寧伯李英、辛丑科進士李鞏。
李宜晴稟賦聰慧,刻苦好學,酷愛詩詞,尤其不間斷地鑽研古典詩詞及聲韻格律,並與她丈夫王少夫(甘肅學院文史系畢業)日日夜夜地切磋詩藝,給她的詩詞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時 她寫了大約200首詩詞。
1940 年秋在重慶給當時國民黨政府考試院長戴季陶呈送了一部手抄本,並請幫助出版,戴細翻她的作品後說:“是不可多得的中華女詩人。”
1946年前後的幾年,她在甘肅省圖書館供職時,結識了以賦詩著名的甘青寧監察使高一涵,甘肅學院的歷史學教授慕少堂,隴右聞名學者張維、丁宜中、包道平等,他們結成“千齡詩社”, 彼此唱和吟詠,對李宜晴詩詞修養有了很大的提高和進步,她的作品經常見諸報刊。那時章士釗先生就譽她為“少數民族中難得的女才子”。
1951年由章士釗先生介紹她到青海圖書館工作。1958年她的丈夫王少夫被扣上“右派”帽子送八寶農場勞教,1961年先她而亡。
從此,李宜晴精神上非常痛苦。“文化大革命”中她也受到衝擊,她所寫的大量詩詞散佚殆盡。李宜晴的晚景生活是很淒涼的。好在由其表兄李仲連先生收集保存了她的40首詩、70闕詞及殘篇斷章10餘首,集成了一部小冊子。
今蒙李逢春先生經多方蒐集,終獲此叢珍,並闡發其精微,重顯其光華。縱覽之餘,總覺其詩詞足與古代詩聖先賢相媲美。如她的《湘月·征夫》和《大有·和半隱山人九日感懷》兩首詞,可以與陸放翁的《書憤》和張元乾的《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堪伯仲。
她的《虞美人》《減字木蘭花》與李清照的《永遇樂》相仿。再如她的《秋園晚眺》,《探芳信·游南禪寺》等,都是一幅幅格調清新、色彩鮮明、意境高雅、情景交融的華章,給人以清幽恬淡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