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李定國,早年追隨張獻忠參加明末農民起義。十七歲的時候,已經成為張獻忠手下第二號大將!統帥兩萬精兵追隨張獻忠進入四川、湖北,一度射殺明軍上將張令。二十一歲(崇禎十四年,1641年)的時候,奉命奇襲襄陽,擒獲明朝親藩襄王。崇禎十七年,張獻忠稱制,李定國受封安西將軍,位僅次於孫可望,是大西政權的第三號人物。時年不過二十四歲。
李定國少年英武,軍中稱之為“萬人敵”和“小尉遲”,張獻忠戰死後,李定國隨孫可望轉戰滇、黔,建立了以昆明為中心的著名的“四將軍”政權,李定國稱安西王。特別是李定國忍辱負重、尊重孫可望的國主地位,為鞏固雲南基地立下汗馬功勞,他率兵歷時三個月擒獲作亂滇省的沙定州,使得滇省大安。也因此有了資本可以和清朝、南明進行周旋。
李定國最早提出聯明抗清,並且主張進占
巴蜀、飲馬
長江。然而,
孫可望只為個人打算,他對於李定國功高明顯十分嫉妒,曾經藉口他事責打李定國,李定國以大局為重 ,沒有計較,此後,孫可望公開叫價要求南明方面封他為秦王,李定國深不以為然。公元1649年(明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李定國親率部隊,一鼓蕩平貴州,使滇省、黔省聯成一片,聲威大震!
過程
清軍南下
公元1652年(明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清軍南下,清廷命定南王孔有德由桂林出河池,進攻貴州,命吳三桂由嘉定(四川樂山)出敘州(四川宜昌)進攻川南。清廷的目的是要用兩路夾擊之策,實現對大西軍抗清基地的包圍。面對緊迫局勢,李定國給
孫可望寫信,要求出兵湖廣,粉碎清兵圍剿。孫可望表示同意,決定大西軍兵分兩路出擊,北路軍以劉文秀為主將,白文選、王復臣為副將,進攻四川;東路軍以李定國為主將,馬進忠、馮雙禮為副將,進攻湖南。孫可望則統率“駕前軍”留守滇黔,大西軍從此開始與清軍主力正面交鋒。
李定國請纓抗戰,率軍出全州,約法五條:不殺人、不姦淫、不搶財貨、不宰耕牛、不放火。有力地保證了軍紀和部隊戰鬥力。
擊敗孔有德
五月,北路軍連克沅(湖南芷江)、
靖(湖南靖縣)、
武崗諸州。鎮守
寶慶(湖南邵陽)的清將
沈永忠急忙向
孔有德告急,孔有德從桂林分兵救援。李定國搶在援敵之前,從楓木嶺渡江直取寶慶,消滅清軍五千。
六月,李定國出兵
祁陽,準備奪取廣西的門戶
全州,消滅桂林孔有德。他兵分三路,由
馮雙禮率左路取全州,張勝率右路攻嚴關(廣西興安縣嚴關鄉),自己親率一路攻桂林外圍據點,然後三路合攻桂林。在桂林之役中,大西軍勇猛頑強,採取速戰速決的傳統戰術。左路出奇制勝,很快攻克全州,李定國當機立斷,命令部隊勿入全州,與自己合兵推進,直趨嚴關。這個決策為取得
桂林大捷打下了基礎。
六月三十日,清軍來奪
嚴關,大西軍奮勇抵抗,“象亦突陣,王師大奔,死亡不可勝計,橫屍遍野”。
七月初一,孔有德又率精銳來攻,只見“兵未交而象陣前列,勁卒山擁,塵沙蔽日,馬聞象鳴皆顛厥,有德眾遂奔,掩殺大敗”,只有孔有德一人逃回桂林城。大西軍乘勝追至桂林,將城包圍。七月初四,大西軍登雲梯攻城,孔有德額頭已中一箭,他自知走投無路,便“聚其寶玩於一室,手刃愛姬,遂閉戶,自焚死”。僅有一女孔四貞逃脫。
孔有德自從航海歸順清朝,從
山海關一路殺到廣西,其間多次大敗明軍,南明著名督師
何騰蛟即死於他手,最終竟被年僅三十歲的李定國逼得無路可走,孔有德死前表示要兒子將來千萬不要從軍、從 政。
桂林大捷後,廣西全境很快被收復,有些地區的百姓,不等大西軍到,便自動將清軍驅逐,李定國“下令無妄殺,撫安孑遺之黎庶”,明將胡一青、趙印選、
馬寶等相繼歸順李定國。為此,李定國在桂林
七星岩擺下酒宴,慶祝勝利。他對明兵部尚書
劉遠生說:“文、張諸公(指文天祥、張世傑)其精忠浩氣,固足以光昭青史,為天地生色,然吾儕之對於國家,竊不願有此結果也。”表達了他決心收復被清軍占領的土地,恢復明朝的志向。
八月,李定國以明巡撫
徐天佑守桂林,又率軍北上直搗湖南,連取
全州、
永州(湖南零陵)。九月,李定國進攻
衡州(湖南衡陽),守將
沈永忠再次棄城逃跑,長沙巡撫金廷獻沿長沙逃至郫州,監司以下官員都逃遁一空,“兵鋒未至,千里無人”。李定國在衡州安設官員,休整部隊,準備繼續北進。
同時,李定國又命令
馬寶率廣西明軍東取
陽山、
連州,占領廣東西北部,派馬進忠、馮雙禮北取長沙,攻占常德、
岳州,命
高文貴東進江西,連下
永新、
安福、
永寧、
龍泉,圍攻贛西重鎮
吉安。李定國“兵出凡七月,復郡十六,州二,闢地將三千里”。取得了史稱湘桂大捷的勝利。
李定國的部隊不僅戰鬥力強,而且紀律嚴明。明遺老李寄描述說:“定國兵律極嚴,駐師半載(指在長沙),居民不知有兵,入市輸買。定國所將半為羅倮傜佬,雖其士官極難鈐束,何定國御之有法也。”
手刃尼堪
九月,李定國兵發湖南,取
衡州、進攻長沙,出兵七個月、拓地三千里,清朝震動不已,急忙命
洪承疇經略
湖廣、雲貴、兩廣,趨長沙。十一月,清廷又派敬謹親王
尼堪 任定遠大將軍,率領三貝勒、八固山共十五萬精兵朝長沙撲來。面對強敵,李定國進行了周密的部署:大西軍暫退出長沙,引誘清兵渡
湘江,將馮雙禮、馬進忠部埋伏白杲市,待清兵過衡山,李定國從蒸水(衡山西南)正面攻擊,馮、馬二將背後出擊,兩軍相夾,合殲尼堪。但這一計畫卻被馮雙禮透露給
孫可望,孫可望“不欲定國之成功,而思陷之敗死”。密令馮雙禮退出伏擊,馬進忠見狀也撤離了戰場。
十一月十九日,尼堪進抵
衡州,李定國在蒸水率軍出擊,接著轉戰到城北香草庵、草街,不分勝負,為此李定國準備採用伏擊戰術。二十四日,雙方再戰,李定國佯裝敗退,
尼堪緊追不捨,追至演武亭,一聲炮響,大西軍伏兵四起,團團圍住尼堪,李定國手舉大刀,將尼堪一劈兩半。清軍失去主帥,大敗而逃。李定國繳獲了尼堪的鎧甲、繡旗,正準備乘勝追擊,才發現馮雙禮、馬進忠未到,派人偵察說已走湘鄉。李定國才知自己是孤軍作戰,無法擴大戰果,只得收兵向
武崗轉移。衡州戰役後,李定國讓人繪製孔有德、尼堪畫像,刊布粵楚,“露布告捷”。 取得衡陽大捷,盡復湖南。
孫可望降清
李定國收復桂、湘。前後敗敵數十萬人,縱橫數省。桂林、衡州兩次大捷,使“清君臣聞警,上下震動,聞李定國名,股慄戰懼,有棄湘、粵、桂、贛、川、滇、黔七省與帝媾和之議”。 順治聽說尼堪陣亡,大驚失色。尼堪屍體運回北京 ,和碩親王以下均出城迎接。湖南軍務只好委於
洪承疇了,李定國行軍作戰九個月,秋毫不犯,紀律肅然。以致於百姓不知有兵,連少數民族的百姓都對李定國約束軍旅表示由衷的欽佩。
但是孫可望嫉恨李定國威望,雙方矛盾日趨尖銳。公元1653年(明永曆七年、清順治十年)六月,李定國約同
鄭成功會師北進,然而,鄭成功因為天氣的原因爽約,就在這時,孫可望竟然不顧大局,派
馮雙禮偷襲李定國,反被李定國擊敗,馮雙禮投降。早在陣斬
尼堪的時節,李定國意欲恢復湖南,就是因為孫可望的按兵不動,以致流產。此時,孫可望不顧大敵當前也不顧李定國的再三忍耐,居然首先挑起內訌。
李定國並沒有因為孫可望的阻撓放棄和鄭成功的會師北進計畫,公元1654年(明永曆八年、清順治十一年),李定國再度東征廣東,獲得空前勝利,可是,鄭成功失期不至,以致於功敗垂成。這時,永曆被孫可望逼迫不已,無奈以血書召李定國救駕,李定國將兵6000人,救出永曆,永曆封李定國為晉王、
劉文秀為蜀王、
白文選為鞏國公。劉文秀和李定國、孫可望都是張獻忠義子,他寫信給孫可望以大義感召,但是,孫可望一意孤行,於公元1657年(明永曆十一年、清順治十四年)八月調兵十四萬進攻李定國,李定國時兵不滿三萬 ,然而,孫可望的可恥行為已經受到全軍將士的一致唾棄,所以,戰役不到十天,孫可望大敗,僅以身免!
孫可望兵敗以後,向
洪承疇投降。他把雲貴的虛實都告訴了清軍,清朝這才決定大舉進攻雲貴。公元1658年(明
永曆十二年、清順治十五年),清軍三路大軍進逼雲貴,這時,李定國中了敵人的緩兵之計,不聽從
劉文秀、
馮雙禮的建議,消極防禦,而且,惑於
馬吉翔等人的吹捧,於當年十一月連續兵敗,清軍直撲昆明。李定國本來主張進取湖南,不料卻被馬吉翔、沐天波等人所阻,採取下策,退守滇西。
後續
李定國在撤退之前,完成了他一生最後一次戰役——
磨盤山戰役,擬一舉殲滅
吳三桂主力。
李定國設伏三道,可謂天衣無縫,
永昌境內的磨盤山“內箐深屈曲,僅容單馬”,“李定國築柵數道,左右設伏,大營屯山後四十里橄欖坡,炊食餉伏,令毋見煙火”。他估計吳三桂必無戒備,便以竇民望為初伏,高文貴為二伏,王國璽為三伏,清軍進入三伏,“首尾橫擊之,片甲不令其逃也”。果不出料,2月21日,吳軍追來,其先鋒已進入二伏,卻節外生枝,南明光祿寺少卿盧桂生潛出告密。吳三桂大驚,急令後撤,並炮擊左右伏兵。農民軍出伏作戰,“短兵相接,自卯至午,殭屍堵疊”。李定國只好提前出動,此戰役是雲貴會戰以來最大的惡戰!清軍雖然撤軍在前,仍然死傷無數,固山額真沙里布當場陣亡。後來,清軍底定雲貴以後班師回京,主帥
多尼、
羅托不但不受到獎賞,反而因為追究磨盤山戰役的失誤,被罰銀5000兩。
磨盤山戰役有三分之二的戰士戰死,清軍也“死傷甚眾,卻三十里”,十八名將官都統被擊斃。南明遺民劉彬詩曰:“凜凜孤忠志獨堅,手持一木欲撐天。磨盤戰地人猶識,磷火常同日色鮮”。李定國卓越的指揮才能和頑強果敢的鬥志,使清軍再也不敢驕橫窮追。但李定國這最後的一次大戰役,卻不幸因叛徒告密而功敗垂成。
李定國從
磨盤山撤退以後,因為和永曆失去聯繫,被迫進入緬甸,李定國為了索回永曆,和
白文選一道大破緬甸軍隊,緬人在清朝乾隆期說到李定國的名字,依然為之膽裂!然而,畢竟是強弩之末,不能久支,白文選等人在最困難的時候也被迫投降吳三桂,李定國染病不起,1662年(明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六月聞知永曆死於昆明,李定國仰天大哭不止,二十七日,李定國去世。死前對他的兒子說:“任死荒郊,勿降也!”
評價
李定國出征不足一年,縱橫數省,收復湘、桂,擊敗清軍數十萬,兩蹶名王,天下震動。這是自從明朝萬曆年間以來,清軍的最大損失!掀起了繼1647年第一次抗清高潮後的第二次抗清高潮。
黃宗羲贊道:“逮夫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李定國一生出生入死,為了抵抗清朝,浴血奮戰,直至最後。其人與百姓息息相通,在鎮守雲貴之時,愛民如子,雲南人仍然視李定國為滇中脊樑!(雲南人最為崇拜的就是武侯和李定國——影秋老人語)李定國的忠義節烈直到近現代依然被人們稱讚不絕。辛亥革命時,
蔡鍔等仍以李定國為榜樣。
章太炎說:“願吾滇人,勿忘李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