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桂

李宗桂

李宗桂,生於1952年,四川眉山人。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委(教育部)表彰的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學位獲得者,廣東省首屆“優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化與現代化、當代中國文化、中國古代哲學、現代新儒學。

李宗桂(1934~ ),河南社旗縣人。1958年鄭州師專圖畫科畢業。歷任內鄉師範、唐河師範美術教師,南陽市第三師範學校高級講師、特級教師。先後在內鄉師範學校、唐河師範學校從事美術教育工作近40年,培育了不少美術教師和美術工作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宗桂
  • 外文名:Li-Zonggui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四川眉山
  • 出生日期:1952年9月
  • 職業:教授,學者,博導,哲學家
  • 畢業院校:中山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文化概論》
  • 代表作品:《中國文化概論》,《中國文化導論》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簡介,成就及榮譽,主要著作,主要研究論文:,南陽市美術家協會顧問,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簡介

李宗桂,生於1952年,四川眉山人。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委(教育部)表彰的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學位獲得者,廣東省首屆“優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家”,中國文化方向研究的重要專家學者。
李宗桂李宗桂
李宗桂老師主要致力於中國文化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化與現代化、當代中國文化、中國古代哲學、現代新儒學。主編有《中國文化與現代化叢書》、《大思想家與中國文化叢書》、《中華民族精神建設叢書》,撰寫的《中國文化概論》是國內第一部中國文化綜合研究論著,《中國文化導論》是國內本科高校使用較多的中國文化教材。

成就及榮譽

李宗桂老師成果豐富,出版著作有《中國文化概論》、《文化批判與文化重構--中國文化出路探討》、《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等,主編《中國文化與現代化叢書》、《大思想家與中國文化叢書》、《中華民族精神建設叢書》、《儒家文化與中華民族凝聚力》,與人合作出版著作12部,在海內外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獲得“中國圖書獎”、“全國優秀圖書獎”、“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獎”、“教育部優秀教材獎”、“廣東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全國和省部級獎勵近20項,主持包括國家重點課題、教育部重大課題、澳門政府課題、廣東省課題在內的國家和省部級課題近20項;
李宗桂先生是人民日報向海外介紹的中國學者之一。擔任全國和省級學術團體副會長、常務理事等職務15項。廣東省“廣東人精神”大討論專家指導組成員,廣州市“廣州人精神”大討論專家指導組成員,廣東省“廣東文化發展30年”課題主持人。近年先後到美國、德國、奧地利、新加坡、韓國、台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訪問、講學、參加學術會議。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委授予"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學位獲得者"稱號,被廣東省授予"廣東省優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家"的稱號。擔任國家教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八五"、"九五"規劃評審。

主要著作

1《傳統與現代之間》,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中華民族精神概論》,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中國文化導論》,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文化批判與文化重構——中國文化出路探討》,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中國文化概論》,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1990年版。
7《文化精神燭照下的廣東:廣東文化發展30年》(合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儒家文化與中華民族凝聚力》(編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春風講席——李錦全教授八十壽辰紀念文集》(合編),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主要研究論文:

1、《公民意識整體崛起》,《南方日報》2011年1月2日第007版。
2、《多元趨勢下的世界文化變局》,《人民論壇》2010年第7期。
3、《國學與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4、《廣東文化發展30年的省思》,《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5、《究竟何為“文化自覺”》,《解放日報》2009年2月9日第010版。
6、《中國文化的發展路向和民族精神的自我挺立——從三個“文化宣言”看中國現代化的文化努力》,《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10期。
7、《儒家文化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進路》,《哲學動態》2008年第6期。
8、《“三元”並舉提升文化軟實力》,《嶺南學刊》2008年第3期。
9、《國學與時代精神》,《學術研究》2008年第3期。
10、《主持人語:現代化之旅的傳統文化反思》,《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
11、《提升軟實力重在文化民生》,《人民論壇》2007年第Z1期。
12、《漢代禮治的形成及其思想特徵》,《哲學研究》2007年第10期。
13、《國際慣例與民族文化尊嚴》,《人民論壇》2007年第3期。
14、《和諧文化的時代精神和歷史傳統》,《學術研究》2006年第12期。
15、《弘揚嶺南文化特色 促進文化大省建設》,《嶺南文史》2006年第2期。
16、《中國文化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的若干問題》,《社會科學戰線》2006年第1期。
17、《“文化學”建設與文化現代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18、《文化研究的反思與前瞻——答<社會科學論壇>記者問》,《社會科學論壇》2005年第8期。
19、《康有為<春秋董氏學>雜議》,《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20、《文化體制改革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人民論壇》2005年第5期。
21、《荀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中華文化論壇》2005年第1期。
22、《文化自覺與文化發展》,《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
23、《廣東建設文化大省的若干思考》,《學術研究》2003年第6期。
24、《“廣東人精神”漫談》,《粵海風》2003年第3期。
25、《當代新儒學發展的若干難題》,《文史哲》2003年第2期。
26、《文化全球化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南開學報》2002年第5期。
27、《二十世紀中國哲學研究的審視和新世紀的展望(下)》,《學術界》2002年第2期。
28、《二十世紀中國哲學研究的審視和新世紀的展望(上)》,《學術界》2002年第1期。
29、《再談文化名人與文化發展──以魏源、康有為、梁啓超在澳門的活動為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30、《<呂氏春秋>的政治哲學》,《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
31、《中國傳統人文思想芻議》,《肇慶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32、《經濟全球化與民族文化建設》,《哲學研究》2001年第1期。
33、《文化的先進性與文化建設的基本目標》,《學術研究》2000年第8期。
34、《初級階段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建設》,《學術研究》2000年第6期。
35、《孔子從道思想與傳統人文精神的當代價值》,《中國哲學史》2000年第2期。
36、《經濟全球化與文化的民族性》,《人民論壇》2000年第3期。
37、《董仲舒理想論的文化闡釋》,《學術月刊》1998年第8期。
38、《中國哲學研究的回顧和展望》,《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1期。
39、《以今釋古化難為易──讀<文白對照十三經>和<文白對照諸子集成>》,《古漢語研究》1997年第3期。
40、《文化名人與文化發展──從中國文化名人在澳門的活動及其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影響談起》,《益陽師專學報》1997年第4期。
41、《一代啟蒙學者的心路歷程》,《史林》1997年第2期。
42、《論道德體系與文化價值體系——兼談新時期的道德體系建設》,《學習與探索》1996年第6期。
43、《廣東文化建設的現實思考》,《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
44、《思想文化在歷史上的民族凝聚作用》,《社會科學研究》1994年第6期。
45、《民族文化素質與人文精神重建》,《哲學研究》1994年第10期。
46、《社會轉型期的文化建設》,《中華文化論壇》1994年第3期。
47、《論董仲舒對封建制度文化的整合》,《學術研究》1994年第1期。
48、《論近現代中國文化的流變》,《益陽師專學報》1994年第1期。
49、《思想家與文化傳統》,《哲學研究》1993年第8期。
50、《簡析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表現》,《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4期。
51、《論當代中國的主流文化》,《社會科學戰線》1993年第4期。
52、《評中魂西體的文化重構論》,《湖湘論壇》1993年第3期。
53、《儒學與中國現代思潮》,《求索》1993年第2期。
54、《論董仲舒奉天法古的維新原則》,《甘肅社會科學》1993年第2期。
55、《現代新型文化體系的模式和特徵》,《中州學刊》1993年第1期。
56、《改革開放與價值嬗變》,《現代哲學》1992年第4期。
57、《評“徹底重建”的文化觀》,《孔子研究》1992年第4期。
58、《試析海外的全盤西化論》,《高校理論戰線》1992年第6期。
59、《試析五四時期的文化批判思潮》,《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6期。
60、《董仲舒人性論析要》,《齊魯學刊》1992年第5期。
61、《評現代中國的文化重構論》,《學習與探索》1992年第5期。
62、《論董仲舒整體直觀的經驗思維方式》,《人文雜誌》1992年第5期。
63、《簡論文化的民族性、時代性和世界性》,《哲學動態》1992年第8期。
64、《文化批判與價值重構——中國文化出路展望》,《天津社會科學》1992年第4期。
65、《論董仲舒的政治哲學》,《社會科學研究》1992年第3期。
66、《明清之際的文化批判思潮》,《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2年第3期。
67、《優秀文化傳統與民族凝聚力》,《哲學研究》1992年第3期。
68、《試論當代中國的活文化》,《開放時代》1992年第3期。
69、《新儒學的形上追求及其現代意義》,《學術研究》1992年第3期。
70、《董仲舒道德論的文化剖析》,《孔子研究》1991年第3期。
71、《論董仲舒的文化貢獻》,《河北學刊》1991年第4期。
72、《董仲舒義利觀揭旨》,《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4期。
73、《論大一統的秦漢文化》,《中州學刊》1991年第2期。
74、《文化成熟的基本要求和標誌》,《學術月刊》1991年第3期。
75、《論君主專制國家的成熟》,《貴州社會科學》1991年第2期。
76、《拓展價值領域 提高人民素質》,《開放時代》1991年第2期。
77、《論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及其文化史意義》,《天津社會科學》1990年第5期。
78、《評現代新儒家的“返本開新”說——兼談社會主義新文化的建設》,《學習與探索》1990年第4期。
79、《評海峽兩岸的董仲舒思想研究》,《哲學研究》1990年第2期。
80、《論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及其特點》,《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
81、《求善與求真:中西哲學的分野》,《哲學動態》1989年第6期。
82、《現代儒學大師牟宗三談中國文化》,《哲學動態》1989年第6期。
83、《論中國漢代文官制度的形成》,《思想戰線》1989年第2期。
84、《評唐君毅的文化精神價值論和文化重構觀》,《哲學研究》1989年第3期。
85、《論中國文化的流變和分期》,《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89年第1期。
86、《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略議》,《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
87、《求善與求真:中西哲學的分野》,《貴州社會科學》1989年第2期。
88、《海外現代新儒家唐君毅文化思想簡論》,《社會科學輯刊》1988年第5期。
89、《“現代新儒家”辨義》,《學習與探索》1988年第5期。
90、《儒道對立互補之比較》,《學術月刊》1988年第9期。
91、《論中國古代哲學與傳統文化的關係》,《天府新論》1988年第4期。
92、《駁“中國無哲學”論》,《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3期。
93、《簡論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學術論壇》1988年第5期。
94、《孔子研究方法我見》,《哲學動態》1988年第5期。
95、《秦漢之際社會思潮簡論》,《浙江學刊》1987年第6期。
96、《秦漢醫學與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哲學研究》1987年第9期。
97、《從秦漢社會歷史發展看董仲舒思想的積極意義》,《河北學刊》1986年第5期。
98、《相似理論、協同學與董仲舒的哲學方法》,《哲學研究》1986年第9期。
99、《董仲舒哲學思想研究三十年》,《國內哲學動態》1986年第8期。
100、《從理想人格和價值取向看中國傳統心理》,《社會科學研究》1986年第3期。
101、《簡論道家思想在前期封建社會的作用》,《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
102、《對關於<周易>的兩個傳統觀點的質疑》,《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4期。
103、《朱熹對張載"民胞物與"思想的利用和改造》,《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84年第5期。
104、《“即”字釋義辨誤一例》,《辭書研究》1984年第4期。
105、《釋“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學術月刊》1984年第4期。
106、《動搖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的孔子天命觀》,《四川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1期。
107、《試論王安石的哲學思想》,《四川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4期。

南陽市美術家協會顧問

先後有多幅作品參加省以上展覽並獲獎。現為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南陽地區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南陽市美術家協會顧問,南陽中國畫院畫家。南陽第三師範學校高級講師。水彩作品《暖溪冬雪》、《春色宜人》參加1992年海峽兩岸美術聯展並收入美術觀摩作品集,烙畫《淮河源頭》在河南省中師美術作品展中獲二等獎。有30餘件烙畫作品作為禮物饋贈給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國際友人。1992年在南陽舉辦了個展。其辭條輯入《中國當代美術家名人錄》、《中國特級教師辭典》、《中國中等學校高級講師人名辭典》、《當代書畫篆刻名人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人名錄》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