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定先生,字陸琦,湖南常德人。民國七年(1918)三月一日,生於仙池鄉花巖溪祖宅。三歲啟蒙,從黃笙陔先生學,其後亘十四年,出則肄業於學校,歸而習經史古文,文辭根柢,遂得厚植。十一歲高小畢業,成績特優,入省立三中。民國二十四年,入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二十六年抗日軍興,隨中大遷重慶,二十八年畢業。二十九年考取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逾歲入學,所長傅孟真先生命赴四川南溪李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寄讀,三十三年,獲碩士學位。隨即受聘為史語所考古組助理研究員。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先生負責籌辦史語所復員圖書古物運送工作,三十五年返抵南京。三十六年,借調南京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為專門委員,襄助李濟之先生。未幾,奉史語所命赴北平整理日人侵華時東方文科圖書館等處藏書。三十八年,史語所遷台,先生輾轉歸所,同年升副研究員。時傅孟真先生任台灣大學校長,召先生為中文系合聘副教授兼校長室秘書。1963年史語所晉升研究員,台灣大學同時晉為中文系合聘教授。1965年先生應聘為南洋大學中文系主任赴新加坡,1978年退休返台,重任史語所甲骨室研究員、主任。1988年自中研院退休,東海大學禮聘先生為中文研究所講座教授兼所長。1991年,辭東海聘,而台大中文研究所復力請講授文字學專題,以迄臥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孝定
- 外文名:無
- 別名:陸琦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南常德仙池鄉花巖溪
- 出生日期:1918.3
- 逝世日期:1997年8月24日
- 職業:文字學家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
- 信仰:儒家
- 主要成就:《甲骨文字集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 代表作品:《甲骨文字集釋》
- 字:陸琦
先生於金文研究,著有《金文詁林附錄》(與周法高、張日昇合編)及《金文詁林讀後記》二書。《金文詁林》為周法高先生編著,以容庚《金文編》三版為據,依《說文》次序編排,逐字羅列諸家之說,圖形文字及未識之字,則編為《附錄》。周先生於集錄《附錄》諸家異說同時,力請先生抒以己見,編入《金文詁林附錄》書中。先生於每字條下皆發議論,於其中獨創新解者約百餘條,皆前人之所未發。其後更撰《金文詁林讀後記》,貫聯甲文,縷析文字繁衍變革,論定眾說,而創見尤多。又作〈從金文圖畫文字看漢字文字化過程〉一文,闡釋中國文字由原始圖畫演變之過程,歸納若干規律,與六書說相表里,皆前人言文字演變過程者所未及。
李孝定先生學術簡表 Top
3月1日生於湖南常德。
1935年 18歲
入學南京中央大學中文系,從胡光煒先生習甲骨文。
1939年 22歲
南京大學畢業,論文為《商承祚「殷墟文字類編」補》。
1940年 23歲
考取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
1941年 24歲
入學,傅斯年先生命赴四川南溪李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寄讀,從董作賓
先生專攻殷契。
1944年 27歲
畢業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碩士論文為《甲骨文字集釋》。
受聘史語所考古組助理研究員。
1945年 28歲
撰成〈小屯陶文考釋〉。
1947年 30歲
借調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為專門委員。旋由史語所派赴北平負責整理接收日人研究
機構之藏書。
1949年 32歲
史語所遷台,先生輾轉渡海回所。
升任史語所副研究員。
1950年 33歲
台灣大學校長傅斯年先生聘為中文系合聘副教授兼校長秘書。
1952年 35歲
與王彝女士結婚。
1956年 39歲
出版〈小屯陶文考釋〉。
1959年 42歲
辭台灣大學秘書兼職。
始重撰《甲骨文字集釋》。
1961年 44歲
發表〈釋「釁」與「沬」〉。
1963年 46歲
升任史語所研究員。
升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發表〈說異〉。
1964年 47歲
發表〈讀契識小錄〉。
1965年 48歲
出版《甲骨文字集釋》。
發表〈讀契識小錄〉之二。
應新加坡南洋大學聘,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任史語所兼任研究員。
1967年 50歲
發表〈殷契零拾〉。
1968年 51歲
發表〈從六書的觀點看甲骨文字〉。
1969年 52歲
發表〈從幾種史前和有史早期陶文的觀察蠡測中國文字的起源〉。
發表〈從中國文字的結構和演變過程泛論漢字的整理〉。
1972年 55歲
發表〈漢字史話〉。
發表〈金文詁林附錄集釋〉之一。
1974年 57歲
發表〈中國文字的原始與演變〉。
發表〈金文詁林附錄集釋〉之二。
1977年 60歲
出版《金文詁林附錄》(與周法高、張日昇合編)。
出版《漢字史話》。
1978年 61歲
自南洋大學退休。
回史語所專任甲骨文研究室研究員。
1979年 62歲
發表〈再論史前陶文和漢字起源問題〉。
1981年 64歲
發表〈從金文的圖畫文字看漢字文字化過程〉。
1982年 65歲
出版《金文詁林讀後記》。
1983年 66歲
發表〈漢字起源的一元說和二元說〉。
1985年 68歲
任史語所甲骨文研究室主任。
發表〈論玉篇增刪說文部首-漢字新分部法初探〉。
1986年 69歲
出版《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
1988年 71歲
自中研院史語所退休。
任史語所兼任研究員。
應東海大學聘為中文研究所講座教授兼所長。
1989年 72歲
發表〈符號與文字—三論史前陶文和漢字起源問題〉。
發表〈戴君仁先生同形異字說平議〉。
1991年 74歲
辭東海大學聘。
應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聘為兼任教授。
發表〈從史前陶器上的刻劃符號探索漢字起源問題的回顧〉。
1992年 75歲
出版《讀說文記》。
發表〈從小屯陶文、甲骨文、金文、小篆、宋代楷書的六書分類比較看漢字發展
的大趨勢〉。
1993年 76歲
發表〈研究漢字起源與演變的幾點心得〉。
發表〈殷商甲骨文字在漢字發展史上的相對位置〉。
1995年 78歲
發表〈試論文字學研究的新方向〉。
1996年 79歲
出版回憶錄《逝者如斯》。
1997年 80歲
8月24日逝世,享壽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