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故事
在4個兄弟姐妹中,李存金排行老二。小時候家裡窮,他隨著父母從平山縣孟家莊鎮釣魚台村,來到了平山縣上觀音堂鄉下盤松村。在這裡,父親給地主家放牛,母親給地主家縫衣服、做飯,當傭人,李存金則在山上給人家放羊習承駝灑。在他的記憶中,小時候自己就沒吃過一頓飽飯。貧窮年代鑄就剛毅的人,老人倔強的個性似是與生俱來的。“那時候,無論多么困難,俺娘都會把家裡僅有的一口飯都省下來,留給傷員們吃。”
1939年,正在山上為別人放羊的李存金,被母親戎冠秀叫回了家。“母親說,現在是抗日戰爭時期,我們村是晉察冀根據地的中轉站,很需要我這樣的年輕人幫助運送傷員和給八路軍送信。”就這樣,在母親戎冠秀的影響下,18歲的李存金回到村里當了支前廈希隊長和村長。 當時抗日戰爭正打得如火如荼,李存金這位年輕的支前隊長身上的擔子自然很重。他帶著村裡的年輕男子去前線給戰士送水送飯;為挽救傷員的生命,李存金和母親拿出家裡最後的麵粉和雞蛋,做成飯一勺勺餵給傷員;為了及時把重傷員送到醫院,李存金又帶領村裡的革命積極分子,抬著擔架,奔跑在崎嶇的山路上護送傷員…… “和俺娘比起來,我做的這些都不算什麼。娘冒著生命危險搶救過多少傷員,多少傷員喊過她‘娘’,我想她自己也數不清了。”李存金回憶說,有一次,為了將一名負傷的戰士藏在半山腰的一個山洞裡,母親戎冠秀堅持讓傷員踩著自己的雙肩爬上山洞。李存金看著母親所做的一切,他的革命意識更加堅定了。在崎嶇的羊腸小路上,碰到特別難走的地方,李存金和盼趨堡其他人都是用膝蓋跪著走。“我們這裡距離平山縣城有近80公里,需要走上一天的時間。由於怕遇到敵人,把重要情報丟了,我們通常都是晚上去送信。”李存金說。 1945年的一天,24歲的李存金和村里其他幾個年輕人被叫到村部所在地。在那裡,一位老黨員問他們想不想加入共產再擊兵黨?“說實話,俺真估歡櫃是做夢都想啊。”就這樣,李存金在參加革命6年後,終於正式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他說,自己在家裡算是入黨晚的了,那個時候,家裡的父母和幾個兄弟姐妹都早已是共產黨員了。 入黨後的李存金乾起革命工作更加起勁了,他還把自己的新婚妻子也拉進了這支隊伍中,讓她幫自己的母親為戰士們服務。“我嫁過來幫婆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納鞋底、做軍鞋。”李存金的妻子梁三花說,“婆婆常說要多做點軍鞋存著,只要有解放軍來,就給他們捎上一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