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登

夢登,字鼎先,一字澗木,上杭縣廬豐安鄉渡上村人。清雍正初年生於一個世代耕稼之家。他天資並不聰穎,更怕背誦,因記性差,詩文沒讀上百遍就背不出。但他理解力強,能刻苦自勵。乾隆十三年,鄉試中榜列第三名舉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進士。據云,乾隆帝披覽了他會試、殿試的文章後,稱讚他“誠是讀書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夢登
  • 出生地上杭縣廬豐安鄉渡上村
  • 出生日期:清雍正初年
  • :鼎先
背景概述,人物生平,

背景概述

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播出後,于成龍的德行和政聲傳遍街頭巷尾,令人一贊三嘆。差不多與于成龍同時,閩西上杭也出了一位清廉耿直的知縣李夢登。所不同的是:于成龍在封建腐敗官場艱苦卓絕的抗爭中,有幸一次次得到他的頂頭上司直至皇帝的支持和呵護,而李夢登考中進士後,等待了13年,好不容易得到知縣一職,正要施展才華,嶄露頭角之際,卻被其頂頭上司莫名其妙地罷了職,在官場僅僅呆了短短3個月。在舊社會,真是當貪官易,當清官難啊!

人物生平

李夢登,字鼎先,一字澗木,上杭縣廬豐安鄉渡上村人。清雍正初年生於一個世代耕稼之家。他天資並不聰穎,更怕背誦,因記性差,詩文沒讀上百遍就背不出。但他理解力強,能刻苦自勵。乾隆十三年,鄉試中榜列第三名舉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進士。據云,乾隆帝披覽了他會試、殿試的文章後,稱讚他“誠是讀書人”。
然而,夢登畢竟是耿介的讀書人,不懂逢迎巴結“通關節”,儘管有進士虛名,卻很難找到實職。直等到乾隆三十五年(1770)才被委任為浙江孝豐縣知縣。他不攜眷屬,自帶簡陋的行裝,一路風塵,前往就職。他先來到省城巡撫大衙,向門官遞上名帖,求見巡撫。門官按慣例索取賄金,否則不給通報。夢登不給錢,對門官說道:我是因公求見,你不給通報,我就坐在門口,等撫台出來時,再行謁見不遲。門官碰上迂夫子,只好勉強引見。巡撫接見了李夢登,看他老實巴交,又不見見面禮,心裡十分不快,當即忿忿地冷嘲熱諷一番,把他打發走了。
李夢登來到孝豐縣,“門不設閽,出無儀衛”。老百姓見知縣本來要通過門吏傳達,夢登卻認為知縣是民之父母官,哪有兒女見父母要通過第三者?於是他把有礙百姓見官的胥吏,“悉罷遣之”。百姓有事,可直入大堂,面見縣令。孝豐縣地瘠民貧,生在耕稼之家的李夢登最知百姓的疾苦,他經常獨自深入民間訪貧問苦,“詢家桑及比閭細事,與父老商榷利病”。與士子研討學問,則“娓娓竟日”,不知疲倦。對百姓糾紛,則耐心開導,“立為剖解而勸諭之”,作出公正處理,使得“兩造皆歡”。有一次,他道出鄰縣,看到哄斗者,也主動下車勸架,規勸他們不要以“一朝之忿,致涉公庭,徒飽胥吏”私囊,夢登雖不是哄斗者所在縣的縣太爺,但聽者覺得他說得有理,便都“投拜輿前散去”。他初到任時,得知城內缺少飲用水,便引導居民在縣衙右側挖了一口井,百姓為感激他,將這口井稱之為“李公井”。
夢登任職才三個月,省巡撫以所謂公文不合款式而罷了他的職。其實“公文不合款式”只是藉口,真正的原因是他愛惜民力,不願盤剝百姓,攀附巴結上司而已。夢登深知官場腐敗,視棄官如棄敞屣,所以,也不申辯,更不想利用規定的兩個月新舊交接期限去活動鑽營。新任知縣一到,他便立即辦理交接手續。移交時,縣衙存儲糧款的庫房,仍貼著夢登前任知縣的封條,尚未動用。縣民訴訟案卷,簿籍文書,記錄詳明,井井有條,新官問及牢獄情況,夢登答曰,未曾動用牢獄,平民百姓些小糾紛,“悉勸平之”。
夢登卸任後,兩袖清風,連回家路費也沒有。離開衙門,他借住於民宅,一日三餐,也難以餬口。百姓紛紛解囊相助,又怕夢登拒不接受,“爭以蔬米投門外,取給饔飧。”就這樣,夢登有上頓沒下頓地在孝豐呆了一年。縣民深知夢登思鄉心切,便多方設法為其籌集路費,並製作一把有萬民簽名的青布傘,傘上還題有《民不能忘》的頌文。文中稱夢登為“仁慈溫厚素性”、“節儉清廉操守”的“民之父母”。惜任期太短,“倘得久鎮,則士習民風當必為之一振”。頌文以“攀車乏策,舍駕何能,敬制一蓋(即傘)以相隨,庶幾千里而如見!”作結。李夢登徒步起程之日,孝豐士民扶老攜幼,含淚送別。以前受過夢登資助的一位農民,還主動為他挑行李,一路護送夢登回鄉。
夢登宅心仁愛,淡泊處世,終老林泉。他逝世時,已過古稀,可謂“仁者壽”。然而他清廉正直,有德有能卻被清朝腐敗官場罷職冷落的坎坷遭遇,卻令後人扼腕嘆息,不禁為之唏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