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謙傳

李士謙傳

李士謙,字子約,趙郡平棘人也。髫齔喪父,事母以孝聞。母曾嘔吐,疑為中毒,因跪而嘗之。伯父魏岐州刺史瑒,深所嗟尚,每稱曰:「此兒吾家之顏子也。」年十二,魏廣平王贊辟開府參軍事。後丁母憂,居喪骨立。有姊適宋氏,不勝哀而死。士謙服闋,舍宅為伽藍,脫身而出。詣學請業,研精不倦,遂博覽群籍,兼善天文術數。齊吏部尚書辛術召署員外郎,趙郡王睿舉德行,皆稱疾不就。和士開亦重其名,將諷朝廷,擢為國子祭酒。士謙知而固辭,得免。隋有天下,畢志不仕。

基本介紹

  • 本名李士謙
  • 字號:子約
  • 所處時代:隋
  • 出生地趙郡平棘
  • 出生時間:522年
  • 去世時間開皇八年(588年)
  • 享年:六十六歲
概述,原文,譯文,

概述

李士謙,隋朝趙郡(今河北趙縣)人,曾經做過北魏廣平王拓跋贊的參軍。
李士謙繼承了祖上的大筆遺產,所以家境富裕,可是他的生活十分節儉,穿的是布衣舊衫,吃的是粗茶淡飯,終日以救濟無衣無食的窮人為急務。鄰里中有因貧困而無法殮葬的,他施以棺木;有兄弟分財不均而爭訟的,他就出錢補助不足的一方,兄弟被其感動慚愧而互相推讓,最終也都成為善人。
有一年李士謙把幾千石糧食貸給鄉親度春荒,可是當年遭天災,秋天莊稼歉收。借糧的人因為還不起,紛紛來跟李士謙道歉。李士謙說:“我家裡的餘糧本來就是要用來幫助大家渡過難關的,當初貸給你們也不是為了獲取利息。”於是,他叫來所有的欠糧戶,當著大家的面把借契燒掉了。第二年,莊稼豐收,借糧戶爭先恐後背著糧食到李士謙家還糧,李士謙堅決拒收。沒過幾年,州里又鬧災荒,餓殍遍野。李士謙竭盡家中所有,在門外搭起帳篷,壘起鍋灶施粥,不知救活了多少人。
隋開皇八年(588年),李士謙因病去世,鄉民痛哭流涕,紛紛前去為他送葬。為了表達對李士謙的感恩,人們送葬時給他家送去很多東西,李士謙的妻子一概不收。她對父老鄉親們說:“他這一生樂善好施,我們怎么能違背他的意願呢?”

原文

李士謙,字子約,趙郡平棘人也。髫齔喪父,事母以孝聞。母曾嘔吐,疑為中毒,因跪而嘗之。伯父魏岐州刺史瑒,深所嗟尚,每稱曰:“此兒吾家之顏子也。”年十二,魏廣平王贊辟開府參軍事。後丁母憂,居喪骨立。有姊適宋氏,不勝哀而死。士謙服闋,舍宅為伽藍,脫身而出。詣學請業,研精不倦,遂博覽群籍,兼善天文術數。齊吏部尚書辛術召署員外郎,趙郡王睿舉德行,皆稱疾不就。和士開亦重其名,將諷朝廷,擢為國子祭酒。士謙知而固辭,得免。隋有天下,畢志不仕。自以少孤,未嘗飲酒食肉,口無殺害之言。至於親賓來萃,輒陳樽俎,對之危坐,終日不倦。李氏宗黨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會極歡,無不沉醉喧亂。嘗集士謙所,盛饌盈前,而先為設黍,謂群從曰:“孔子稱黍為五穀之長,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違乎?”少長肅然,不敢馳惰,退而相謂曰:“既見君子,方覺吾徒之不德也。”士謙聞而自責曰:“何乃為人所疏,頓至於此!”家富於財,躬處節儉,每以振施為務。州里有喪事不辦者,士謙輒奔走赴之,隨乏供濟。有兄弟分財不均,至相鬩訟,士謙聞而出財,補其少者,令與多者相埒。兄弟愧懼,更相推讓,卒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謙牽置涼處飼之,過於本主。望見盜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嘗執盜粟者,士謙慰諭之曰:“窮困所致,義無相責。”遽令放之。其奴嘗與鄉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斃於手下。震惶懼請罪,士謙謂之曰:“卿本無殺心,何為相謝!然可遠去,無為吏之所拘。”性寬厚,皆此類也。其後出粟數千石,以貸鄉人,值年穀不登,債家無以償,皆來致謝。士謙曰:“吾家余粟,本圖振贍,豈求利哉!”於是悉召債家,為設酒食,對之燔契,曰:“債了矣,幸勿為念也。”各令罷去。明年大熟,債家爭來償謙,謙拒之,一無所受。他年又大飢,多有死者,士謙罄竭家資,為之糜粥,賴以全活者將萬計。收埋骸骨,所見無遺。至春,又出糧種,分給貧乏。趙郡農民德之,撫其子孫曰:“此乃李參軍遺惠也。”或謂士謙曰:“子多陰德。”士謙曰:“所謂陰德者何?猶耳鳴,已獨聞之,人無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陰德之有!”
士謙善談玄理,嘗有一客在坐,不信佛家應報之義,以為外典無聞焉。士謙喻之曰:積善餘慶,積惡餘殃,高門待封,掃墓望喪,豈非休咎之應邪?佛經雲輪轉五道,無復窮已,此則賈誼所言,千變萬化,未始有極,忽然為人之謂也。佛道未東,而賢者已知其然矣。至若鯀為黃熊,杜宇為鶗鴂,褒君為龍,牛哀為獸,君子為鵠,小人為猿,彭生為豕,如意為犬,黃母為黿,宣武為鱉,鄧艾為牛,徐伯為魚,鈴下為烏,書生為蛇,羊祜前身,李氏之子,此非佛家變受異形之謂邪?”客曰:“邢子才雲,豈有松柏後身化為樗櫟,仆以為然。”士謙曰:“此不類之談也。變化皆由心而作,木豈有心乎?”客又問三教優劣,士謙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客亦不能難而止。
士謙平生喜為詠懷詩,輒毀棄其本,不以示人。又嘗論刑罰,遺文不具,其略曰:“帝王製法,沿革不同,自可損益,無為頓改。今之贓重者死,是酷而不懲也。語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謂此罪宜從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斷其右腕。流刑刖去右手三指,又犯者下其腕。小盜宜黥,又犯則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無不止也。無賴之人,竄之邊裔,職為亂階,適所以召戎矣,非求治之道也。博弈淫游,盜之萌也,禁而不止,黥之則可。”有識者頗以為得治體。
開皇八年,終於家,時年六十六。趙郡士女聞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參軍死乎!”會葬者萬餘人。鄉人李景伯等以士謙道著丘園,條其行狀,詣尚書省請先生之謚,事寢不行,遂相與樹碑於墓。
【注】①鬩(xì)訟:爭吵。②埒(liè):相等。③燔(fán):焚燒。

譯文

李士謙,字子約,是趙郡平棘人。幼年喪父,因侍奉母親孝順而聞名。十二歲時,北魏廣平王元贊徵召為開府參軍事。後來母親去世,服喪時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後來)趙郡王高睿以德行科舉薦他,他藉口有病而不接受。和士開也看重他的名望,要勸說朝廷把他提拔為國子祭酒。士謙知道後,竭力推辭,得以作罷。
李家是豪門旺族,每年到春秋兩個社祭日,一定舉行大宴,竭盡歡樂,人人大醉,喧鬧不堪。曾經有一次在士謙住所聚會,面前滿是豐盛的食物,士謙卻先為堂房親屬擺出了黃米,對眾人說:“孔子稱黃米為五穀之長,荀卿也說吃東西先吃黃米、小米,古人所崇尚的東西,難道能違背嗎?”老少都嚴肅起來,退席後相互說:“見到君子以後,才發現我們這些人的道德不夠高尚。”士謙聽到後卻責備自己道:“我怎么會被人疏遠,愚鈍到這種地步。”士謙家裡財富很多,對待自身很節儉,常常致力於救濟施捨,家鄉有無力辦喪事的人家,士謙就趕過去,缺多少供應多少。有兄弟間分財產不均,以致互相訴訟的,士謙聽說後,就拿出自己的財產,補給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慚愧恐懼,相互推讓,終於成了善人。有一次別人的牛闖進他家田裡去,士謙把它牽到蔭涼處飼養,比主人飼養得還好。望見有人偷割他家的莊稼,他就不出聲地躲開。他家的僮僕曾經捉住偷他糧食的人,士謙安慰那人說:“窮困使你這樣,再沒有責怪你的道理。”叫人馬上將其放了。
後來李士謙拿出幾千石糧食借貸給同鄉人,正趕上收成不好,借貸人家無法償還,都來表示道歉。士謙說:“我家的餘糧,本來就是打算救濟用的,哪裡是為求利的呢!”於是叫來所有的借債人,為他們擺設酒食,當著大家燒了借契,說:“債了結啦,請不要放在心上了。”讓大家放心離開。第二年大豐收,借債人家爭著來償還,士謙拒絕了,一點也沒收下。到春天,又拿出糧種,分給貧窮人家。趙郡的農民感激他,撫摩自己的子孫說:“這是李參軍留下來的恩惠啊。”有人對李士謙說:“您的陰德多。”士謙說:“所謂陰德是什麼?就像耳鳴,只有自己聽到,別人都不知道。現在我所做的,您都知道了,哪裡算什麼陰德!”
開皇八年,士謙死在家中,當時六十六歲。趙郡的男男女女聽說了,無不流著淚說:“我們這些人不死,反而讓李參軍死了!”參加葬禮的有一萬多人,同鄉人整理了他的事跡,到尚書省請求給他一個“先生”的諡號。事情後來被擱置不提,於是大家共同在他的墓前樹了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