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墨琥珀蛙

李墨琥珀蛙

2018年6月14日,中美兩國科研團隊首次在緬甸發現了中生代蛙類琥珀化石標本,鑑定並報導出一個全新的蛙類物種。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自然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根據化石提供的細節,科學家推斷,這些化石標本與現生的產婆蟾超科(Alytoidea)/盤舌蟾超科(Discoglossoidea)蛙類非常相似,但分析其綜合特徵,又有別於以往發現的該科中的其它蛙類。因此,科學家將其鑑定為新屬新種,並將其命名為:李墨琥珀蛙(Electrorana limoae),以提示這一新的屬在琥珀之中發現,同時向化石標本提供方、琥珀收藏家李墨女士致敬。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李墨琥珀蛙
  • 拉丁學名:Electrorana limoae
  • :動物界
  • 分布區域:緬甸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

物種學史

這是人們首次在緬甸地區發現的蛙類琥珀化石,歸屬於大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成為迄今為止發現最古老的蛙類琥珀化石記錄。此前僅在墨西哥和多米尼加兩地發現過蛙類琥珀化石,且均來自約2000至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時期。

形態特徵

這四件蛙類化石標本保存情況完好,其中一隻體長2.2厘米,保存了包括了頭骨、部分脊椎以及大部分四肢在內的骨架。還有一隻體長約7毫米,保存了頭部之外的全部身體部分以及大量軟組織,其它兩個個體保留了肢部。顯微CT為這些小型蛙類提供了了詳細的、立體的三維解剖結構,這在傳統的蛙類化石中是難以實現的。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副研究員白明表示,這批標本中最重要的一件,有些許腐爛,已經暴露出骨骼,這種情況反而對顯微CT等無損設備的成像十分有利,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學者們最終無損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態。從它的骨骼結構來看,它並不屬於樹棲物種,因此被保留下來的幾率並不高,可以說是非常難得的標本。
李墨琥珀蛙

棲息環境

與此同時,科學家根據琥珀蛙發現地(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琥珀產區)其他動植物琥珀提供的信息,模擬出琥珀蛙當年的生境。他們推斷,這些琥珀蛙曾經很可能就在緬甸地區的“琥珀森林”水潭附近活動,以蚊、甲蟲、蜘蛛等無脊椎動物為食。
琥珀蛙的生態復原圖琥珀蛙的生態復原圖
本次發現的琥珀蛙化石標本,不僅提供了詳盡的中生代蛙類化石形態特徵,同時也揭示了琥珀蛙與溫帶地區的產婆蟾等類群,在白堊紀時期的地球占據了比以往所知更加廣闊的棲息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