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恆踢場子藝術

李增恆踢場子藝術

踢場子藝術是一種陝西省的地方舞蹈。它可分為文場子和武場子兩種,表演者二人、三人、四人甚或六人、八人不等,男女各半,男角稱作“挎鼓子的”,女角則叫“包頭的”。表演時,男女演員在歡快的鼓點、嗩吶聲伴奏下,做出踢打、扭擺、走跳、造型等動作。文場子的動作柔和舒展,文雅細膩。寄託了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李增恒生於1928年,“六六旦”是他的藝名,因為他在家排行老六,在秧歌表演中又以旦角聞名,所以人們就給了他這樣的稱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增恆踢場子藝術
  • 分類:舞蹈
  • 地區:陝西省
  • 生於:1928年
個人簡介,文化遺產,民間諺語,相關事件,

個人簡介

李增恒生於1928年,“六六旦”是他的藝名,因為他在家排行老六,在秧歌表演中又以旦角聞名,所以人們就給了他這樣的稱呼。在陝北民間,流傳著 “寧看‘六六旦’,不吃油撈飯”的說法。人們為了能看上“六六旦”的二人場子,即使要跑幾十里路或是誤上一餐油炒撈飯,也覺得值得。 李增恆自小喜歡鬧秧歌,他跳的踢場子也叫小場子,是陝北秧歌的一種,參加人數為偶數,多表現男女愛情、生活情趣,格調詼諧而滑稽。那時的女角被稱作“包頭”,全是由男的來扮演的,因為李增恆的個頭比較小,所以只能讓他扮演旦角。1949年,21歲的李增恆第一次與鄰村的林新槐一起跳二人場子,因為他扮演的旦角活靈活現,受到了鄉親們的喜愛。李增恆嗓子不好,主要是跳,那時候很多人都願意教他,說他跳得好、有悟性。後來,他就一門心思地和村里一個叫閆文斌的老師學了旦角,邊學邊跳,並且一跳就是60年。 李增恆在學跳旦角的過程中下了不少功夫。為了學習女性的舉止、動作,幫助表演,他在日常生活中就注意觀察、練習。過去人們買不起鏡子,李增恆就在太陽底下對著自己的影子練。後來他花了3塊錢買了個鏡子掛在家裡的門上,晚上從地里回來,就對著鏡子做動作,拿上笤帚當扇子練習。他在村里還學習很多女人走路的樣子,人家在前面走,他就在後面跟著學,學會以後,又和舞台上、電影裡的城市女性的動作特點結合起來,經過研究和學習,他總結創造出了自己的表演方法:走步要走得平穩,像水上漂。 在刻苦鑽研和努力練習下,李增恆扮演的旦角惟妙惟肖,“包頭”的動作質樸、活潑,包含了農村女性的諸多特點。表演雖有套路,但李增恆即興創造的成分很多,他把陝北姑娘的俊俏、靈巧、含羞、嬌媚表現得機動靈活。 邊學邊跳邊摸索 據李增恆講,過去看“踢場子”,都要用線把男女觀眾分開,觀眾都要分開,更別說演員了。演員都是男扮女裝,誰也不能看誰,都是聽著鼓點,自己跳自己的。老一輩藝人說,互相瞅的、互相看的都是不正經的,如果一起笑是會被觀眾罵的。 1955年,李增恆被當地歌舞團選拔去綏德禮堂演出,歌舞團的同志在排練時提意見說,表演應該有笑容、有表情交流。從那時候開始,李增恆在表演時就開始笑了,之後,觀眾都反映說這樣表演出來的效果非常好。 同一年,李增恆進京參加了第一次民間文藝匯演,那是他第一次進入劇場演出,感覺很不一樣。以前表演時,他都是用過年貼對聯的紅紙塗腮紅和嘴唇,那次演出卻有專門的化妝師給他們化妝。李增恆說:“那次演出之後,我們開了眼界,也從綏德弄了一些化妝品,開始在表演時化妝了。”裝飾的變化帶動了舞蹈形式的創新。李增恆在邊學邊跳的過程中不斷摸索,將原來沒有變化、過於死板的踢場子動作、步法做了一些改動,改動之後的動作靈活了很多。 1963年,中央歌舞團邀請李增恆到北京排練大秧歌,並在歌舞團兼任舞蹈課。後來他又在北京舞蹈學院帶了幾個月的課。在教學生的過程中,學生們常問踢場子中的這些動作叫什麼,李增恆答不上。後來他問過許多老藝人,但人們也都只會跳,從來沒給起過什麼名字。於是,李增恆自費走訪了很多老藝人和專家,徵求他們的意見,給每個舞蹈動作起了名字。有了名字,教起學生們就方便了很多,也更利於這門技藝的傳承。 “文革”的時候踢場子不讓跳了,到了1982年,為保護一大批散落在鄉野的民間藝術家,榆林地區成立了民間藝術團,李增恆進入了國家事業單位,成為了專業舞蹈演員。
李增恆踢場子藝術
李增恆表演
後來,李增恆隨榆林民間藝術團應邀出訪法國、德國、瑞士等許多國家進行表演,所到之處均受到熱烈歡迎,還得到了“東方花神”的美譽。李增恆說:“雖然我聽不懂外語,但他們打的手勢我能看懂,都沖我翹大拇指。” 動作好教,韻味難學 如今,李增恆已經80歲了,在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他也稱得上是高齡藝人,但在舞台上,在震天的鑼鼓和喜慶的嗩吶聲中,他靈活的身影甚至讓人們手中的相機捕捉不住。輕盈的舞姿、靈活的動作、豐富的表情……人們在舞台上看到的,分明是一個嬌羞活潑的陝北小媳婦形象。 出名之後的李增恆沒有半點驕傲,樸實的老人對待跟自己學跳秧歌的人很有耐心,不怕麻煩。他說:“只要有人願意學,我就很樂意教。”但是大多數拜師學跳踢場子的人都只學到動作步伐,卻學不到其中包含的韻味。對此,李增恆有些遺憾。他很希望找到個有悟性和耐性的學生,把自己一身的表演技能傳承下去。他說,舞蹈不像音樂,可以錄音,容易收藏,要是能把跳舞的內容都錄下來進行整理,讓人們學著跳,也是好的。他認為由男性來詮釋女性角色往往別有韻味,但學旦角的男人越來越少了,男旦的絕技面臨著失傳。他笑指著身邊的一個男孩說:“這娃是北京舞蹈學院大一的學生,他願意跟我學旦角,托人跟我說了,今年正月初六他就住到了我們家,用放假的時間跟我學。他學得不錯,挺能吃苦,這娃挺好的。”

文化遺產

所屬地區: 陝西 · 榆林
文化遺產名稱:李增恆踢場子藝術
遺產編號:Ⅲ-5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榆林市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遺產級別: 市

民間諺語

“寧看六六旦,不吃油撈飯” 贊《六六旦》
李增恆踢場子藝術
李增恆
年過花甲‘六六旦’,
老頭巧把姑娘扮;
揮舞彩扇百花綻,
行如流水好身段。
當年進京去會演,
‘六六旦’把人迷倒一大片;
中南海里把藝獻,
主席夸完總理贊。
如今‘六六’七十三,
老漢還把個姑娘扮;
長辮子一甩彩扇子舞,
‘踢場子’象個‘風葫蘆’。

相關事件

1959年,他在北京參加文藝調演期間,為毛主席作過匯報演出,並受到了周恩來、鄧小平的接見。1963年北京中央歌舞團邀請他排練大秧歌,並在團裡帶民間舞蹈課。後來又在北京舞蹈學院帶了幾個月課。90年代,曾赴東歐和德國等地演出,贏得了‘東方花神’美譽
李增恆踢場子藝術
李增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