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鏞(1860—1942),字鈺珊,湖北沔陽(今仙桃市)西流河鎮杜窯村人。早年經商,在武昌開設謙記土莊。曾遊歷日本,與武漢各界均有聯繫。
辛亥革命期間,投效黎元洪,任都督府顧問,頗為黎重用,曾經辦外交,組織保全社及赤十字會,參與南北交涉,慰問前線將士及傷員,購買槍枝,犒賞起義海軍人員等事務。1913年回響孫中山發出反袁號召,參加反袁鬥爭。1922年任調任弦口徵收局長。1938年武漢淪陷後,避居鄉間,著有《李國鏞自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國鏞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860
- 逝世日期:1942
- 子女:李之常,著名地質學家
人物生平,李國鏞日記,人物家庭,相關,
人物生平
李國鏞關心故里,先後兩次任督辦修建草八垸堤閘,1926年草八垸潰口災情嚴重,李國鏞協同其侄子李之龍(中山艦艦長)在漢口聘各文藝團體義演一周,所得五船物資全部運回家鄉,救濟災民。
李國鏞日記
“不要讓青史成灰塵!”漢口82歲的李光耀老人,保存有祖父李國鏞的武昌起義日記資料,昨日,他授權本報公布日記內容,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來臨之際揭示曾經遺漏的往事。
歷史記載,李光耀老人的祖父李國鏞(1863-1942年),武昌起義期間積極為鄂軍都督府出謀劃策,深得黎元洪信任,曾任水陸指揮使。
昨日,記者在李光耀老人家中看到了李國鏞日記的刊印件,以及黎元洪所作的《鏞公起義序》。日記以日期為順序,以半文言半白話形式彙編成冊,記載了自辛亥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夜民軍起義,至民國元年六月初七(1912年7月20日),李國鏞親身經歷的事件。
記者發現,這本日記實際上是“周記”。在全文的最後一段,李國鏞簡要記載:民國元年六月初七早晨,他騎馬前往軍政府財政司,路上馬受驚將其跌成重傷,在閉門養病一星期期間,李國鏞和朋友閒談往事,追述武昌起義後和自己有關係的事件編成一冊,落款記“李國鏞自述”。
目前,李光耀手中掌握的李國鏞自述題名為《李國鏞革命事略》,日記原件手寫稿在湖北革命實錄館登錄簿列為第一號。李光耀手頭的一張收條記載,1961年12月7日,他將日記資料上交武漢市政協後,收到了12元錢的“稿費”。
2002年,李光耀移民美國的堂弟回國探親,親人們在參觀紅樓時發現,“博物館裡沒有任何有關祖父的紀念物”。當時李光耀意識到,這段歷史可能被後人“遺漏”。2001年,已經移民加拿大的李光耀回武漢定居,希望將李國鏞經歷的武昌起義史實公之於眾,為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提供一份原始史料。
李國鏞武昌起義日記解讀
說服俄國領事館中立
農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夜,武昌起義爆發,第二天黎元洪被推為都督,李國鏞與大家一起去拜訪黎元洪,積極出謀劃策,李國鏞提出革命應該以外交為前提。
李國鏞的外甥曾在俄國留學,有外交經驗。八月二十三日下午,李國鏞和外甥渡江到漢口租界會晤俄國領事。俄國領事提出革命軍未經戰勝,其交戰團體地位就不能得到各國承認。李國鏞考慮如果軍政府的交戰團體地位得不到各國承認,革命將成泡影,希望俄國領事館支持革命。
八月二十三日下午,李國鏞再次要求俄國領事致電北京的俄國公使團轉電各國,承認鄂軍都督府為交戰團體。俄國領事同意後,下午就發布告宣布租界保持中立。
獻計黎元洪打退清艦隊
武昌起義爆發後,清政府分水陸兩路大軍到湖北鎮壓革命,清軍五艘戰艦停泊在長江劉家廟江面,黎元洪委任李國鏞為戰時水陸指揮使。
九月初一,李國鏞打聽到清廷海軍提督薩鎮凍的戰艦停在陽邏,就馬上回武昌向黎元洪匯報,但黎元洪無計可施。
此後兩天,李國鏞從俄國領事館打聽到,清軍準備水陸並進奪回三鎮,要求租界全體人員避開戰地三日。李國鏞建議黎元洪在青山和兩旺設炮台,如果有敵艦向上遊行駛就立即攻擊。果然在九月初七下午三點,清軍兩艘軍艦趁陸軍勝利之機沿長江向上游進攻,被革命軍埋伏在青山的炮隊迎頭痛擊,從此清軍各戰艦“不敢輕窺武昌”,十三日清廷海軍全體反正。
宣讀黃興拜將委任狀
九月初八,正當戰事吃緊時,革命領袖黃興來到武漢,自願到漢口督戰,革命軍士氣為之一振。十二日,黎元洪在閱馬場築壇拜將,委任黃興為總司令。李國鏞記載拜將當天,由他宣讀委任狀。
第二天,李國鏞去拜訪黃興,黃興正與各參謀按地圖制定作戰計畫,命副官帶李國鏞到各防禦點勞軍。李國鏞當晚拜見黎元洪,說黃興紙上談兵,只守附近,恐怕清軍會從長江上游暗渡,請黎元洪命令黃興在蔡甸下游和赫山等地設炮台守漢陽。
策劃黎元洪出奔葛店
十月初七,漢陽失守,黃興勸黎元洪退守九江,黎元洪召集李國鏞等人開會。據李國鏞記載,黎元洪當時表示願意死守武昌,城亡人亡,請黃興自己走。在李國鏞的建議下,黎元洪致電起義各省火速派兵援鄂。
第二天,李國鏞和黎元洪商量,說漢陽失守後,武昌成為第一火線,不利於軍政府,應該另外擇地駐節。眾人商量應該守葛店,李國鏞分析,葛店在武昌下游,可以聯絡三江援軍,而且已經起義的海軍在上游作屏障,等到各省的援軍來了,革命軍就可以渡江直攻清軍後路,使敵軍首尾不能相顧。黎元洪採納這個建議,派人到葛店準備一切。
李家一度很輝煌 曾在省圖有公館
李國鏞的子女全部是北大和武大畢業的,侄子李之龍是中山艦艦長,李光耀本人在15歲時就參加了遠征軍。昨日,李光耀向記者講述李國鏞往事時,向記者介紹了這個輝煌家族的興衰。
現在的湖北省圖書館西側,原來曾有一處大房子,一般被人稱為李公館,李光耀說這是黎元洪獎給李國鏞的,而他自己就曾在這處房屋裡面住過。
李光耀介紹,武珞路原來叫做熊廷弼路,李公館門牌號是43號,現在“43”成了湖北省圖書館的門牌號。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家瀕臨破產,李國鏞回沔陽種菜,80歲時在老家逝世。昔日大戶人家少爺李光耀隨父母逃到四川,就讀於四川國立六中。
當時政府號召“知識青年從軍打日本”,15歲的李光耀背著家人從軍,因身材矮小,他借了一雙高跟鞋,衣服荷包里藏著鐵坨,居然過關了。李光耀告別家人,從成都坐飛機到昆明,轉乘美國飛虎隊的飛機到印度換美式裝備,然後飛往緬甸,在緬甸李光耀成了遠征軍幼年隊中的一員。在這裡,李光耀的主要任務是邊受訓學習邊打掃戰場。
抗戰勝利後,不願打內戰的李光耀被調到武漢,重新成了學生,後來在長江水利委員會離休。
人物家庭
李之常,李國鏞之子,是我國古生物學教學研究的先驅,在長期的古生物教學中,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在他編寫的《普通古生物學》、《脊椎古動物學》、《岩石學》等講義教材既吸收國外先進的研究成果,又十分注意採納我國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實際教學中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評價。
李之龍,李國鏞之侄,1913年參加湖口起義,1916年入煙臺海軍學校,1921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1925年2月第一次東征,同年10月被任命為海軍局政治部主任;1926年升任代理海軍局局長、海軍局參謀廳長兼中山艦艦長,被授以中將軍銜,1926年3月,蔣介石製造“中山艦事件”,將李之龍逮捕,“無罪釋放”後被免職;北伐戰爭期間擔任宣傳工作,大革命失敗後,李之龍先後流亡廣州、日本;1928年2月6日,李之龍從日本經香港返回廣州,當日即被逮捕,陳策以“策動海軍叛亂”罪名判被處於死刑,於2月8日將其在紅花崗執行槍決。
相關
對辛亥革命卓有貢獻
李國鏞在辛亥革命中有三個方面的貢獻,一是他允許革命黨人在他開辦的學堂里宣傳革命,二是出任戰時水陸總指揮,三是出任鄂軍都督府顧問,協助黎元洪處理外交、內政、軍事方面的事務。
在李國鏞擔任過的很多職務中,“武昌保全社總社長”是個非常特殊的角色。據《革命事略》記載,首義後的武昌城內,出現了暫時的治安混亂和濫殺滿人的局面,10月13日,李國鏞提醒軍政府必須迅速遏止濫殺局面,強化軍隊紀律,這被軍政府迅速採納並及時有效地實施。
當天晚上,武昌各界士紳一千多人聚集在南樓蒲圻廟,公推李國鏞為武昌首任保全社長,並提出“專以守中立、保治安”的宗旨。而這個“守中立”,恰恰體現出當時武昌士紳對革命的觀望態度。所以當李國鏞參與劉家廟大捷等軍務,自覺已經完全站在軍政府立場後,就於6天后辭去了社長一職。
黎元洪曾把李國鏞稱為起於市井草莽之中的倜儻英俊之材,是“今世肇造民國勞勛卓著者”。充分肯定了李國鏞在“內設保全、外通使命、公告各省、促成劉家廟大捷、參謀軍政”中的功勞。黎元洪是在李國鏞興辦“漢郡預備中學”時與之相識的,1910年黎元洪接受兩湖總督瑞瀓的命令,在沔陽彈壓農民械鬥時,又得到李國鏞的鼎力相助,黎元洪因此對李國鏞在鄂中地區各種民間組織中的影響力留下深刻印象。
身居高位卻悄然隱退
1911年11月2日,軍政府委任黃興為漢陽總司令,並在軍政府門前設台拜將。這也是李國鏞政治生命中最輝煌的一刻:當時,軍政府委派李國鏞登台高聲宣讀軍政府委任狀,隨後,李國鏞將委任狀交與黎元洪,再由黎元洪授予黃興。
在1912年的辛亥首義周年慶典大會上,李國鏞同樣擔任主持人的職務。從登台拜將到周年慶典,李國鏞始終處在湖北政府的權力中心。他也曾隨南北議和的代表去過上海、北京。但是這樣一個人物,又是什麼時候,為了什麼就突然從中國政壇上消失了呢?
原來,到北京去後,孫中山曾經任命他為咨議,就是議會的議員,他卻婉拒了這一職務。除了考慮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他還著另外的計畫,就是想學清朝總督張之洞,辦大企業,振興國威。這也相當於孫中山所說的,不做大官,做大事業。
晚年的李國鏞,為了不被日本帝國主義者利用,於1938年回到沔陽老家務農為生,兼濟鄉里。在李國鏞的影響下,他的後人都以報國為己任。他的侄子就是後來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山艦艦長李之龍;他的兒子李之常,是新中國早期著名的地質古生物、微體古生物及地史學專家……
1942年,李國鏞先生辭世,去世前,他晚年傾盡心血的草八垸閘終於落成。為了紀念這位老人,當地百姓取李國鏞的表字諧音,把這座閘命名為“愚山閘”。一個人的名字,就這樣永遠留在了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