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真求磬

出自《夢溪筆談》 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李嗣真求磬
  • 創作年代: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
  • 作品出處:夢溪筆談
  • 作者沈括
原文,注釋,譯文,出處,作者,成就,

原文

唐《獨異志》①云:“唐承隋亂,樂虞②散亡,獨無徵③音。李嗣真④密求得之。聞弩營⑤中砧⑥聲,求得喪車一鐸⑦,入振之於東南隅⑧,果有應者。掘之,得石一段,裁為四具⑨,以補樂虞之闕⑩。”此妄也。聲在短長厚薄之間,故《考工記》:“磬氏為磬,已上則磨其旁,已下則磨其端。”磨其毫末,則聲隨而變,豈有帛砧裁琢為磬,而尚存故聲哉?兼古樂宮、商無定聲,隨律命之,迭為宮、徵。嗣真必嘗為新磬,好事者遂附益為之說。既雲“裁為四具”,則是不獨補徵聲也。

注釋

①《獨異志》:唐代李亢著,今大部分已亡佚。
②虞(jù):亦作“簴”,懸掛鐘、磬的木架。
③徵(zhǐ):古代五音(宮、商、角、徵、羽)之一。
④李嗣真:唐代人,擅長鑑賞美術,精通音律。
⑤弩營:軍隊中製作弩的作坊。
⑥砧:切割或砸、捶東西時墊在下面的器具,如砧板、鐵砧、石砧等。
⑦鐸:大的鈴。古代宣布政事或有戰事時用。
⑧隅:角落。
⑨四具:四塊。
⑩闕:同“缺”。
《考工記》:我國先秦時專門記述各種手工業工藝的書籍,作者不詳,有論者稱之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科學技術文獻。
磬氏:製造磬的人。磬:古代打擊樂器,形狀有點像曲尺,用玉或石頭做成,懸掛在架子上。
已上:指聲音(頻率)高了。下文“已下”則指聲音低了。
帛砧:用來搗帛、捶衣的石砧,這裡指李嗣真掘地所得的那塊石頭。
定聲:這裡指固定的音高。
迭:這裡是“交替”、“輪流”的意思。
附益:這裡是“牽強附會”、“添枝加葉”的意思。

譯文

唐代的《獨異志》一書中說:“唐朝是在動亂的隋朝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懸掛編磬的架子散失了,(所剩的)編磬里唯獨少了一個徵音。李嗣真很神秘地找到了它。(據說)他聽到了軍營造弩作坊里的捶衣石發出的聲音,便找來一隻喪車上的大鈴鐺,跑到弩營東南角上去搖,鈴聲果然引起了(地下的)回聲。(於是)挖掘那地方,找到了一塊石頭,把它切割成四塊,(做成磬)用來補齊了編磬架上缺失的徵音。”這是很荒謬的。磬的聲音的高低取決於它的長短厚薄,所以《考工記》里講:“做磬的人在制磬的時候,如果磬的音偏高了,就磨它的兩邊;如果磬的音偏低了,就磨它的兩頭。”(只要)磨去一點點,磬的音就會隨之而發生變化,哪有把一塊搗衣石切割打磨成四塊以後,它依然還能保持原有聲音的呢?再說在古代音樂中,宮和商音是沒有固定音高的,是隨著樂律的變化而定的,可以交替作為宮音、徵音。(由此看來)李嗣真肯定曾經做過新的磬,有些喜歡多事的人便牽強附會、添油加醋地編造出了上面的故事。既然說把石砧分成了四塊,就不會只用來補徵音了。

出處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

作者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公元1063年(仁宗嘉祐八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1082年(元豐五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沈括像沈括像

成就

《李嗣真求磬》選自《沈括·夢溪筆談·樂律一》
沈括北宋科學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
沈括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曆法,與今天的陽曆相似。在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製作法;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闡述凹面鏡成像的原理;還對共振等規律加以研究。在數學方面,他創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直徑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和弧長的方法)。在地質學方面,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並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醫學方面,對於有效的藥方,多有記錄,並有多部醫學著作。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畢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金屬冶煉的方法等,皆詳為記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