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同治三年(1864年),
李光耀的曾祖父
李沐文到新加坡謀生。
清光緒十年(1884年),李光耀的曾祖父李沐文在新加坡經商發跡後,攜幼子李見龍回鄉建造了中翰第。
後因年久失修,中翰第一度成為危房。2008年9月底,大埔政府,按照“修舊如舊”原則,聘請永定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徐松生修葺中翰第,並開闢為李光耀事跡展覽館。
建築格局
李光耀祖居—中翰第建在一座緩緩的山坡上,左有流水,右有山道,前有曠野,後有高丘,是上下堂布局,坐西北向東南,二槓二進,屋前有禾坪,總面寬16.3米,總進深11.2米。中翰第為磚木結構,硬山頂,三合院布局。屋內有房間8間,門廳與上廳之間用天井相隔,在中廳的兩側各有一間大房,天井的兩側又有俗稱“伸手”的小房和大房相接,天井間用三合土鋪築。
李光耀祖居—中翰第大門頂額書“中翰第”,大門兩側及山牆頂端繪有人物墨畫、山水花鳥等彩畫,門廳梁架有簡易木刻。中翰第所有的窗戶都是石窗,全部用花崗岩石雕鑿。
主要景點
李光耀紀念館
李光耀紀念館一進門是鄧小平和李光耀握手的銅像,再現了1978年鄧小平首次訪問新加坡時的場景。紀念館分四個展廳,以圖文、視頻、蠟像的形式介紹了李光耀的一生和新加坡的歷史。
中翰第
李光耀祖居—中翰第正廳掛有李光耀先生曾祖父的遺像,中翰第內陳設有大量關於李光耀及其家族的事跡的圖文和實物資料等,展示了李光耀人生及其家族的歷史。
歷史文化
李光耀(1923年09月16日~ 2015年03月23日),新加坡華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黨溪鄉,畢業於新加坡萊佛士學院,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創始人之一。曾任新加坡總理(開國元首)、新加坡最高領導人、國務資政以及內閣資政、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秘書長、立法議會(1965年12月改稱國會)議員、新加坡自治政府首任總理、總理公署高級部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名譽理事長、內閣資政(總理公署),被譽為“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回憶錄》中對祖居中翰第的描述是:“畫裡的房子是傳統的中國式建築,屋頂鋪的是灰色瓦片,並有庭院,美麗壯觀。”
文物價值
李光耀祖居—中翰第對研究客家府第與大埔人文歷史具有一定的價值。
文物保護
2008年,大埔縣政府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對中翰第進行全面整修,並對周圍環境進行整治。同年7月,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捐資21萬元人民幣用於李光耀祖居——中翰第的修復、保護。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李光耀祖居—中翰第,位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唐溪村。
交通線路
從大埔縣出發,經G235、S222可達李光耀祖居,約需行駛40千米,約需6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