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振

李元振(1636年~1719年),字貞孟,號惕園,歸德府(河南省柘城縣崗王鄉盆窯村)人。生於明崇禎九年,卒於清康熙五十八年。李元振天資聰穎,14歲名馳鄉里。28歲考中榜眼,任翰林院編修。以後,以其德才兼備,屢受拔擢,官至工部左侍郎,深為康熙皇帝所倚重。

基本介紹

  • 本名:李元振
  • 字號:貞孟
  • 所處時代:明朝
  • 出生地:河南省柘城縣
  • 出生時間:1636年
  • 去世時間:1719年
  • 主要作品:《暢春園恩詩》、《恭守堂存稿》、《誠孚堂存稿》
人物生平,代表作品,

人物生平

李元振品行端方,剛直不阿,風範出眾,在朝明人察事,敢於直陳時弊。康熙三十年(1681年)出任副督御史,曾上書整頓朝綱,考察官吏,嚴懲不法。他說:“監撫賢良清正,百姓才能歸服,官吏廉潔奉公,國家才能振興。”他建議建立百官考核制度,每年記冊,上報吏部,作為官吏賞罰升降之依據。李元振從政期間,忠於職守,勤於政務,身體力行,一絲不苟。康熙三十三年,他被調任工部左侍郎。當時部內人浮於事,公務荒廢,致使一些官吏投機取巧,為非作歹。李元振到任後,即以懲惡揚善為己任,嚴加整飭,數月之內,便案牘一清。次年,他奉詔督建山西大同軍事重鎮的右衛營房。他竭誠盡力,精心籌劃。18000多間營房堅固完美,並節省黃金30萬兩之多。
李元振在朝40餘年,清正廉潔,克己奉公。在著名的“兩河大貪污案”中,許多人借挖河之機,冒領銀兩,中飽私囊。事發後,朝中株連甚廣,幾無免者。可是,李元振仍然一身清白,於是受命查勘天津河工。返京後,他詳陳細稟,井然有序,康熙皇帝十分滿意,久久讚嘆不已。2
李元振在朝為官,卻始終不忘家鄉人民。康熙四十八年(1709)春夏,柘城大雨成災,百姓生活無著。李元振作《記災歌》以記之,捐百金,開“義倉”、採取“官米平價出糶”,柘城百姓得以全活。又奏請將柘城由小縣學額升至中縣學額,文風得以大振。
由於李元振品德高尚,政績卓著,因而深為康熙皇帝所寵愛、器重。皇帝曾屢次賜詩文、書函、寶硯、金銀、桂冠、華服等珍品於他。其祖上三代,亦得追封。病故之時,“天子悼惜,而一時公卿士大夫無不咨嗟悲嘆”;其門人弟子更是痛哭不已。人們讚頌他是“正人君子”,其“道德可依舊,丰采可敬愛!”

代表作品

李元振一生嗜學,終日研索,老亦不休。他博學廣聞,才思敏捷,曾住持纂修《太祖實錄》,著有《暢春園恩詩》、《恭守堂存稿》、《誠孚堂存稿》等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