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玉

李伯玉(?——1274]),初名誠,以犯理宗潛諱改,字純甫,號斛峰,饒州餘干縣萬年鄉九芝(今江西萬年縣青雲鎮史橋)人。生年不詳約卒於宋度宗鹹淳末端平二年,(公元一二三五年)及進士第二,授觀察推官,兼莊文府教授。遷太舉博士,召試職館,毀辱貴戚大臣,直聲暴起。度宗時,權禮部侍郎,升兼同修國史實錄院。賈似道曾集各官議事,忽厲聲道:“諸君非似道提拔,安得至此!”獨伯玉答道:“平章若不提拔,伯玉也能至此。”卒因此罷歸,不久擢權禮部尚書。度宗欲用他參與大政,旋得疾卒。伯玉所著,有《斛峰集》十卷,已佚。《宋史》卷四二四有傳。

基本介紹

  • 本名:李伯玉
  • 別稱:斛峰
  • 字號:純甫
  • 所處時代
  • 出生地:江西萬年縣
  • 主要作品:宋史
簡介,宋史李伯玉傳,典故,

簡介

李伯玉從不趨炎附勢,不避權貴不隨大流,以剛正不阿聞名天下。他在南宋擔任觀察推官、太學博士、校書郎、湖北提點刑獄、禮部侍郎等職務,在南宋末期奸臣賈似道當道的朝廷中,他努力活成一股清流,不斷上書彈劾奸臣賊子,一腔孤勇為國盡忠,即便是面對帝王座下的寵臣也毫不諱言,直言勸諫,而且不怕打擊報復。 彼時奸臣賈似道權傾天下,被宋度宗加封為“太師”兼“魏國公”,風頭一時無二,朝廷中官員紛紛站隊,個別不願同流合污的也大多選擇了明哲保身的態度,但李伯玉卻不願屈從於此。有一次賈似道召集百官議事,姿態頗高的斥責眾人說:“諸君非似道提拔,安得至此!”百官唯唯諾諾的稱是,但唯有李伯玉出來慷慨回擊:“伯玉殿試第二,平章不拔擢,伯玉地步亦得至此!”從此賈似道將李伯玉視為眼中釘,一度將其驅逐出京城去。 但李伯玉從未被現實打垮,他依然不改初心,為國為民。積極上書痛陳童子科弊端,呼籲還兒童天真童年,最終成功取消了沿襲了幾百年的童子科。 宋末翰林學士趙汝騰曾經給予李伯玉的評價是“銅山鐵壁”,給予他立朝風節的至高評價。 除了為官清正,李伯玉也堪稱詩文大家,著有《易經義》以及《斛峰集》十卷,但已經盡數遺失。李伯玉在詩文中體現出來的也是一個為官者公義在心常懷國民的情懷。他在《送蔡久軒》中寫道“國步正艱危,人心實憑籍”,在《鬻孫謠》中描述了亂世饑民流離失所賣兒的慘狀,“翁年八十死無恤,鄰女孩童困饑饉”。 他一生為官多任,也曾青雲直上,也曾鬱郁不得志,但無論如何,都不改其為官之志,“寒生柏府風霜面,清照梅花玉雪心”,在亂世中,把家國置於心間,“冰雪孤忠臣子事,乾坤生物帝王心”。其心可昭日月,清正自如其名。

宋史李伯玉傳

李伯玉,字純甫,饒州餘干人。端平二年,進士第二。初名誠,以犯理宗潛諱更今名。授觀察推官、太學正兼莊文府教授、太學博士。召試館職,歷詆貴戚大臣,直聲暴起。改校書郎,奏言:「台評迎合上意,論罷尤焴、楊棟、盧鉞三人,忠邪不辨,乞同罷。」帝不允。監察御史陳垓連劾罷之。
奉雲台祠,差知南康軍,遷著作佐郎兼沂靖惠王府教授,兼考功郎官,兼尚書右司員外郎。引故事彈台臣蕭隸來,遷著作郎。帝怒,降兩官罷敘。復知邵武軍,改湖北提點刑獄,移福建,遷尚右郎官。侍御史何夢然論伯玉乃吳潛之死黨,奉祀,遷福建提舉常平、淮西轉運判官。召赴經筵,遷考功郎兼太子侍讀,拜太府少卿、秘書少監、起居郎、工部侍郎。
度宗即位,兼侍講,權禮部侍郎,升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賈似道嘗集百官議事,忽厲聲曰:「諸君非似道拔擢,安得至此!」眾默然莫敢應者,伯玉答曰:「伯玉殿試第二名,平章不拔擢,伯玉地步亦可以至此。」似道雖改容而有怒色。既退,即治歸。以顯文閣待制知隆興府,右正言黃萬石論罷。召入覲,擢權禮部尚書兼侍讀。似道益專國柄,帝以伯玉舊學,進之臥內,相對泣下,欲用以參大政,似道益忌之,而伯玉尋病卒。
伯玉嘗請罷童子科,以為非所以成人材,厚風俗。趙汝騰嘗薦八士,各有品目,於伯玉曰「銅山鐵壁」。立朝風節,大較似之。所著有《斛峰集》。

典故

成語"銅山鐵壁"就出自於《宋史·李伯玉傳》》:“趙汝騰嘗薦八士,各有品目,於伯玉曰:‘銅山鐵壁。’立朝風節,大較似之。”,形容堅固的防禦物,比喻可信賴的堅強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