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任仁

李任仁 (1886年——1968年) 字重毅,廣西臨桂人,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生。幼年入私塾。14歲在中藥店學徒。16歲入桂林學館就讀。兩年後,考中秀才。1905年回鄉創辦會仙國小堂。1907年入桂林優級師範預科。次年升入本科習理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任仁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西臨桂
  • 出生日期:1886年
  • 逝世日期:1968
個人簡介,辛亥革命,

個人簡介

1910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先後在桂林平樂、會仙、天塘等地任國小、中學教員、校長,桂林法政專科學堂和第二師範教員、代理校長等,並從事革命活動。
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被委任為桂林縣黨部負責人之一。1931年6月,任廣西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廳長。
1934年辭去教育廳廳長職務。1935年再次出任廣西省教育廳廳長;
同年11月,被選為第五屆國民黨候補中央委員。
1937年10月,任廣西建設研究會常務委員。後任廣西臨時參議會第一屆議長。
1939年5月,任廣西省政府委員。
1940年5月,當選為廣西憲政協進會會長。
1942年9月,任廣西省臨時參議會第二屆議長。
1944年10月,任廣西省臨時參議會第三屆議長。抗戰勝利後,參與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
1949年7月,赴北平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當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政法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廣西省副省長。
1958年後,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曾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68年8月18日逝世。終年82歲。

辛亥革命

1905年同盟會成立時,李任仁考取了秀才,得到附生的頭銜,這年他才18歲。同年冬天,李任仁和同鄉呂國器、呂璜、李天沛等回到家鄉臨桂會仙,創辦會仙兩等國小,白崇禧、呂競存是第一班的學生。
戊戌政變前,康有為於1894年和1897年先後兩次到桂林講學,開辦廣仁學堂,出版《廣仁報》,宣傳其變法維新主張,在廣西和桂林的知識分子中有著很大的影響。李任仁當時也是“康(有為)、梁(啟超)的崇拜者,受到變法維新思想的影響。”李任仁不僅滿腦子的維新思想,他還介紹學生看維新派的書報,常常帶領學生到處搗毀神像,破除封建迷信。然而,在他辦學的兩年中,卻不斷地和地方的封建勢力發生衝突,這使李任仁對改良主義的維新思想產生了懷疑。
在會仙辦學期間,李任仁開始與同盟會會員有了接觸。一位是朱漢典,朱漢典當時在陸軍幹部學堂做行政工作,同時又在桂林開設翰芳齋文具雜貨店,雜貨店是同盟會的秘密聯絡機關,暗地裡出售革命書報。朱漢典曾到會仙國小參觀,並向國小贈送了一批革命書報,從此朱漢典與李任仁常有往來。另一位叫黃焱,他在桂林速成師範學校畢業,到會仙國小任教師,也是同盟會員,經常在學校宣傳革命道理,介紹革命書報,如《民報》、《天討》、《黃帝魂》、《革命軍》等,這對李任仁的思想轉變有著一定影響。
1907年,李任仁考入桂林簡易師範學校讀書,第二年畢業,繼續升入桂林優級師範學堂,1910年畢業。
作為一個愛國熱血青年,是新思想、新思潮的當然接受者,李任仁當年對人生、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的未來,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35年後,他在桂林《救亡日報》發表的文章:《以接受歷史的教訓紀念雙十》,文中寫到:“清末的時候,朝廷布滿著昏貪詐暴的王公大臣,內政是烏煙瘴氣,外交是辱國喪權,在專制淫政之下的士大夫,亦為內心的憤慨所逼而冒死地發出委婉的哀求。但所謂‘預備立憲’也者,又是欺騙民眾的事。因此,全國人民對於滿清政府,完全絕望,極端厭惡。不管滿清政府對於總理所領導的革命黨員如何‘格殺勿論’,對於革命黨的言論如何的‘嚴厲禁止’,民心傾向於革命黨而叛離了滿清王朝的,雖然口頭上不敢有憤慨言詞,心窩裡已潛伏著反抗的意識。”(桂林《救亡日報》1940年10月10日)這就是辛亥革命前夕的政治形勢,也是李任仁和所有革命黨人當年的思想傾向。
1910年,李任仁在優級師範學堂畢業後,先到王乃昌在桂林辦的一間私立中學任修身課老師,後又到東鄉大圩海洋坪熊村國小和會仙國小教書。1911年1月,調平樂兩等國小任校長,同年2月,又兼任平樂府蠶業講習所理化教員。所長是張繼光,廣東人,廣東高等蠶業學校畢業,同盟會會員。不久,張繼光又聘請昭平馬江人陳雨時來講習所任蠶業教員,陳雨時也是同盟會會員。
陳雨時與李任仁是舊交,兩人彼此都較為了解,交往中無話不談,既是同事,又是知心朋友。有一天,陳雨時問李任仁是否願意加入同盟會,李任仁因早有思想準備,滿口回應:當然願意。於是就在1911年春,由陳雨時、張繼光二人介紹,李任仁在平樂蠶業學校加入了同盟會,成為同盟會的正式會員,時年24歲。
李任仁參加同盟會後,主要是做宣傳方面的工作,他在教學中經常帶領學生到離校十餘里的桑樹林中開秘密會,講革命形勢,談革命道理,還向學生宣講革命故事,如庚戌起義(即1910年2月12日的廣州新軍起義),3月29日的廣州起義、鎮南關起義以及孫中山、黃興的革命活動。因為李任仁行動公開,說話激烈,於是引起滿清政府官員的注意。當時平樂知府廖某是湖南人,平樂知縣王某是廣東人,王某曾在優級師範學堂做過庶務,認識李任仁已久。一天,王某請李任仁到縣衙門吃飯,飯後對李說,同盟會在廣西活動很厲害,經過廣州3月29日事件後,省里已命令各地嚴密防範革命黨的活動,特別要注意各學校學生的活動,廖知府已經接到撫台的命令,不久就要捉拿革命黨人了,勸李任仁要小心謹慎,不要常到外面去宣傳了。飯後李任仁及時將情況向張繼光、陳雨時匯報,大家認為風聲很緊,為防萬一,得暫時避一避。於是張繼光去了香港,陳雨時回昭平馬江,李任仁也離開平樂回桂林了。李任仁回到桂林後,應廣東旅桂學堂校長梁達德之聘到該校當教員,一面繼續秘密從事革命活動。
廣西宣布獨立時,李任仁在桂林廣東旅桂學堂當教員,十九日晚正準備和同學們一道去參加慶祝會,哪知剛走出校門,就聽到一陣槍聲,後又聽到傳說:凡是剪了辮子的人,在街上都被捉去槍斃。李任仁早在進優級師範那年就把辮子剪掉了,怕出去碰到麻煩,當晚沒有出去,二十日清晨借校丁吳裕的便服穿上,化妝離校到文昌門外磨豆腐的同鄉李炳生家裡暫住。後來才知道十九日晚的事變是巡防營里一部分湖南兵,營長下令剪辮子,他們不服從,武裝叛變,碰到沒有辮子的人就開槍。十九日晚陸軍國小、陸軍幹部學堂的學生入城參加遊行,由田遇東帶隊,剛走到通泉巷一帶,恰巧碰上叛軍,開槍把田遇東打死。當晚王芝祥急把城外的兵調來,才把叛亂平息下去。
廣西宣布獨立不久,新軍混成協出發援鄂,學生軍也組成參加援鄂,桂林各界開大會歡送援鄂軍,參加的有機關、學校、商會及士紳共千餘人,氣氛熱烈,李任仁也參加了。這時,沈秉堃、王芝祥也以援鄂為名離開了廣西,陸榮廷繼任都督,廣西宣布獨立就這樣過去了。
李任仁於1914年辭去桂林廣東旅桂學堂教員職務,回到家鄉六塘鎮任國小校長,1918年調任廣西省立第三中學任校長,同時在法政專科學校、廣西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兼課,長期從事教育,培育年青一代。
1921年12月,孫中山先生出師北伐,進駐桂林,12月8日,李任仁以省立第三中學校長身份代表桂林教育界竭見孫中山先生,請孫先生出席9日桂林教育界的歡迎大會並講話。在這次大會上,孫先生髮表題為“知難行易”的演講,以此來激勵大家勇於實踐,敢於革命。孫先生還強調學者(教師)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教育好少年一代的重要,這是廣西教育最要緊的一件事。李任仁作為一個教育家,對此銘記在心,始終不渝地為革命事業培養人才。隨後,李任仁還多次聆聽到孫中山先生的演講,特別是在桂林廣東同鄉會舉行的歡迎會上,孫先生說:“法、美共和國皆舊式的,今日惟俄國為新式的,吾人今日當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國。”這個思想對李任仁也產生了很深的影響。與孫中山在桂林的接觸,是李任仁在思想上得到的又一次啟迪。李任仁認識到孫中山先生是在總結過去革命鬥爭屢屢失敗的經驗教訓,正在探索出一條改造中國的新途徑,李任仁堅決擁護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擁護國民黨改組。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李任仁為紀念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積極建議並付諸實施,將桂林王城內獨秀峰下闢為中山公園,在園內建中山紀念塔和仰止亭,以資永久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