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黨湖南人。原為陳士杰部將,後隸嵩武軍,為副將。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奉命隨登州鎮總兵章高元渡海援遼,駐守蓋平。次年日軍攻蓋平,率部與分統楊壽山等共同禦敵,屢退敵兵,後中炮陣亡。
基本介紹
- 本名:李仁黨
- 別稱:仁利
- 字號:恂如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湖南桂陽縣泗洲松山蓮塘村
- 出生時間:1832
- 去世時間:1895
- 主要成就:甲午戰爭爆發,誓死抗擊日寇,給敵軍沉痛打擊
- 性別:男
李仁黨湖南人。原為陳士杰部將,後隸嵩武軍,為副將。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奉命隨登州鎮總兵章高元渡海援遼,駐守蓋平。次年日軍攻蓋平,率部與分統楊壽山等共同禦敵,屢退敵兵,後中炮陣亡。
一八九五年一月十日,入侵遼東半島的日本第二軍為解除第一軍第三師團在海城被圍困的不利局面,派第一旅團進攻蓋平。時蓋平守軍為章高元所部山東嵩武軍八營及張光前親慶軍五營,約七千人。章高元率嵩武軍守蓋乎甫門外,張光前率親慶軍及嵩武軍分統楊壽山、營官李仁黨守東門外鳳凰山。日軍在進攻南門時遭到章高元的奮力抵抗,轉而集中火力向鳳凰山清軍陣地發起猛攻。中日兩軍為爭奪鳳凰山展開了鏖戰“炮聲轟地,吶喊震山”“炮聲喊聲相應,仿若天地即將崩毀”。兩軍在陣地前展開了白刃戰。在激戰中,李仁黨中炮陣亡,楊壽山戰死。張光前慌懼,率軍潰敗,鳳凰山陣地失守。日軍遂占領了蓋平。蓋平失守後,張光前又率親慶軍五營在宋慶指揮下參加反攻海城及遼河下游的戰鬥。
李仁黨,湖南桂陽人,清末湘軍廣武軍總兵銜副將。鹹豐五(1855)年由行武投身桂陽籍魏喻義質字營中,以克復郴州,蕩平李石保,陳正光匪徒有功給六品軍功。九年復以防剿南路逆匪克復廣東連州星之街有功,補外委千總以守備用並賞戴藍翎。同治四年以防剿霆軍叛,賞花翎以都司用。同治六年以剿辦湖南嘉禾臨武藍山土匪升游擊。光緒元年(1875)投身桂陽籍新任山東按察使陳士杰廣武軍中,四年以搶險黃河汛情有功賞加副將銜。九年山東巡撫陳士杰令其統廣武軍左右兩營,十二年署膠州協副將,十五年以平定李明書,辛小狼起義有功加總兵銜。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日軍進犯遼東,二十年(1894)十月總兵章高元奉旨率嵩武軍2營,廣武軍4營,新募福字軍2營共8營援遼東,據守蓋平。其中李仁黨所率領的廣武軍前營,副中營,炮隊左右兩營共四營桂陽籍湘軍名義上是4營,實際上因主帥陳士杰的離職而被多次裁撤兵員不足千人,但都是些跟隨陳士杰幾十年的老兵,個個驍勇彪悍不怕死,到蓋平後,章高元命李仁黨統帶新募福字軍,初李仁黨率軍防守蓋平東三十里的牽馬嶺,其不顧“冰雪在地,不避嚴寒,與土卒露宿山頂十餘夜”,屢次擊退敵人騎隊。十二月日軍進逼蓋平,時章高元統山東嵩武軍兩營、廣武軍四營、福字軍兩營(《盛檔·甲午中日戰爭·《章高元致盛宣懷電》),共八營,張光前統親慶軍五營。蓋平守軍力量單薄,章高元得報徐邦道已經回拔,士氣為之一振。先是,兩軍進行分工:鳳凰山主陣地,由章高元率所部嵩武軍(即嵩武軍、廣武軍、福字軍或統稱嵩武軍)八營鎮守,亦分兵力沿蓋平城南門外約500米之蓋平大清河(即日文稱“蓋平川”,專家、學者稱蓋平河,元、明時代稱柞河,清代至今稱大清河。)北岸設防扼守;張光前率所部親慶軍五營駐守城東,約三里的鳳凰山。此處有誤,實際是城東五里鐵塔山,光緒和民國蓋平縣方誌中記載:鳳凰山為蓋平城“照山”,即民間稱“影壁”本應城南,今依舊巍峨屹立城南,而且是南北通途之蓋平屏障。其城東三里及四里之內並無山丘,距城東五里只有鐵塔山,而此山在大清河北岸與南路日軍相會不符,只有城南主陣地,鳳凰山之地理方位吻合。而鐵塔山是清軍左翼守之,日軍右翼攻之。十二月十日(1895年1月5日)日軍以主力進攻嵩武軍陣地,敵我“槍炮利鈍相懸”,我軍上下“戮力同心”,無不“臨陣當先,效其死命”(《甲午戰爭有關摺奏史料·章高元稟》抄本)。日軍企圖強行突破嵩武軍正面陣地,終未得逞。起初,日軍對清軍陣地實行中央突破不成,便改用繞攻側翼的戰術。“從左右兩翼和中央三面進逼,齊聲吶喊,向清軍陣地衝擊”,但未收到效果,嵩武軍守備嚴密。.清軍向接近山下的日軍射擊(清軍是背北面南,阻擊從熊岳城方向而來的日軍)。隱岐在馬上仰視曰:“此乃今日戰場上之天王山,不速拔此山,我軍將難脫困境”(《日清戰爭實記》第17編,第17頁。原作者按:天王山,位於日本京都府乙調郡大山崎村,地勢險要。1582年,羽柴(豐臣)秀吉討伐叛臣明智光秀,大戰於此。秀吉先奪占天王山,因獲全勝)。鳳凰山上“旌旗飄揚,步騎兵約兩千人排成隊形”,方酣,炮聲喊聲相應,仿若天地即將崩毀”(《中日戰爭·日方記載的中日戰史》)。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日軍雖然傷亡甚大,但仍猛攻不退。之後日軍再次總攻,清軍不支,撤退到第二道防線,清河南沿固守第二道防線於“蓋平城(南門外)前方大約三百公尺處,前控蓋平河(即今大清河),據守半月形掩體”,努力防戰在章高元的指揮下,嵩武軍士氣旺盛,“精神百倍”,皆懷有“奮不顧身,誓滅此寇”之心(《甲午戰事有關摺奏史料·章高元稟》抄本) ,“集中炮火,發大炮、步槍,炮彈如雨”。今村所部儘管“奮力應戰”(《中日戰爭·日方記載的中日戰史》),仍然陷於困境。日軍進攻鳳凰山主陣地失敗,遂改為主攻鐵塔山之張光前所部親慶軍五營清軍左翼,此時,張光前不能堅持,陣地開始動搖。日軍竹中大隊趁機發起衝鋒,上午七時五十分,日軍竹中大隊衝上鐵塔山後,其騎兵小隊先於清軍到達蓋平城南門外,上午八時十五分,日軍從蓋平城東南角攀上城牆,並豎起了日本旗,蓋平城失守。章高元見蓋平城已被敵搶占,便令分統、福字軍統帶副將李仁黨,帶廣武軍,福字軍各二百餘名共四百人“回隊顧城”,進攻蓋平城南門,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李仁黨奮勇爭先,高呼殺賊,不幸“中子殞命”(《甲午戰爭有關摺奏史料·章高元稟》抄本) 蓋平阻擊戰,曾有評論:“是役也,為中日戰爭中第一惡戰,日本軍人嘗稱之”。對日軍打擊之大,確是甲午戰爭以來所少見,日軍雖然占領了蓋平,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據日方公布的數字,日軍傷亡共三百三十四人(日本參謀本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戰史》)。乃木希典的大衣被三顆子彈擊穿(《日清戰爭實記》),清軍亦陣亡營官以上五人,哨官以下員弁死十九人,勇丁共傷亡七百餘名,尤其是桂陽籍廣武軍更是傷亡殆盡,不久被清廷裁撤,退出了歷史舞台。李仁黨陣亡後,清廷嘉其忠,按例以總兵銜議恤,贈總兵賞騎都尉世職世襲罔替,並建專祠予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