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和:跟著鄭和下西洋

李二和:跟著鄭和下西洋

該著是自梁啓超先生《鄭和下西洋》專著出版一百年之後的我國第一部研究鄭和的學術專著,也是全球關於鄭和研究的最權威版本。

毫無疑問,明代中國的鄭和七下西洋是人類航海史上的偉大創舉,但因為歷史的原因,有關研究鄭和以及鄭和下西洋的資料很少,所以便釀成了歷史的迷亂,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被猜測、演繹得五花八門。一說是尋找前“文帝”(即建文帝),認為他藏身於海外。因為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破南京,宮中起火,說文帝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懷疑他逃到了海外,於是派鄭和去尋找。二說是察看航路、了解鄰國的力量和能力。三說為朝廷搜尋珍禽異獸和奇寶。四說是向海外“耀兵示富”,宣揚中國文明,鼓勵“朝貢貿易”,發展同海外各國人民的友好關係等。

明朝的對外政策是“睦鄰友好”。這確立於“洪武”“永樂”兩朝,並作為國策一直延續了下來。我認為最後的一種說法基本是歷史的事實。雖然鄭和有“耀兵顯富”宣揚國威的意思,但不能無限地誇大,甚至把這個意思說成是唯一的目的。其實,任何一個國家、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天,所有統治集團都注重炫耀文明和富強。英人李約瑟說:“中國人所尋求的是與外國人民之間的文化聯繫”,“有系統地對已知世界的考察旅行。”這才是歷史的真實。這一點我在《跟著鄭和下西洋》一書中都作了深入研究和詳細介紹。

眺望600年前史無前例的海上“長征”。

基本介紹

  • 書名:跟著鄭和下西洋(中文繁體)
  • 又名:與鄭和相遇海上
  • 作者:李二和  房仲甫
  • ISBN:986-7307-13-5
  • 頁數:230
  • 出版社:台灣德威國際
  • 出版時間:2005-5
  • 裝幀:精裝
  • 開本:小16開
內容介紹,歷史條件,外交方面,貿易方面,文化方面,本書關鍵字,

內容介紹

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寶太監鄭和從 太倉的劉家港起錨 (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率領200多艘海船、2.7萬多人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 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 洲東部,紅海、麥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諸國(今東南亞)、西亞、南亞等的聯繫。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多個國家航海時間早幾十年,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也是唯一的東方人,他更早迪亞士57年遠赴非洲。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眾說紛紜,一說宣揚大明威德,《明史·鄭和傳》中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這是可信性較高的觀點。一說尋找建文帝朱允炆,《明史·鄭和傳》中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一說發展貿易,正史稱鄭和下西洋使“國用羨俗”、“寶物填溢”。另有包抄帖木兒帝國、 掃蕩張士誠舊部、解決軍事復員問題等說法。

歷史條件

1.中國唐宋元朝以來發達的造船技術;
2.羅盤,火炮等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大規模的遠洋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3.永樂帝朱棣宣揚大國國威,出於政治目的的需要。
4.中國的元朝的遠洋貿易傳統,元朝時中國的遠洋貿易非常發達,擁有當時世界上貿易量最大的幾個港口和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和大量的民船和商船,為後來的明朝航海奠定了基礎。
5.明朝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度能夠調動力量辦大事,能提供經濟上的支持和軍事力量保障;
6.鄭和船隊上的海員、明朝軍隊士兵、翻譯官等人的共同努力。
永樂帝在位24年間,中國西北部的蒙古舊部繼續對明朝產生危機,永樂帝還親征幾次,並在最後一次征途中去世。所以,有人認為永樂派鄭和下西洋是為安定海外,使永樂沒有後顧之憂,以利明朝專注防禦北方之亂。
但此說不可能成立,因為當時海外諸國武力都不強,沒有攻侵明朝海域之可能。
另有一說是,下西洋是為控制遺存在中南亞及印度北境之蒙古汗國。這也不可能,因在永樂年初,此國之可汗死亡,對明朝已沒有威脅。
鄭和七次下西洋,碰到三次戰役,其一為幫助某一小國政權轉換,一為某國想偷襲鄭和船隊,一為海盜集團,三者都是小戰役(下篇會再詳述)。有人依此視為鄭和下西洋有當“國際警察“之作用。但這些只是順途發生事件,不可能是主要動機或目的。鄭和碑文有言“及海外邦、番王不恭者生擒之。蠻寇之侵略者剿滅之,由是海清寧,番人仰賴者“,可證實此言。

外交方面

西洋各國對於鄭和龐大百艘巨舶及數萬兵士,浩浩蕩蕩迫臨其海域,當然會有小巫見大巫,戰戰兢兢之感。所以“揚威躍武“作為永樂派鄭和下西洋之主要目的之一是很可了解的,並被絕大多數研究者所接受的。
但若只為海外展示國力,對明成祖有何大利益呢?何需花費那么大的經費及軍力呢?故“揚威躍武“不可能是永樂帝的“終極“目的。
因為下西洋七次中,鄭和沒有占領任何一個國家或城池。故近二十年來,常常有人倡言:鄭和下西洋是“和平之旅“。但這是表面、膚淺、“自吹自擂“,“自己往臉上貼金“之說而已。想想西洋小國會認為這是“和平“之舉嗎?
其實,鄭和的寶船每次都載了許多寶物,送給每一個訪國之國王,做為“禮物“。並且許多國家也都派使者或皇帝本人,乘鄭和寶船並帶了其國之特產珍奇,返回明都進貢。這些外國使者來中國後,過些時間要鄭和船送他們返國,並帶回更多的“禮物“。所以永樂年間,海外朝貢國家由洪武帝年間之幾國,增至30餘國。其中滿剌加(今馬六甲)和浡泥(今北加里曼丹和汶萊一帶)兩國與明朝的關係最為密切。[5]永樂死後,下西洋事停止六、七年,以前朝貢國就不來了。宣帝初年,希望有外國來朝貢,才有第七次之行。
再者,這共28年間七下西洋,等於平均每四年一次,一次出使往返要兩年,故約有一半年月,鄭和船隊絡繹不絕之中國至西洋之間。為什麼要如此頻繁呢?
綜觀之,明初永樂之“外交“實是現代“金錢外交“之歷史先例而已。

貿易方面

西洋諸國,對明朝出品之陶瓷、絲綢、錢幣等等,都極喜愛,永樂年間確也利用鄭和下西洋之官船,載運這些貨品到海外。在返程中,鄭和官船亦購買或交換一些中國所缺之香料,染料,寶石,象皮,珍奇異獸等等。所以下西洋當然有某程度中外兩方貿易作用。但若貿易是主要目的,何需建造寶船二、三百艘及每次派二、三萬人(官兵)?古今所有商船都設法用最少的船員,空出最大的船上空間做為載物之用,以增加其利潤。鄭和船隊與一船商船隊是背道而馳的。故學界所習用“朝貢貿易“為鄭和下西洋動機之說,是把“貿易“重要性過於誇大了。

文化方面

原為中國東南沿海區的媽祖海神,保佑船事之信仰對鄭和下西洋人員是很重要的。因為訪問西洋各國有七次之多,媽祖信仰也藉助此航行,傳播到南洋諸國。這是下西洋文化方面最值得提及的,也是影響至今的。但這些相互海事與宗教信仰之發展,是下西洋之成果而非其動機。
鄭和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英國前海軍軍官、海洋歷史學家孟席斯(Gavin Menzies)出版了《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 ,認為鄭和船隊先於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大洋洲等地。1405年之後的28年間,鄭和七次奉旨率船隊遠航西洋,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達西亞和非洲東岸,途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的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開闢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600年前,從1405年開始,在28年間,鄭和率領中國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訪各國。據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哈佛大學的李約瑟博士估計,1420年間中國明朝擁有的全部船舶,應不少於3800艘,超過當時歐洲船隻的總和。今天的西方學者專家們也承認,對於當時的世界各國來說,鄭和所率領的艦隊,從規模到實力,都是無可比擬的。

本書關鍵字

大陸——海洋文明——李二和
海上絲綢之路——人類最早的遠航
關於鄭和研究的最權威版本。
該著是自梁啓超一百年之後我國乃至世界第一部鄭和研究的文獻性專著。
全球華文繁體版獨家授權。
中外最著名、最權威中國水運史專家、絲路文化專家、鄭和研究專家聯合著作。
揭秘人類大航海時代的序幕。
繞過好望角世界第一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