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5年,一支龐大的船隊駛出長江口,明朝三保太監鄭和率2.7萬多名將士從江蘇太倉開始了首下西洋的航程。在其後的28年間,船隊戰勝“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茫茫大海,友好訪問了東南亞、印度洋、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和非洲沿岸30多個國家,完成了世界上史無前例的海上“長征”,拉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
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87年,比達·迦馬繞過好望角早92年,比麥哲倫環球航行早114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二和:和平大航海-鄭和七下西洋(英文版)
- 別名:與鄭和相遇海上
- 作者:李二和
- 譯者:王宗引 朱雯
- 出版社:國家外文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年5月
- 頁數:231 頁
- 定價:88 元
- 開本:小16開
- 裝幀:精裝
- ISBN:7119038540
內容簡介
由於歷史的原因,在一般人眼中中國只是一個大陸國家。多數人只知道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大陸國土,而不知道中國還有300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國土(海洋)。中國不僅是一個國土廣袤的大陸國家,黃河、長江作為母親河哺育了中華民族並使中國以其古老的文明著稱於世;中國又是一個具有漫長海岸線和遼闊海洋的海洋國家。中華民族同地中海國家一樣都是人類海洋文明的發祥地,內涵豐富的海洋文化是人類歷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不僅早在八千年前就有輝煌的航海歷史,而且遠在八千年頻繁而漫長的航海中,把最早的人類文明、古代文化和科學技術帶到了美洲和世界各地。從杭州蕭山八千年前的獨木舟徐徐搖向大海,到明鄭和1405~1433年先後歷時28年七下西洋,使古代人類的航海事業達到了空前頂峰。其規模、意義與成就,更為人類航海史上的偉大創舉。他是人類探求文明、締結和平與友誼的光輝典範,是勇敢與智慧的代表,是人類歷史文明的豐碑,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海洋文化學者李二和先生認為:鄭和28年七次遠航囊括了整個東非海岸,並且繞過了好望角進入了大西洋海域。英人李約瑟說:“16世紀的中國地圖上的南非圖形是十分正確的,即尖部向南”,而“歐洲人傳統的製圖是將非洲的尖部指向東方”。至於中國人是如何具備這種知識的,至今尚不得知。1495年,在弗拉·毛羅繪製的《世界地圖》上,有兩段註記提到中國人航經溜山(馬爾地夫群島)進入非洲南端好望角附近的情景。此圖中的達布角題詞說:“約在1420年(鄭和航海年代),來自印度的一艘中國帆船,通過男女島,繞過達布角,橫越印度洋,取道綠色群島和黑水洋,向西和西南連續航行40天,據隨員估計約2000英里。但見水天一色,別無他物。此後情況不妙,該船便在70天后轉回達布角。”這顯然是鄭和船隊探索好望角進入大西洋航路的一次探險活動。而鄭和在長達28年的七下西洋中,像這樣的探險想必也不僅僅是一次。甚至,鄭和不僅繞過好望角進入了大西洋海域,而且也極有可能到過澳洲。
通過該著的研究與探索,李二和還進一步認為:文明不能僅僅以物質豐富和科學的發達為判斷標準。到底什麼是文明?對文明的判斷標準,應該站到更高的層面去重新界定;更應當以精神的進步和精神的創造為評判標準。一種以獲取最大利益為目的的行為,一個以獲取利益為最終目的的航海與探險,給別人帶去的是非文明甚至殺戮和侵略;雖然給自己帶了快樂,使自己走出了貧困或黑暗,而卻把別人帶進了貧困黑暗,難道這些能叫文明嗎?
鄭和航海在長達28年七下西洋中,沒占別國一寸土地,沒掠別國一分財產。真正傳播的是文明,傳播的是友誼,還有什麼比這更文明、更偉大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