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姓名:李乃宙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重慶歌樂山
- 出生日期:1945年12月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中央美術學院
- 主要成就:第十屆全國美展齊白石獎
- 代表作品:《小字輩》《苗嶺三月》《老姐妹》《宋人蹴鞠圖》
人物概述,藝術之旅,少年矢志,厚積薄發,藝術評價,藝術概況,出版,入編,館藏,展覽,
人物概述
李乃宙,1945年12月生於重慶歌樂山,祖籍天津。擅長中國畫、連環畫。出身於書香世家,自幼喜愛繪畫。1982-1984年在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進修。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影視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中國畫院外聘畫家,南京市書畫院院外畫師,中國煤炭文聯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煤炭管理幹部學院藝術教研室主任,煤礦文化宣傳基金會美術研究會委員。
李乃宙出版有《李乃宙畫集》,並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李乃宙畫展》。大量作品在海內外展出、出版及收藏。獲第十屆全國美展特別獎項——齊白石獎。
藝術之旅
少年矢志
李乃宙祖籍天津,生於重慶。少年時代生活在遼寧撫順郊區的一個叫章黨的地方,成人後先後在四川、河北等地謀生。父親是水利系統一名普通會計,天南海北修水庫,以微薄的工資收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贍養年邁的奶奶。父親節衣縮食專門為他和哥哥從天津買來筆墨紙張,一塊錢一期《中國畫》雜誌,訂了多年。兩尊石膏像是其旦夕揣摩,苦練素描基本功的重要道具。在章黨國小隨老師臨摹畫譜,練習書法。
李乃宙糊過一個畫夾子,礦區實習畫礦工,農村支農畫農民,在校讀書畫同學。國中畢業無緣於魯美附中,被撫順煤礦學校錄取。四年外出求學,他精打細算生活費,節省出學畫的開支。經常帶個饅頭去看畫展,一看一整天。撫順市有座百貨大樓,曾長時間展出徐悲鴻的仕女圖,為此李乃宙從郊區到市區,無數次往返,總也看不夠,畫上的題詩“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至今不忘。期間,《中國畫》停刊,他繼續訂閱《美術》雜誌。高中畢業,李乃宙一心報考魯迅美術學院,卻因“文革”爆發未能如願。
厚積薄發
1968年,李乃宙到礦山就業,從四川到河北,李乃宙一直在基層從事美術工作,參加過各種各樣的美術學習班,搞創作,搞展覽,國、油、版、雕、年、粉、連,什麼都畫,這是基層美術工作者的真實寫照。作為人物畫家,其出色的造型能力,得益於長期積累,基層實踐與基層美術全面練就了他的繪畫才能,鋪下了他的成才之路。
1972年,李乃宙入選四川省美術創作組,隨名家習畫,第一次系統地了解國畫的知識和技法。1982年,李乃宙終於圓了求學美院之夢,被中央美院的首屆進修班錄取。兩年的美院生活,規範了李乃宙長期以來在繪畫過程中的隨意性,在審美意識、藝術素養、文學修養以及藝術表的把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尤為重要的是,系統的院校學習,梳理篩選了多年來的習畫實踐,形成其特有的繪畫面貌。
藝術評價
李乃宙作品以人物畫為主,兼工山水、花鳥。人物創作從開始較多表現政治生活到彰顯古詩詞意境再回歸到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凸顯其藝術創作隨歷史嬗變而形成自己的繪畫風格。乃宙的山水、花鳥或清新明快或渾然天成,透出作者全面而堅實的藝術功底。
李乃宙作畫自然流暢,沒有定法,隨心所欲,妙趣天成。各種題材的作品,都洋溢著一種熱情,流露著一種嚮往和追求。他的作品總體感覺是熱情向上的。無論是看他作畫或者欣賞他的畫,總有一種賞心悅目和溫馨的感動。早期以《礦黨委書記》為代表的作品有著明顯的時代烙印,但從藝術角度奠定了其對寫實人物畫的探索的方位。後來在創作中傾注了更多的人文關注,《苗嶺三月》可視為此類作品的代表作,用非常細膩的筆法製作出強大的視覺衝擊,將群像的寫實理念推向了新的高度。這在同類題材的作品中還是比較少見的。可以看出在李乃宙的藝術世界裡,不拘傳統,又不是不要傳統,是用走進去再走出來的方式,是心靈的感悟,是感覺上的心領神會。
藝術概況
出版
《李乃宙畫集》
入編
《中國當代美術名人錄》
《中國美術年檢》
《世界華人美術家年檢》
《中國當代美術家圖鑑》
《中國畫年鑑》
館藏
中國美術館收藏
展覽
首屆新人新作展
第六屆全國美展(《小字輩》獲優秀作品獎、《魯班子孫》)
全國第二屆體育美展(《宋人蹴鞠圖》《老姐妹》)
第七屆全國美展(《晚秋的柿葉》)
第九屆全國美展(《鏡花緣》)
水墨延伸五次展覽
百年中國畫大展
第十屆全國美術展覽齊白石獎(《苗嶺三月》)
李乃宙畫展(中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