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凡(湖湘文化名人)

李一凡(1903~2003) 原名李一寰,湖南省衡南縣人。1919年以衡陽縣立中學學生代表參加湘南學聯工作,投身“五四”運動洪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一凡
  • 出生地湖南省衡南縣
  • 出生日期:1903
  • 逝世日期:2003
人物介紹,個人專著,生平事跡,

人物介紹

李一凡(1903~2003) 原名李一寰,湖南省衡南縣人。
1919年以衡陽縣立中學學生代表參加湘南學聯工作,投身“五四”運動洪流。同年,在毛澤東直接領導下,參加了“驅張(敬堯)”運動。
1922年至1926年,在北京大學學習期間,參加支援“二七”大罷工、首都革命(驅逐溥儀)、“五卅”運動、“三·一八”等一系列革命鬥爭。
1926年10月5日參加中國共產黨,10月中旬率領5名國民黨黨員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旅蘇早期,歷任中國國民黨中央直轄莫斯科中山大學特別支部宣傳部副部長、監委主席、常委主席、中山大學同志審判會主席、列寧格勒東方語言學院中文系講師、莫斯科中國共產主義勞動大學中文教員、中文教授會主任、《中文教科書》編輯委員會總編。
1930年4月至1955年4月,曾3次遭王明宗派主義迫害,在前蘇聯沉淪勞改營苦海達22年之久。1957年11月回國。
1958年進入北京商務印書館工作,歷任編輯、俄語組組長、第一編輯室副主任,主持《俄漢大辭典》的緊急修訂工作。
1983年離休,享受國家副部長級待遇。

個人專著

出版專著《海內外拾遺》(詩詞歌曲集)、《反王明宗派主義集團的鬥爭(在莫斯科)》。
(據《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甘建華主編,爾雅文化出品)

生平事跡

莫斯科中山大學中文教員兼中文教授會主任
1919年參加了毛澤東為擴大“驅張”活動到衡陽發動的反帝愛國民眾鬥爭。
1922年夏,考入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語言文字專業,結識了一些共產黨員,受到革命影響。1926年9月初,李大釗以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華北分會主席的名義,在左派組織中招考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的留學生。他應考得中。在歡送赴蘇留學生的茶話會上,被李大釗指定為小組長。
1926年10月5日被吸收為中共正式黨員,率領5名赴蘇留學生輾轉千里,於12月下旬抵達莫斯科,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1927年1月,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直轄莫斯科中山大學特別支部執委會委員,後任該特支監委主席、特支常委主席。
他很想為中國文字拉丁化搞一個比較完善的方案,由於學習工作繁忙而未完成。他在這方面的許多合理化建議,為瞿秋白的《中文拉丁化草案》所採納。
1928年7月,參加蘇聯紅軍安排的兩個月的軍事實習,在模擬兩個團的實戰演習中任機關槍連的指導員兼代理連長。9月,他與曹靖華被派往列寧格勒東方語言學院任中文講師。
1929年1月,回莫斯科中山大學任中文教員兼中文教授會主任。同年,任黨小組的指導員。是徐特立、方維夏、沈澤民等5人組成的中文教科書編輯委員會成員。在莫斯科學習和工作期間,他為捍衛中國共產黨的原則與純潔,進行了反對王明宗派主義集團的堅決鬥爭,遭受了殘酷迫害,曾3次被蘇聯當局逮捕入獄,蒙冤達20年,始終表現出一名堅定的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高尚品德。
1955年由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甄別,無罪釋放。
1957年11月終於回到祖國。經楊尚昆證明,報請中央組織部調查核定,1958年4月恢復了中國共產黨黨籍,黨齡從入黨之日算起。
1958年9月安排到商務印書館工作,任商務印書館第一編輯室副主任,先後參加了《俄漢新詞典》、《俄漢大辭典》的編纂工作。
1960年初,他將已經出版、尚未發行而例句中含有政治錯誤非改正不可的《俄漢大辭典》中的錯誤例句摘出,並另擬替換例句,然後匯總交由總編審定後,譯成標準俄文,通過挖改紙型重新付印後出版發行。
1957年秋,參加農村的“四清"工作。
1968年,被關進"牛棚"。
1969年秋,下放到文化部湖北鹹寧五七幹校勞動。
1974年2月,回到北京商務印書館工作。
1983年離休。雖已90高齡,仍念念不忘工作,打算編輯一部《簡明華俄政治辭典》。著有詩集《海內外拾遺》。
選自《二十世紀湖南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