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中國現代史學會原理事長)

李新(中國現代史學會原理事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新(1918年~2004年),原名李忠慎。1918年9月15日出生於四川省榮昌縣安富鎮(現屬重慶市)。1934年考入重慶川東師範學校,積極從事進步學生運動和救亡活動。1938年初,李新約集同志數人,毅然由萬縣步行去延安,入陝北公學。後歷任晉冀魯豫中央局青委書記、軍調部北平執行部整軍小組中校組員、華北大學正定分校主任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參與籌辦中國人民大學,曾任校黨委副書記。1960~1962年,他擔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秘書長、黨組副書記。代史,1960年被授予教授職稱。1962年在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任研究員,先後擔任該所現代史組和通史組組長。1976年後,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黨委副書記、副所長、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主任及現代史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併兼中共全國黨史學會副會長、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現代史學會理事長等職。從1980年起他還擔任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1956年曾赴越南講學,1979年作為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成員赴美國訪問並講學。1980年,任中央黨史編審委員會黨史研究室副主任,1982年任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1997年離職休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新
  • 別名:李忠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18年9月15日
  • 逝世日期:2004年2月5日
  • 畢業院校:重慶川東師範學校
  • 職業革命家、教育家、史學家
  • 主要成就:中國人民大學原教務長、黨委副書記
    中國現代史學會原理事長
  • 出生地:四川榮昌縣(今屬重慶)
人物生平,出版圖書,詩歌唱和,

人物生平

1918年9月15日出生於四川省榮昌縣安富鎮(現屬重慶市)。
1928年,於太星寺初小畢業。1929年,入讀安福鎮大觀國小。
1934年考入重慶川東師範學校.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被推為重慶學聯主席。1936年遭學校開出後,到萬縣民眾教育館三正埠分館任主任館員,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初,李新到延安,入陝北公學。同年到八路軍西安辦事處任招生委員。
1939年返回延安任《中國青年》助編。同年秋任西北青年救國會第二劇團指導員兼團長,率該團赴華北抗日前線。後歷任中共北方局青年幹部訓練班主任,中共北方局、晉冀魯豫中央局組織部組織科長,晉冀魯豫中央局青委書記、中共河南杞縣縣委書記。
1946年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整軍小組組員、第十八集團軍駐北平辦事處滕代遠將軍中校秘書兼黨支部書記。同年秋任中共河北永年縣委書記兼圍城司令部政委。
1948年任華北局青委負責人之一。同年秋任華北大學一部副主任。1949年任華北大學正定分校主任。
1950年初起,投入中國人民大學的籌備工作。1950年秋,歷任中國人民大學教務部副部長、黨委副書記、中國革命史教研室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等職。
1956年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務長、黨組成員。自1956年起,開始與蔡尚思、陳旭麓等人共同主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1961年完成)。
1960年被評為教授。
1961年至1962年,協助吳玉章寫作《辛亥革命》和《歷史文集》兩部著作。
1962年辭去一切行政職務,調入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任研究員,專心從事研究工作,協助范文瀾編寫《中國通史簡編》
1972年,開始主編《中華民國史》。
197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黨委副書記。同年開始主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通史》(1996年完成)
1980年,任中共中央黨史編審委員會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同年增補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76年後,任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現代史學會理事長、名譽會長等職。
1982年,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1986年免去該職,退居二線,仍任研究員。
1997年離休。
2004年2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出版圖書

  • 沒有更多了
作者名稱:李新
作者類型:回憶錄
作者時間:2008年11月
這是一位老革命家的回憶錄,與其說是回憶錄,不如說是對歷史問題的反思批判書,書中的歷史問題不是秦皇漢武,不是唐宗宋祖,也不是彎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驕,更不是華盛頓羅斯福,而是我黨從延安到文革時期那段最驚心動魄卻又最鮮為人知的歷史。

詩歌唱和

游甘肅感懷
揮手登車從此去?
君往江南,我往河西路。
冷落關河秋色暮,
行行行過山無數
雪後邊城如畫幅,
山擁瓊樓,林擁梨花樹。
欲步岑高才力感,
斯人不在何人賦?
八十感賦
抗戰孑遺八十翁,同擠灑血盡英雄。
彈雨槍林心益壯,按頭噴氣恨無窮。
曾經滄海方為水,踏遍荒山罕見松。
銷除獸性揚人性,世道坎均趨大同。
七律一首
廿載重逢聚北京,難忘同道奔光明。
壯心欲揭黃龍飲,揮手但聞班馬鳴。
百戰沙場驚未死,幾經鐵檻慶餘生。
今朝共醉東風酒,莫再傷心哭極明。
贈王方名
風雨巴山四十秋,長江不改向東流。
凶終隙末尋常事,惟我與君到白頭。
懷李成之
大連灣外島縱橫,細雨濛濛海月昏
今夕憑欄誰與共?憐君跨鶴又先登!
悼周極明
哭罷楊琳哭傑奇,我欲為詩以慎之
苦吟半夜不成句,文字安能寄我思
擲筆和衣臥於地,不覺淚流浸枕席。
銀轉反側不能眠,但聞漳水聲如泣。
漳水東西日夜流,不知流盡幾多愁?
西村剪燭無人共,東崖對奔有誰儔?
每逢疫膳常相念,猶把譯名相呼喚。
既知呼喚不回來,但願夢中來相見。
吁嗟呼!君既以身為國死,可以放心無憾矣。
吾輩後死當如何?誓當銜恨揮長戈。
驅彼日寇出中國,烈士靈前奏凱歌。
陳光華同志殉難四十周年有感
明月如霜灑太行,摩天嶺下晚風涼。
振聾一曲“黃河頌”,催淚歌聲“阿里郎”。
共誓決心除暴日,同流熱血戰沙場。
中朝革命情誼重,長白山連鴨綠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