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朵格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阿子營鄉
- 郵政區碼:651711
- 面積:13.11平方公里
- 人口:698人
- 國土面積:13.11平方公里
- 海拔:2300米
- 年平均氣溫:10℃
- 年降水量:900毫米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172.00畝(其中:田0.00畝,地1172.00畝),人均耕地1.60畝,主要種植烤菸、蔬菜等作物;擁有林地15613.5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2.4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2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2133.2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165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 有165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95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8戶。 該進村道路為土路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0.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4.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345.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 該村到2010年底,有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5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5.5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07.00萬元,畜牧業收入47.5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29頭,肉牛50頭,肉羊425頭); 林業收入0.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21.00萬元, 工資性收入23.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4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3.5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46人 ,在省內務工138人,到省外務工8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主要銷售往省內。2010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0.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65戶,共鄉村人口698人,其中男性373人,女性325人。其中農業人口698人,勞動力438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98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4.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165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朵格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牧羊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00公里,距離中學14.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70人,中學生19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6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172.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2195個(勞均5個)。年末集體總收入7.86萬元,有固定資產34.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7.43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5個,黨員總數34人,黨員中男黨員32人,女黨員2人。 團員23人。
人文地理
當地的風土人情有彝族火把節及農曆6月24日,彝族人在本村的歷史很長,解放前就是大黑彝族居住的地方,當時有很多的山林土地和牛羊。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發展,解放後搬遷了很多彝族人去別的地方,到現在只有幾十戶彝族人家。居住於本村委會。當地黃龍水庫始建於1958年12月開工興建,壩高30.4米,庫區多系砂頁岩地層,中部和壩址附近有少量石灰岩。總庫容164萬立方米。壩頂長61米,寬27.3。庫區上游有黃龍潭及黃龍宮。水庫灌溉阿達龍、牧羊、甸頭、鐵沖、者納、阿子營6個村委會4550畝。
黃龍潭,是黃龍水庫的主要源頭水源。相傳黃龍、黑龍為爭奪地盤而發生爭鬥,結果黑龍落於白邑,故有黑龍潭;黃龍則落於朵格,故叫黃龍潭。今人求神祭龍都到此地殺豬使雞,求雨。近幾年,在民間好心人的支持下,新建了黃龍宮,成為當地人民民眾的民族民間宗教活動之地。是松華壩水庫——牧羊河水系的源頭。每年為松華壩水庫注入700萬立方米的優質水。現已成為保護水源,保護母親河,愛林護林的教育基地。
新農村建設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鄉黨委政府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做到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潔,鄉風文明,民主管理,農民增收。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交通困難,飲水不方便,通信信號不強。缺乏資金。基礎設施較差,民眾無文化娛樂場所等。。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主要是請求上級政府幫助解決修好阿達龍到朵格的鄉村道路,強化通訊設施,修好水澆地完善工程,以種植業為主,加大森林保護力度,大力發展養殖業,發展豬600頭、牛540頭、羊1500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50人。到“十一五”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1507元增加到1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