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亞·瑪格麗特·卡梅隆

朱麗亞·瑪格麗特·卡梅隆

朱麗亞·瑪格麗特·卡梅隆(Julia Margaret Cameron,1815-1879年),英國攝影師,以抓住模特個性的柔焦人物像著稱。她拍攝過的著名人物有托馬斯·卡萊爾、約翰·赫舍爾爵士、艾倫·特里、阿爾弗雷德·丁尼生。她還拍攝帶有寓言或宗教意義的舞台照片,類似拉斐爾前派的畫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麗亞·瑪格麗特·卡梅隆
  • 外文名:Julia Margaret Cameron
  • 出生日期:1815年
  • 逝世日期:1879年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攝影歷程,作品評價,

人物簡介

她出生於加爾各答,原名朱莉亞·派特,其父為當地市政官員。當她48歲時,她女兒給了她一台相機,從此開始攝影。卡梅隆在懷特島開設了一個工作室,直至1875年她與丈夫退休前往錫蘭(現稱斯里蘭卡)。

人物生平

卡梅隆卡梅隆夫人自23歲起,就隨同丈夫在印度加爾各答生活居住。她撫養自己的六個孩子,還領養了五個孩子,同時熱衷於慈善事業,從事德文小說翻譯和寫散文。 1848年她隨丈夫退休回到英國,而後定居在懷特島,直到六十歲時離開了她的“玻璃屋”——那座她拍攝了無數名人肖像的攝影工作室。享年六十四歲。
當我們談論攝影史上傑出的女攝影家卡梅隆(Julia Margaret Cameron 1815-1879)時,必須把思考的時空回溯到1851年,即138年前攝影術誕生僅僅12年的時候。那時,司各特-阿切爾(Scott Archer)發明的濕版照相法一般需要五分鐘進行攝影曝光,而且拍攝時,要把剛剛塗布好的玻璃感光版用膠棉保持濕度,要是幹了,感光版也就作廢了。這就是攝影史上的所謂“濕片時代”。卡梅隆正是採取這一照相術進行攝影創作的。
傳記作家格拉翰(Janet Graham)為這位早期攝影史上偉大的女攝影家卡梅隆所寫的傳記是這樣開篇的:“1860年夏天,到英國懷特島度假的人,常會在淡水灣散步時,遇見卡梅隆這位奇人而大吃一驚。她是個矮胖的中年婦人,臉上、手上、鮮紅天鵝絨的衣服上,都沾滿刺鼻的顯影液黑斑點。她會突然從花叢背後伸出頭來,用沙啞的聲音命令:請進,來個儀容不朽吧!”

攝影歷程

朱麗亞·瑪格麗特·卡梅隆作品1863年,卡梅隆夫人48歲時,收到一架相機。她在《玻璃屋手記》中寫道:“我的第一部相機是我的女兒及女婿送給我的,他們希望它能幫助我打發在淡水灣獨居的日子。這個具有紀念性的禮物,越來越激起我內心原有對美的愛好。從第一刻起,我即小心翼翼、滿有感情地調弄著鏡頭焦距。它在我手中,已經變成一個有生命的東西,具有聲音、記憶及創造力。”這位老婦人用這件消遣品,拍攝出了史無前例的優秀人像作品,為攝影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她把家中放煤的屋子改成暗室;把裝有玻璃窗的養雞棚改成攝影間。由於她本人有很好的藝術修養,一旦得以通過攝影藝術進行創作,很自然地就有不同凡響的結果。
人物肖像是攝影誕生以後,從傳統繪畫藝術中“奪”過來的一種藝術樣式。儘管有人一再指責“照相只能形似”,但人像攝影家們的創造,打破了這一偏見。卡梅隆夫人開創的具有“攝魂”魅力的人像攝影,不容置疑地證實了肖像攝影完全達到甚至超過肖像繪畫。卡梅隆夫人對人物性格有敏銳的觀察力,她不僅掌握人物外形的特徵,同時還把其內在的性格拍出來。她這種通過人物外形表象而進入到心靈底層的探索,幾乎是一種天賦。她是以“特寫鏡頭”表現人物的開創者。卡梅隆在其《玻璃屋手記》中寫道:“當我的照相機前站著這樣一位人物時,我的全副精力都落在怎樣忠實地紀錄被攝者的內在神韻,以及他的外在容貌……這樣攝得的照片,其狀當如一位祈禱者的化身”。卡梅隆夫人在為她的對象攝影時,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對被攝者的觀察、認識、感受和理解,洞察人物內心深處的機微。特別是她對自己面前的對象有著一種女性或母親般的摯愛,和對友人的敬重深情。她寫道:“我渴望捕捉住所有來到我眼前的美,而這個願望終於得到實現。它的困難反而增加追求的價值。我從一無所知開始,不知道暗箱放在哪裡,該如何對準焦距……我們這個島上的農人都很好看。男人、女人、少女和小孩,都成了我喜愛的題材,這是所有喜愛我的照片的人所周知的。”(《玻璃屋手記》)她在自己的“手記”中還記下了每一張照片的拍攝經過及發生的趣事。有時因沉醉於喜悅之中,還寫成短詩吟詠。她不宣稱藝術觀和攝影使命,但從其“手記”中卻可以感受她對攝影的獨有情愫。
卡梅隆在第二年開始把作品送到展覽會上去參展。可是,有的作品畫面焦點不夠清晰,影像有點模糊。這種技術上的“失誤”,在當時的英國攝影界是不能接受的。《攝影雜誌》甚至用譏諷的口氣批評道:“卡梅隆夫人要先學會了使用照相機,也許會拍得好一點”。焦點不清晰,可能有好多原因,事實上,卡梅隆夫人有時是故意選用低質鏡頭,把人物輪廓照得模糊。她還別出心裁,減少曝光,以便在名人臉部造成戲劇性的效果。卡梅隆所攝《赫舍爾爵士像》,特寫的構圖、雖老但有神的眼睛、緊閉的雙唇、飛起的一頭白髮和極富特色的眉毛、以及額頭深深的皺紋……都表明赫舍爾(J-Herschel)是一位有思想、有性格的人。卡梅隆用強烈的光比,濃重的陰影把赫舍爾的性格特徵強化和突出出來,在當時畫意攝影盛行的情況下,乃至今天看來,這都是一幅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佳作。據說當時卡梅隆的人像作品,使得畫家們感到迷惘,因為她的肖像照片,比畫家所畫的肖像更能把那個時代人物的真實面孔刻劃出來。
然而,這幅精彩的肖像攝影作品,焦點雖不十分清晰,並不影響對這個天文家、發明家也是攝影家的赫舍爾的藝術表現。說明藝術作品根本的、重要的是心靈的產物。我們再從卡梅隆夫人的《手記》中來看看她是怎樣對待“焦點”這一攝影的簡單技術問題:“我在對焦的時候,當影像在我眼中非常美時,我就不再調整到更清晰的焦點。”顯然,她是一位注重直覺,以直覺為出發點的創作者,尤其是她注重人物面孔所浮現的心靈,這才是她唯一要拍攝出來的。卡梅隆夫人在她的玻璃屋裡拍攝了十二年人物肖像。當時英國社會的一些名人、科學家、詩人、畫家、發明家、預言家應邀到懷特島的玻璃屋裡做客,並留下一張張不朽的影像。其中卡梅隆夫人為赫舍爾爵士拍攝了一本專集,送給了她心儀的前輩。1974年,美國的一位鑑賞家用五萬二千英鎊購得《赫舍爾影集》,可是英國政府拒絕簽發出口證。因為卡梅隆夫人拍攝的這本影集被視為國寶。於是發起了募捐活動,有四千個團體和個人熱烈回響,買回了這本影集,珍藏在英國國立畫像館中。

作品評價

攝影首次給人的震動在於它仿佛從時間長河中獨立出某個空間來。一張1872年的相片,早期攝影大師朱麗亞·瑪格麗特·卡梅隆的作品,即使在今天,照片裡的年輕女子看起來依舊時髦:長發以及盤繞在身上的枝葉使她看起來像是神話中的水澤仙女。
卡梅隆說:“我曾渴望捕捉印入眼帘的一切美,這一渴求最終得到了滿足。”早期的攝影家們(多數也是業餘的)期待的理想照片仍是某種美的寫照,就像是一個美的女郎,或者一次壯觀的日落。惠特曼則滿懷激情地宣告,“我毫不懷疑這個世界的崇高和美就蘊涵在這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我毫不懷疑在瑣事、昆蟲、凡人、奴隸、侏儒、莠草、廢棄的垃圾中有著遠比我想像的多很多的崇高和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