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鳳森(1776-1832),原名朱奕森,字韞山,廣西臨桂(今桂林市)人。嘉慶三年(1798)鄉試中舉,六年(1801)成進士。才思敏捷,千言立就,且有吏才。官河南濬縣時,天理教李文成率眾圍城,鳳森組織城中士民守城十一日。事平,晉同知銜,未獲實職。道光十二年(1832)以病卒於濬縣任上。著有《守浚日記》、《韞山六種曲》、《韞山詩稿》。
基本介紹
- 別名:朱奕森
- 字:韞山
- 中文名:朱鳳森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親屬成員,
人物生平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年)生於廣西臨桂(今桂林市)。生而穎異,五歲入塾,治《孝經》,即能成誦。九歲能作詩,下筆驚其長老。
朱氏在桂林是望族,自明清以來,朱氏子弟為官者極多,以文著稱者亦不少。朱鳳森的堂叔祖朱依魯、朱依炅都是進士,朱依魯官至鴻臚寺正卿。另三位依字輩的叔祖朱依程、朱依韓、朱依真在袁枚游八桂時都曾與袁氏詩酒唱和。父朱紱亦曾與袁枚唱和。
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年),補第子員,入秀峰書院讀書。
嘉慶三年戊午(1798年),本年鄉試中舉。同年北上京城,準備參加次年會試。時已婚,娶妻王氏。
嘉慶四年己未(1799年),參加會試,落第歸家。
嘉慶六年辛酉(1801年),赴京城參加會試,中三甲第99名進士。未得選官,應原授業恩師劉金門之邀,游山東,聘掌琅邪書院。
嘉慶七年壬戌(1802年),年初聘掌琅邪書院,繼娶姚氏。
嘉慶十一年丙寅(1807年),掌書院近六年,1807年九月辭掉書院之職,回鄉探親。姚氏有才,與鳳森同填曲。《韞山五種曲》(與妻合寫)應有部分寫於此6年中。在家呆了兩年左右的時間。《韞山五種曲》之《十二釵傳奇》即寫於這段時間,其餘四種也已經完成。
嘉慶十五年庚午(1810年),任河南濬縣知縣。同年調為同考官,薦沈傑、陳焯、李賢書三人,先後成進士。
嘉慶十七年壬申(1812年),在濬縣任上。本年濬縣發生旱災,朱鳳森巡視整個縣境,察看災情,忙於處理賑災事宜。
嘉慶十八年癸酉(1813年),九月初七日,天理教起事,教首李文成陷滑縣,旋即領教眾圍濬縣。朱鳳森率全城官民堅守城池,九月十七日,河北鎮將總兵色克精阿領兵至,圍解。事後有《守浚日記》及《守城八首》。以功加同知銜,然終其生未得實職。守浚一事是朱鳳森一生中頭號大事,同時代及後代人對朱鳳森的記述和評價主要集中在這件事上。
嘉慶十九年甲戌(1814年),兵事之後,籌畫善後事宜;因同事蜚語,以朱鳳森有疾,逼其引退。四月初三日投劾歸。此事在《葉紹本撰傳》和朱鳳森的詩中都含糊其詞,難知詳情。但朱鳳森身體多病,大概不是無中生有,他最後也是因病而卒於任上。
嘉慶二十二年丁丑(1817年)春,報病痊癒,留河南候補。
嘉慶二十三年戊寅(1818年),代理河南固始縣知縣。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1820年),補河南濬縣知縣。《葉紹本撰傳》:“庚辰長冬,撫部姚亮甫先生素重君,乃仍補君濬縣。”
道光二年壬午(1822年),上林人張鵬展編纂《嶠西詩鈔》,收朱鳳森詩5首,除《石門》一首外,其餘《捕菊蟲》、《摘菊蕊》、《憶人》、《送史學博》四首不見於《韞山詩稿》。
道光七年丁亥(1827年),安徽越獄犯趙麻孜竄至濬縣,被擒,送部引見,以同知儘先升用。
道光九年己丑(1829年),命長子朱琦回鄉掃墓。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春三月二十四日,染微疾,遂卒於任上。
個人作品
《韞山六種曲》
親屬成員
曾祖朱如林,字翰臣,祖父朱昌煐,字秀乾,均未為官。父朱紱,字方來,號玉溪。乾隆壬申恩科舉人,大挑一等。歷任廣東翁源海豐知縣,提授遂溪縣知縣兼海防分府事,調瓊山昌化縣,題升雷州府知府,廣東同考試官,著有《叢桂山房詩集》行世。
母:邢氏。妻:王氏,無出。繼室:姚氏,生子琦、輅。
兄:朱奕棟,未為官。
弟:朱鳳榮,字期亭,號海雲,道光辛卯(1831年)恩科舉人,道光丁末(1847年)進士,揀選縣知縣。
長子:朱琦,字伯韓,號濂甫。道光辛卯(1831)解元,道光乙未(1835)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旋任監察御史。為人剛毅有風裁,與陳慶鏞、蘇延魁號稱“諫垣三直”。鹹豐二年(1852)以守廣西省城桂林有功,擢升道員,留浙江候補。鹹豐十一年(1861),以道員游杭州,總辦團練,太平軍圍城,城陷而死。朱琦有文名,為“嶺西五大家”之一。桐城派古文在廣西的傳播,朱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人物。他與姚鼐的弟子、道光時期桐城派代表人物梅曾亮有師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