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石水鳥圖》是明末清初畫家朱耷創作的紙本墨筆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圖作者用荷葉把天地分開,形成兩半。樹陰下歪斜的巨石搖搖欲墜,單足而立的小鳥乜斜著眼睛。這裡簡括的筆墨所塑造的物象絕不是往常那種賞心悅目之玩物,而是一種心靈的震顫和激情的宣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荷石水鳥圖
- 畫作類型:墨筆畫
- 規格:縱127cm,橫46cm
- 材質:紙本
- 作者:朱耷
- 創作年代:清代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 作品別名:荷花水鳥圖
- 幅式:立軸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構圖,技法,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圖繪荷葉下一隻水鳥栖於孤石上,形成全圖之焦點。水鳥形狀獨特,單足獨立,神態淒涼,似在休憩,更似在冷眼觀望這冰涼的世界。
款署 “八大山人寫”,鈐白文印2方:“可得神仙”、“八大山人”。鑑藏印有 “虛齋珍玩”等3方。
創作背景
明亡之後,清初國勢強大,看到復明已不可逆轉,朱耷就隱居山中,削髮為僧,以含意隱晦的詩畫寄寓著亡國之痛。此畫就是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背景中產生的。
藝術鑑賞
主題
作者孤寂淒涼的處境、強烈的反清復明思想以及面對清廷統治日益穩固而無可奈何的心境或多或少地呈現於作品之中。
構圖
畫面右下端的河塘里,生長兩株荷花,荷葉莖有曲有直地向上伸展,直至畫面上端,荷葉莖均安置在畫幅右側,右上角畫有多葉荷葉,荷花掩映在荷葉之中,半露半現。另一株荷葉長得瘦高,因葉子太茂盛使得枝莖無力支撐而下折,從畫面右上方向斜傾至畫面左中段,使畫面構圖十分奇特新穎。荷葉下一孤立的湖石,孤石造型奇特别致。一隻水鳥縮身立於其上,由石側彎曲伸延出來的一株濃墨荷葉,把人的目光集中在立於石上的水鳥,並將它們與左側的荷葉有機地聯繫起來,重點突出,點明了主題。
此畫作者在博大的自然景觀中選取一角,採用“多中求少”的取景方式,即全圖以切割構圖方式進行創作的。筆墨簡括凝練,形象誇張,含意深刻。
技法
該圖荷葉只用濃墨重塗三五筆,可以說是點墨成形,就表現了它的生命力,占據了畫面的二分之一,以象徵生命力正在向上伸展,同時,體現了曲線促成造型的節奏美,與前一株荷葉形成強弱對比,此筆乃稱一絕。孤石上的水鳥,造型準確,形象逼真生動,一隻腳彎曲地站在孤石上,一隻腳捲曲上提,縮頸滯呆在孤石上,好像在休息,又像冷眼觀望這冰涼的世界,意境清曠寂寞,表現了作者的悲涼感情和孤高的性格。
歷史傳承
由該圖鈐印可知,該圖曾經近代龐元濟收藏,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重要展覽
2017年5月—7月,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故宮博物院藏——四僧書畫展”,《荷石水鳥圖》在其中展出。
作者簡介
朱耷(1624—1705年),明宗室寧獻王朱權後裔,封藩南昌,遂為江西南昌人,譜名統,小名耷。清順治五年(1648年)落髮為僧,法名傳棨。一生字、號、別號甚多,有個山、驢屋驢、人屋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始號八大山人。晚年署款將自己的號“八大山人”四個字以草書體連綴寫,似“哭之”、“笑之”,藉此暗寓他面對富於戲劇性變幻的人生,哭笑不得,百般無奈的感慨之情。他與同為明遺民畫家的石濤、弘仁、髡殘合稱“清初四僧”。書法宗王獻之、顏真卿,淳樸圓潤,自成一格。朱耷中晚年,在書畫作品款署中多使用“八大山人”。
正在載入展開全文
正在載入載入更多
查看更多
打開百度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