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偉

朱耀偉

朱耀偉,現任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教授、香港研究課程總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耀偉
  • 外文名:CHU, Yiu Wai Stephen 
  • 國籍:中國
  • 畢業院校: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舊金山州立大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 主要成就:第十二屆(2011-2012)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文學評論組) 
  • 代表作品:《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像》,《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詞家有道:香港16詞人訪談錄》等 
人物簡介,主要作品,書籍,論文,文編,其他,

人物簡介

朱耀偉曾任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教授、系主任。其研究範圍十分廣泛,包括香港文化研究,香港電影,粵語歌詞,後殖民主義,全球化,中西比較文學等。
朱耀偉的主要著作有《當代西方批評 論述的中國圖像》、《他性機器?後殖民香港文化論集》、《香港流行歌詞研究》、《光輝歲月:香港流行樂隊組合研究》、《音樂敢言:香港「中文歌運動」研究》、《香港文學@文化研究》(與張美君合編)、《本土神話:全球化年代的論述生產》、《音樂敢言之二:香港「原創歌運動」研究》、《香港的當勞化徘徊獅子山下尋找信望愛》;論文散見《清華學報》、《中外文學》、《當代》、《思與言》、《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等。

主要作品

書籍

書名出版社出版時間
《Hong Kong Cantopop: A Concise History》
2017
《香港研究作為方法》
中華書局(香港)
2016
《詞家有道——香港十九詞人訪談錄》
香港匯智出版社
2016
《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 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
香港亮光文化
2016
《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 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
香港亮光文化
2016
《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 I & II》
香港亮光文化
2015
《Lost in Transition: Hong Kong Culture in the Age of China》
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
2013
香港匯智出版社
2012
《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 II》
香港亮光文化
2011
《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 I》
香港亮光文化
2011
香港匯智出版社
2011
香港匯智出版社
2010
詞家有道:香港16詞人訪談錄》
2010
《Contemporary Asian Modernities: Transnationality, Interculturality and Hybridity》
瑞士Peter Lang學術出版社
2010
2009
《香港流行歌詞導賞》
香港匯智出版社
2009
《詞中物》
2007
《香港的當勞化 徘徊獅子山下尋找信望愛》
香港文化會社出版社
2007
2006
《虛擬後樂園:透視電腦遊戲文化》
香港天窗出版社
2005
《愛恨地球村:透視全球化現象》
香港天窗出版社
2005
《音樂敢言之二:香港「中文歌運動」研究》
香港Bestever出版社
2004
《本土神話:全球化年代的論述生產》
台灣學生書局
2002
《音樂敢言:香港「中文歌運動」研究》
香港匯智出版社
2001
《香港文學@文化研究》
2001
《中國作家與宗教》
中華書局(香港)
2001
《光輝歲月:香港流行樂隊組合研究(1984-1990)》
香港匯智出版社
2000
香港流行歌詞研究: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
1998
《他性機器?後殖民香港文化論集》
香港青文書屋
1998

論文

“Book review: Sonic Multiplicities: Hong Kong Pop and the Global Circulation of Sound and Image,” China Information 27 (July 2013): 255-257. 
“Remapping Hong Kong Popular Music: Covers, Localisation and the Waning Hybridity of Cantopop” (co-authored with Eve Leung), Popular Musi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2:1 (Jan 2013): 65-78.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Free: Fu©Kin Music as Alternative Pop Music Production,”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12:1 (March 2011): 62-76. 
“Brand Hong Kong: Asia’s World City as Method?” in Visual Anthropology (London: Routledge) 24: 1 & 2 (Jan 2011): 46-58. 
“One Country Two Cultures? Post-1997 Hong Kong Cinema and Co-productions,” in Kam Louie ed. Hong Kong Culture: Word and Image (Hong Ko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010), 131-145. 
“The Donaldization of Hong Kong Society,” in Eva Man & Chu Yiu Wai eds.Contemporary Asian Modernities; Transnationality, Interculturality, Hybridity (Bern: Peter Lang, 2010), 191-211. 
“Can Cantopop Industry be Creative? The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ong Kong Popular Songs,” Chinese Culture: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Wong Wang-chi et. al. eds.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9), 443-475.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Chinese: Orientalism Reconfigured in the Age of Global Modernity,”Boundary 2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35:2 (Summer 2008): 183-206.
〈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四溟詩話》的詮釋觀念〉,《漢學研究》25: 2 (2007年12月):165-185。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Identity in Hong Kong Cantopop,” Perfect Beat: The Pacific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Contemporary Music and Popular Culture (Sydney: Dept of Contemporary Music Studies, Macquarie University) 7: 4 (Jan 2006): 32-51.
“Hybridity and (G)Local Identity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Cinema” (revised and expanded version of “(In)Authentic Hong Kong: The ‘(G)Local’ Cultural Identity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Cinema”), in Sheldon Lu and Emilie Yeh eds.,Chinese-Language Film: His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312-328.
〈九十年代香港文化研究:體制化及其不滿〉,《香港社會科學學報》(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第26 期(秋/冬2003): 81-102。 
〈再讀《人間詞話》:從西方文論看王國維的境界說〉,《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台北:學生書局)第1期(2002年6月)頁159-182。
“Developing Local Popular Songs in Hong Kong: A Study of the ‘All Cantonese Pop Music Station’ Format,”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Incorporating Culture & Policy(Brisbane: Griffith University) No.105 (November 2002): 147-162.
“Postcolonial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Social Analysi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and Social Practice(New York and Oxford: Berghahn Books), 46:2 (Summer 2002): 148-156.
〈全球化年代的後殖民研究〉,Journal of Social Theory (Hong Kong: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5 (Spring 2002): 153-175. 
〈誰的中國性:九十年代兩岸三地的後殖民研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第19期(2001年春/夏),頁135-158。 
"(In)Authentic Hong Kong: The '(G)Local' Cultural Identity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Cinema," Post Script (Jacksonville: Post Script, Inc.) 20 (June 2001): 148-160.
〈(不)真實香港:後殖民香港電影的全球/本土身分〉,《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外文系)第29卷第10期(2001年3月),頁6-18。
“Postcolonial Law in the Global Economy: The Case of Hong Kong,” (co-authored with Sin Wai Ma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w(London: Academic Press) 28 (Dec. 2000): 291-309.
〈香港流行歌詞中的「香港」本土意識〉,龔鵬程、黎活仁主編:《香港新詩的「大敘事」精神》(嘉義:佛光大學出版社,1999 ),頁275-304;濃縮版本載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頁268-275。
〈小城大說:後殖民敘事與香港城市〉,龔鵬程、黎活仁等主編:《方法論與中國小說研究》(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0),頁403-424。
〈全球化城市的本土神話:《玻璃之城》的香港圖像〉,《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外文系)第28卷11期(2000年4月),頁50-63。 
〈全球化年代的國族論述:從後國族意識到中國論述〉,《思與言》(台北:思與言雜誌社)第38卷第1期(2000年3月),頁185-218。
〈同途殊歸:八十年代香港的比較文學〉,劉漢初、黃耀堃、龔鵬程、黎活仁編:《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台北:學生書局,2000),頁273-300。 
〈全球化論述生產年代的中國圖像〉,《清華學報》(新竹:清華大學)新29卷第3期(1999年9月),頁233-260。
〈五四的反思:從現代到後現代〉,《中外文化與文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第六期(1999年8月),頁30-33。
“In the Name of Law: Legality and Morality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co-authored with Sin Wai Ma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w(London: Academic Press) 27 (June 1999): 185-205.
“Whose Rule of Law? Rethinking Postcolonial Hong Kong Legal Culture,” (co-authored with Sin Wai Man),Social and Legal Studies(London: Sage) 7 (June 1998): 147-169.
〈全球化年代的知識生產〉,《中外文化與文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第四期(1997年12月),頁66-81 。
〈在香港談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化與文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第二期(1996年10月),頁27-30。 
“The Other Territories: On the Meaning of the Other Discourse in the Cultural Periphery,”Sun Yat-sen Journal of Humanities(Kaohsiung: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4 (Jan. 1996): 127-148.
〈書評 - 原始情慾:視象性、性、人種志與當代中國電影〉,《人文中國學報》(香港:香港浸會大學)第三期(1996年12月),頁225-232。
“The Politics of Marginality: Rethinking the Territorialization of the Other Discourse,”Shue Yan Journal of English/Cultural Studies(Hong Kong: Shue Yan College) 1 (Fall 1995): 1-18.
“Between Legal and Cultural Colonialism: The Politics of Legitimation of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in Hong Kong” (co-authored with Sin Wai Man),Tamkang Review(Taipei: Tamkang University)(Spring and Summer 1995): 49-88.
〈書評 -《中國文學思想選讀》〉,《人文中國學報》(香港:香港浸會大學)第一期(1995年4月),頁313-324。 〈當代批評論述中的「空間化」迷思〉,《當代》(台北:合志文化事業)第103期(1995年1月),頁14-25。
〈含混.並置.後殖民:從《暗戀(·)桃花源》想起〉,《中外文學》(台北:台灣大學外文系)第21卷12期(1993年5月),頁93-103 。 
“Interpretation, Textuality, Paradox: From Reading Hermeneutics’ Reading towards a Chinese Hermeneutics,”Tamkang Review(Taipei: Tamkang University)Vol. XXII (Autumn 1991 - Summer 1992): 341-371.
〈詞來的春天:晚近香港流行歌詞探論〉,《中國藝術報》,2012年10月17日,頁6-7。
〈今夕是林夕〉,CASH Music Achievement Award 2012 Booklet (Nov 2012), Composers and Authors Society of Hong Kong.
〈輝耀香江半世紀〉,《明報月刊》46:7 (2011年7月),頁33-35。
〈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概說〉,馮應謙編《歌潮‧汐韻:香港粵語流行曲的發展》,(Hong Kong: Subculture, 2009), 87-153.
〈2005城市漫遊: 香港空間回憶與想像〉,《第七屆香港文學節研討會論稿彙編》,(Hong Kong :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 2008), 39-50.
〈早期香港新浪潮電影:「表現不能表現的」〉, 羅貴祥、文潔華編《雜嘜時代:文化身份、性別、日常生活實踐與香港電影1970s》,(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95-209. 
〈一位文化精英的自我反省:讀《我這一代香港人》〉,《明報月刊》(2005年8月),頁109-110。
〈誰的中國性:九十年代兩岸三地的後殖民研究〉, in Baik Youngseo ed., Rethinking East Asia from the Periphery (Seoul: University of Yonsei, 2004) , 86-115.
“Introduction: Between Home and World” (co-authored with Esther Cheung), in Between Home and World: A Reader in Hong Kong Cinema (co-edited with Esther Cheu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xii-xxxv.
“Introduction: Globalization and Hong Kong Film Industry,” in Between Home and World: A Reader in Hong Kong Cinema (co-edited with Esther Cheu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15.
“Who Am I?—Postcolonial Hong Kong Cinema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 in Between Home and World: A Reader in Hong Kong Cinema (co-edited with Esther Cheu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39-58.
“Introduction: The Politics of Home, Memory, and Diaspora,” in Between Home and World: A Reader in Hong Kong Cinema (co-edited with Esther Cheu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2-126.
〈香港各大學現當代文學研究單位簡介〉,《文訊》(台北:文訊雜誌社)第217期(2003年11月),頁49-51。
〈人地不宜:悼薩伊德〉,《E+E》(香港:牛棚書院)第8 期(2003 年秋),頁9-13。
〈後人類論述與世界公義〉,《當代》(台北:合志文化事業)第191 期(2003 年7 月),頁110-125。
〈香港粵語流行歌詞創作新與舊──從七十年代說起〉,《第四屆香港文學節論稿彙編》(香港:香港藝術發展局,2003),頁180-200。
〈香港流行歌詞的價值衝突與(不)調和〉,《思》(香港:香港基督徒學會)第83 期(2003 年1 月),頁9-14。
〈從披頭四到LMF〉,馬傑偉編《出賣LMF:粗口音樂檔案》(Hong Kong: Ming Cheung, 2001), 167-176.
〈流行曲與偶像文化〉,突破機構編:《傳媒及資訊意識教育》(香港:突破出版社,2001),頁168-169。
〈流行曲〉,突破機構編:《傳媒教育教材套(二)進階本》(香港:突破出版社,2000),頁9-13。
〈流行曲〉,突破機構編:《傳媒教育教材套(二)初階本》(香港:突破出版社,2000),頁9-13。 
〈以法之名:後殖民香港的法理、道德與公共論述〉,《當代》(台北:合志文化事業)第132期(1998年8月),頁118-125 ;第133期(1998年9月),頁124-131。
〈後殖民香港中文的省思〉,《1997與香港中國語文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國語文學會,1996),頁159-168。
〈當代批評論述中的「空間化」迷思〉,《當代》103期 (1995年1月):頁14-25。
〈操斧伐柯:試論《文賦》所帶出的詮釋矛盾〉,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論文集》(台北:文史哲,1994),頁495-504。
〈她者.中國.影象文化〉,《當代》(台北:合志文化事業)第98期(1994年6月),頁120-133。
〈從東方主義的脈絡看中國:論述中國批評家的中國觀〉,《當代》(台北:合志文化事業)第85期(1993年5月),頁48-61。
〈新詩取向再思〉,《新宇》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1993年4月)頁28-37。
“The Significance Beyond Languag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Critical Pursuit (Hong Kong: Critical Pursuit) 2 (1991): 53-75.
〈香港.文化.網〉(Ed.). Cyber Culture Express (Published by Hong Kong Culture and Society Programme, Centre of Asian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Vol. 1(Dec. 2000).

文編

香港中華書局"文化香港系列"。 
香港中華書局"香港詞人系列"。

其他

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的《正斗中文》節目擔任曲詞賞析顧問。
第26屆香港書展“詞情達意——香港粵語流行歌詞半世紀”展覽顧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