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維錚史學史論集》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朱維錚
基本介紹
- 作者:朱維錚
- 出版時間:2015年8月1日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頁數:273 頁
- ISBN:9787309115512
- 定價:35.00 元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
《朱維錚史學史論集》收入朱維錚先生有關中國史學史的論文共十一篇,作者生前在相關學術刊物上發表這些文章時,都曾引起同行的極大關注,因而有著重要的學術影響。現據其生前校訂文本,匯為一集,以方便學界和學者參考使用。《朱維錚史學史論集》包含了《歷史編纂學:過程與形態》《歷史觀念史:國病與身病——司馬遷與扁鵲傳奇》《班固與《漢書》——一則知人論世的考察》等內容。 朱維錚(1936.07.14~2012.03.10),祖籍江蘇無錫。1955年進入復旦大學歷史系就讀,1960年畢業於中國古代史專業,留校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1988年晉升為教授。曾任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學術顧問、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顧問,中國史學會理事、國際儒聯顧問、孔子基金會顧問、上海海峽兩岸文化促進會常務理事、徐光啟研究會會長、香港城市大學課座教授、安徽大學兼職教授、《九州學林》常務編輯、北美《亞洲評論》顧問等,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1987年以來,曾先後應邀至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海德堡大學、哥廷根大學、韓國高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大學等海外名校擔任課座教授,並曾任台北駐市學者。 朱先生治學嚴謹、功力深湛,是中國經學史、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學術史、中國史學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國近代史等多個領域的著名歷史學家...(展開全部) 朱維錚(1936.07.14~2012.03.10),祖籍江蘇無錫。1955年進入復旦大學歷史系就讀,1960年畢業於中國古代史專業,留校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1988年晉升為教授。曾任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學術顧問、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顧問,中國史學會理事、國際儒聯顧問、孔子基金會顧問、上海海峽兩岸文化促進會常務理事、徐光啟研究會會長、香港城市大學課座教授、安徽大學兼職教授、《九州學林》常務編輯、北美《亞洲評論》顧問等,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1987年以來,曾先後應邀至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海德堡大學、哥廷根大學、韓國高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大學等海外名校擔任課座教授,並曾任台北駐市學者。 朱先生治學嚴謹、功力深湛,是中國經學史、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學術史、中國史學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國近代史等多個領域的著名歷史學家,治學能力和成果在早年即為學界所矚目,是198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導者、開拓者和建設者,主持整理、編選和校注多種重要典籍,是促進國際文史學術交流合作的先行者。 在經學領域,朱維錚師承著名學者陳守實、周予同先生,承續錢玄同、周予同一脈,是中國經學史研究的重要傳承者。他整理編輯的《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是經學史領域的重要文獻。他先後受邀參與主編《傳世藏書》經學與經學史類文獻,擔任《儒藏》經學史類文獻整理的主編,所做工作為後來者指引門徑。他在《儒術獨尊的轉折過程》、《中國經學與中國文化》等文章和《中國經學史十講》一書中提出,經學史是中國中世紀的統治學說史,經學演變有明顯的“學隨術變”特徵,經學史與我國邊疆歷史有複雜而密切的聯繫。這些觀點繼承和發展了周予同的經學史研究思想,別有創見。 在中國史學史領域,朱維錚繼承了陳寅恪、陳守實一脈的學術思想和治學方法。他領銜承擔了課題“中國史學的歷史進程”,並先後撰寫了《史學史三題》、《班固與〈漢書〉:一則知人論世的考察》、《歷史觀念史:國病與身病——司馬遷與扁鵲傳奇》、《史官與官史:韓、柳的史官辯》、《歷史編纂學:過程與形態》、《班昭考》等論文,並為《中國十大史學家》一書撰寫了高質量的“司馬遷篇”,體現出在史學史方面的深厚造詣。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領域,朱維錚重視明末以來傳教士與西方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蛻變及其在傳統政治演變過程中的作用。他推動了上世紀80年代以後國內的中西交通史、基督教在華史、宗教史等領域的研究,也為晚明以來的政治史、思想文化史研究引入了新視角。1993年,他主持召開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國際研討會,會後編輯出版了《基督教與近代文化》一書。他還先後主持了《馬相伯集》(1996年)、《利瑪竇中文著譯集》(2001年)、《徐光啟全集》(2011年)等重要文獻的整理出版,為相關領域研究奠定了權威性的資料基礎。 晚清及近代學術史研究,是朱維錚畢生致力的領域之一。他對晚清經今文學旗手康有為、經古文學殿軍章太炎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貢獻,編校了《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康有為卷》(1996年),與人合作編選、注釋《章太炎選集》(1981年),為《章太炎全集》收集整理了第三卷《訄書》(1984年),對《訄書》三次結集諸問題的研究獲得突破性成果。他精校詳註的《梁啓超論清學史二種》(1985年)成為當代入門讀物。他與錢锺書先生合作,主編了《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一輯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