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於朱注四書集注中存在的若干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力圖辨明朱注與原典之間存在的分歧,避免給讀者帶來錯誤的印象,有助於讀者了解四書的本義所在。
基本介紹
- 書名:朱熹錯了:評朱注四書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069151
- 作者:傅佩榮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頁數:200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朱熹錯了:評朱注四書》由東方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1950年生,祖籍上海。畢業於台灣輔仁大學哲學系,先後獲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和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任台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荷蘭萊頓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現為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主要著作:《哲學與人生》《儒道天論發微》《儒家哲學新論》《易經與人生》《傅佩榮解讀論語》等
主要著作:《哲學與人生》《儒道天論發微》《儒家哲學新論》《易經與人生》《傅佩榮解讀論語》等
圖書目錄
第一輯《論語》部分
1.時機的重要
2.自我反省
3.好德與好色
4.交友之道
5.貧而樂道
6.情感真摯
7.立志學習
8.解除迷惑
9.“天命”是什麼?
10.順從天命
11.從心所欲
12.尊敬父母
13.臉色和悅
14.面對異端
15.三綱五常
16.禮的意義
17.祭祀鬼神
18.向天祈禱
19.一貫之道
20.天道之意
21.人與本心
22.無關天命
23.顏子之樂
24.應該真誠
25.關於鬼神
26.博施濟眾
27.何有於我
28.朝聞夕死
29.德必有鄰
30.孔子之憂
31.束修之禮
32.主持喪禮
33.重視齋戒
34.德的意義
35.面對鬼神
36.生死問題
37.善人的特色
38.曾點言志
39.克己復禮
40.管仲之仁
41.無為而治
42.先後問題
43.“性相近”的討論
44.三戒與三畏
45.益者三樂
46.三年之喪
47.父子相隱
48.不了解孔子
49.後人誤會孔子
50.聖人可學而至嗎?
51.朱注所肯定的孔門弟子
52.朱注所批評的孔門弟子
第二輯《孟子》部分
1.“為長者折枝”辨
2.“情”字的用法
3.“才”字的用法
4.“體”字的用法
5.“氣”字的用法
6.“身”字的用法
7.一般的“心”
8.“心”的正確作用
9.推究心的根源
10.“天”字的意義
11.“善”字的用法
12.“性善”的意思
13.心之四端
14.朱熹所理解的孟子人性論
15.惡的來源
16.何謂“盡心知性知天”?
17.“欲”的問題
第三輯《大學》部分
1.《大學》的體系
2.“明明德”的合理詮釋
3.“親民”的合理詮釋
4.“止於至善”的合理詮釋
5.“格物”是什麼?
6.再談“格物”
7.“致知”是什麼?
8.再談“致知”
9.“誠意”是怎么回事?
10.“正心”是怎么回事?
11.修身的要訣
12.齊家的構想
13.治國與平天下
第四輯《中庸》部分
1.《中庸》為什麼重要?
2.《中庸》的出發點
3.“天命”的內容
4.天命之普遍性與個別性
5.“率性”所蘊含的問題
6.由“道”說“性”
7.“中庸”的意思
8.“鬼神”的角色
9.“人之道”的展現
10.天與人之間
11.誠與明
12.聖人的偉大作為
1.時機的重要
2.自我反省
3.好德與好色
4.交友之道
5.貧而樂道
6.情感真摯
7.立志學習
8.解除迷惑
9.“天命”是什麼?
10.順從天命
11.從心所欲
12.尊敬父母
13.臉色和悅
14.面對異端
15.三綱五常
16.禮的意義
17.祭祀鬼神
18.向天祈禱
19.一貫之道
20.天道之意
21.人與本心
22.無關天命
23.顏子之樂
24.應該真誠
25.關於鬼神
26.博施濟眾
27.何有於我
28.朝聞夕死
29.德必有鄰
30.孔子之憂
31.束修之禮
32.主持喪禮
33.重視齋戒
34.德的意義
35.面對鬼神
36.生死問題
37.善人的特色
38.曾點言志
39.克己復禮
40.管仲之仁
41.無為而治
42.先後問題
43.“性相近”的討論
44.三戒與三畏
45.益者三樂
46.三年之喪
47.父子相隱
48.不了解孔子
49.後人誤會孔子
50.聖人可學而至嗎?
51.朱注所肯定的孔門弟子
52.朱注所批評的孔門弟子
第二輯《孟子》部分
1.“為長者折枝”辨
2.“情”字的用法
3.“才”字的用法
4.“體”字的用法
5.“氣”字的用法
6.“身”字的用法
7.一般的“心”
8.“心”的正確作用
9.推究心的根源
10.“天”字的意義
11.“善”字的用法
12.“性善”的意思
13.心之四端
14.朱熹所理解的孟子人性論
15.惡的來源
16.何謂“盡心知性知天”?
17.“欲”的問題
第三輯《大學》部分
1.《大學》的體系
2.“明明德”的合理詮釋
3.“親民”的合理詮釋
4.“止於至善”的合理詮釋
5.“格物”是什麼?
6.再談“格物”
7.“致知”是什麼?
8.再談“致知”
9.“誠意”是怎么回事?
10.“正心”是怎么回事?
11.修身的要訣
12.齊家的構想
13.治國與平天下
第四輯《中庸》部分
1.《中庸》為什麼重要?
2.《中庸》的出發點
3.“天命”的內容
4.天命之普遍性與個別性
5.“率性”所蘊含的問題
6.由“道”說“性”
7.“中庸”的意思
8.“鬼神”的角色
9.“人之道”的展現
10.天與人之間
11.誠與明
12.聖人的偉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