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朱小南,原名朱鶴鳴。江蘇南通人。中醫學家。自幼隨父朱南山習醫,20歲至滬應診。1936年助父創建新中國醫學院,任副院長、院長兼婦科教授,培養了大批醫學人才。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上海中醫學會婦科分組組長兼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分會委員等。精婦科,其論治注重調氣血,疏肝健脾補腎。臨證用藥慎重而辯證,對中藥配方有獨到的見解和心得。主要著作有《沖任探討》、《奇經八脈在婦科臨證間的具體套用》、《朱小南醫案醫話醫論》等。
朱氏論文
朱氏主要論文有“朱南山先生的醫學成就”;“
婦科臨證經驗介紹”;“帶脈探討”;“沖任探討”;“督脈在臨床治療中的關係”;“奇經八脈在婦科臨證間的具體套用”等10篇。其著作有“朱小南醫案、醫話、
醫論”等。
學術觀點
朱氏學術思想淵源於《內經》,《金匱要略》,博採《婦人良方》,《濟陰綱目》,《傅青主女科》等醫著,尤其是推崇宋代陳自明《婦人良方》和明代
武之望《濟陰綱目》中治療婦人病的處方用藥。朱氏治病主張務求其本,重視氣血,臟腑,經絡理論,尤其調肝和奇經學說的運用。認為婦人以血為主,而肝為藏血之髒,與沖任血海密切相關。奇經盤踞於小腹又為經,帶,胎,產之疾的病變所在,故婦人內傷雜病的治療非深究奇經難以獲效。審證注重證乳,以察
肝氣的條達或怫鬱;又注重按腹,以辨胎孕或癥結。朱氏常謂:“婦人病多隱微,必須詳問細查,方能確切證斷,則用藥無不中鵠。”臨床善治崩漏,痛經,不孕,子痛等證,對藥物的使用和配伍具有特殊的見解和心得。朱氏強調指出,治療婦人病應掌握服藥時間,才能提高療效。如他治療痛經一症,根據不同病因類型,其治療時間也有不同。痛經屬氣鬱型者,在經前感到乳脹脅滿時,就應服用疏肝理氣藥,使肝氣條達,氣血運行復常;屬血瘀型者,應在行經初期,給以活血調經藥,使“瘀滯”即時給以得散;屬虛性者,必須平時服藥,行經期不須服藥,同樣能治癒痛經。此外,朱氏治病既不拘一病一方,亦不局限內服湯藥,兼用內外合治,或單用簡便外治方法而獲奇效。如曾治一例鼻淵病家衄血不止,症勢猛急,急取附子研碎糊並貼於足心湧泉穴,再以冷濕毛巾外敷風池穴,衄血須臾即止。又如對患盆腔炎腹部觸及包塊者,除內服湯藥外,又用川椒,
大茴香,乳香,沒藥等共研細末,以麵粉,高粱酒少許調和敷於患處,再以熱水袋溫燙,腹部包塊每能消散。
論證經驗
肝鬱脾虛型痛經治療經驗
朱氏治療肝鬱脾虛型痛經的治則有: (1)對每月行經前常有胸悶脅脹,小腹墜痛,腰酸帶多等先兆症狀時,採用疏肝和胃法。處方:制香附9g鬱金6g當歸6g白芍6g
延胡索6g烏藥9g川楝子6g淨乳香6g淨沒藥6g蘇梗6g煨木香4.5g焦山楂9g水煎服。
(2)經期中採用健脾束帶法。處方:白朮6g陳皮6g茯苓9g
黃芪9g當歸6g米仁12g樗白皮9g海螵蛸9g仙鶴草9g黑地榆12g川柏6g。水煎服。朱氏指出,痛經一般本月服藥,隔月見效,若本月調治,下月經來時痛緩,已可謂有效,必須按月調治,甚至不服藥而在較長時間中不再發作,方屬痊癒。痛經愈後,應注意經期衛生,避免過勞,保持精神愉快,謹避風寒,勿食生冷及有刺激性的
食品,以防宿疾復發。
妊娠惡阻的內外合治經驗
朱氏指出,妊娠惡阻輕者不需服藥。如平時胃氣虛弱,情緒易於激動,常可劇烈嘔吐,甚至嘔血或昏厥,妨礙母胎健康,當宜醫治。朱氏治以健脾寬中,降逆清熱法。藥用焦白朮、
姜半夏、姜竹茹、橘皮、砂仁(後下)、淡黃芩、烏梅、左金丸組方。若胃寒,則去黃芩加生薑、伏龍肝;胃熱,酌加姜川連、活蘆根;兼有嘔血,加鮮生地、藕節炭。朱氏囑咐,服用上藥之前,可先飲生薑汁數滴,或先用生薑和薄粥湯煮滾飲用,再行服藥。胃有熱象者,可食少許冷飲,後與少量藥汁緩緩試服。若能下咽不吐,再將藥汁分次服下,遵此服藥方法,當能見效。對藥入即吐,甚至見藥聞味即吐的嚴重惡阻者,朱氏常採用其父
朱南山所傳一香芹蒸氣之外治法,即取鮮芫荽(俗名香菜)1把,加蘇葉3g藿香3g陳皮6g砂仁6g煮沸後傾入大壺內,對準孕婦鼻孔,令吸其氣。此本芳香之氣,吸入能寬胸定逆,悅脾醒胃,頓覺舒暢,其後即可試服少許食物,常能受納而不再嘔吐。
預防滑胎心得
滑胎一症,巢元方謂“血氣不足,故不能養胎,所以致胎數墮”。朱氏遵循前賢,認為本症以腎氣虛弱,沖任受損者居多。為防微杜漸,應在懷孕兼有腰酸之象時即行服藥安胎,以免一旦流血,旋即難免胎墜不及。治療本症,要掌握3個原則:一是補氣益血,凡有小腹重墜感覺,為中氣不足,帶脈失固,可用黃芪、太子參補氣。益血乃是養胎助育之需,習用熟地、阿膠。二是益腎固胎,
腎氣不足則元不固,胎動不安或胎漏下血,應補益腎氣以強沖任,使胞胎穩固,杜仲、續斷為其常用之品。三是健運脾胃,因脾胃為水谷之海,生化之源,消化吸收,輸布津液與母胎的營養和健康關係密切。朱氏安胎常用方藥為:太子參、土炒白朮、白芍、阿膠、杜仲、續斷、桑寄生、藕節、苧麻根。朱氏又強調指出:素有滑胎者,不宜生育過密,否則屢孕屢胎,以致氣血虛虧,沖任損傷,嗣後終難受孕。每逢滑胎者,叮囑小產後必須避孕半年,且服杜仲、續斷、菟絲子、覆盆子、紫河車、黃芪、生地等品調補奇經,使受損之胞宮得以充分復原後再行受孕,則胎元結實,不致輕易滑墜。朱氏認為,滑胎者見紅來診,胎元已損,難以挽回,腰酸一症可為小產預兆,此時即以安胎,常能使胞胎得固。
工作醫案
經行發熱
於××,21歲,未婚。 初診:1962年2月9日。患者平素嫻靜寡言,月經向來超早,拖延日期頗長,1961年8月開始,經水20天一轉,經行時兼發高熱,並有胸滿,脅脹,甚至嘔吐的症狀,經歷10日,經淨後發熱亦退,成為規律。發熱漸次加重,在安徽宿東某醫院診治時,曾測得體溫高至40℃,心煩頭眩,面紅目赤,甚則昏厥,隔時方醒。曾經醫治無效,
精神頗受威脅,1962年2月間返滬來治。
來診時已屆臨經前期,症見精神不舒,胸悶脅脹,口鼻乾燥,脈象弦數,根據證象,診斷為肝熱型的經行發熱。
推敲本症病機是:患者素來性格沉靜,有不如意事抑鬱於懷,肝鬱則氣滯。在經期中這種現象更為顯著,肝脈絡於膽,散布於脅間,所以常見脅脹,木郁則橫逆,逆則g土,因此兼見胸悶嘔吐,相火附於肝木,木郁日久易於化火,引起高燒;火性上炎,故頭目眩暈,甚則昏厥。治以疏肝清熱法,柴胡4.5g青皮、
陳皮(各)4.5g當歸身6g赤芍6g枳殼4.5g。制香附9g
炙甘草3g白朮6g川厚朴2.4g青蒿6g黃芩9g,服藥時月經來臨,服2帖後效不顯著,熱勢燔盛,
口鼻燥熱猶如噴火,頭目眩暈,又將出現熱厥現象。二診時研究其證象,因肝經直上巔頂,肝火上擾,又有動風之趨勢,再三考慮,乃於上方加鉤藤18g(後下)以平肝熄風,並增強清熱的功效。服2帖後據訴頭目清涼,隨訪,每月經來不再發熱,證明獲得了長期療效。
痛經
黃××,23歲。由於經行受寒引起每次經轉腹痛頗劇,引起經來腹痛,乃1962年1月間前來就診,共診療四次,痛勢見差,下面為四診醫案:初診:1月14日(第1個月)。經水慣後,每次臨經腹痛頗劇,腰酸,經來量少不暢,夾有紫紅血塊。經期將近(1月14日),已有預兆,脈象沉細而帶弦,
舌苔薄白。症系胞宮虛寒,沖任氣滯。治當溫經理氣。
陳艾葉6g制香附9g當歸6g續斷9g白芍6g熟地9g煨木香4.5g台烏藥6g川楝子9g黃芪9g肉桂2.4g
二診:2月24日(第2個月)。上月服藥後,經來腹痛已減,本月21日經近七日而來,血塊已少,經來亦爽,腹痛僅半日,痛勢亦緩,業已獲效。治宗前方意,養血溫中疏肝理氣。
制香附9g鬱金9g丹參9g陳艾葉9g烏藥6g
川楝子9g枳殼4.5g熟地9g陳皮6g
吳茱萸6g白芍6g
三診:3月22日(第3個月)。服二診方後,小腹頗感溫暖,本月21日經水屆期而臨,腹已不痛,胸悶腰酸等症亦減,病亦大好。治擬疏肝理氣,以鞏固療效。
制香附9g陳皮6g烏藥6g枳殼4.5g熟地9g
白朮6g煨木香4.5g川楝子9g
續斷9g狗脊9g陳艾4.5g
複診:4月21日(第四個月)。調理後經水已準,腹痛已減,此次經水又將應期而來,有小腹墜脹等預兆,精神疲倦,治擬調肝腎健脾胃。
當歸6g白朮6g白芍6g制香附9g續斷9g紫丹參9g
仙靈脾9g巴戟天9g制黃精9g新會皮6g
服後據患者自述:服藥調治過程中,第1個月痛勢雖差而痛期仍有2日,第2個月則痛緩而痛期僅半日,第3個月不僅痛經愈,而經期亦佳,第4個月服藥後經水即來,腹亦不痛,精神亦振。
經來兩手掌背起泡發癢
樊××,38歲,已婚。患者經來除腹部脹痛外,更有一特殊現象,即是兩手的掌背起泡發癢,經淨後即退,近10月來每月如此。
初診:1963年7月4日。察其體格頗為結實,精神不舒,據其自述,上次經水為上月八日來,現又將屆臨,已有預兆,感覺胸悶脅脹,納谷不香,腰酸神疲。按其腹則略有作脹,切脈為虛弦,舌苔薄黃,又述發作時搔癢難堪,夜寐不安。證屬肝木鬱結,濕熱內蘊,治用疏肝解郁健脾清熱法。
柴胡4.5g當歸9g
白芍6g白朮6g茯苓9g甘草2.4g桂枝4.5g
鉤藤12g(後下)制香附9g
鬱金6g蘇梗4.5g烏藥9g
服後胸脅較寬,腰酸腹痛已好,唯感食欲不振,小腹墜脹,仍用上方去甘草加雞內金,服後經水即來。此次腹痛緩和而掌背亦未起泡,為10個月來第1次出現的好現象,復用上方改為雞內金、合歡皮,再連服2劑,後經3個月的觀察。經來腹痛現象已好轉,而且掌背起泡等症狀未見發作。
朱氏驗方
加減固本湯
組成:潞黨參9g焦白朮9g茯苓9g牛角腮9g杜仲9g五味子4.5g淡遠志9g陳阿膠9g炒貫眾9g烏賊骨9g。水煎服。 功效:填補肝腎,塞流固本。臨床套用:主治肝虛腎虧的頑固性崩漏。本方系取傅青主固湯本去當歸、山萸肉、甘草3味、加入牛角腮、陳
阿膠、炒貫眾、烏賊骨等化裁而成。朱氏認為當歸性溫動血,故不用。方中遠志既可寧心安神,又止胞宮出血。由於頑固性崩漏流血無度,肝腎均虧,八脈空虛,故參入牛角腮、阿膠類血肉有情、原膠質之品,填補沖任之脈。貫眾能清熱解毒,與遠志同用,其止胞宮出血具有卓效。朱氏經驗,逢久崩久漏者,囑病家於隆冬封蟄之際,取阿膠、
龜板膠、牛角腮等原味膠質藥物,加用健脾和胃之品,熬煎成膏滋藥,每日進服,則崩漏未止者可截止,已止者可鞏固療效。
止崩湯
組成:潞黨參9g當歸身6g生地9g白芍9g山茱萸肉9g女貞子9g焦白朮6g青蒿6g鹽水炒黃柏9g蒲黃炭9g熟軍炭3g陳皮6g。水煎服。功效:補養陰血,清熱調經。
臨床套用:主治陰虛血虧,內有瘀熱的崩漏,伴有頭暈腰酸,顴紅口燥,午後潮熱,脈帶數,苔黃等症。朱氏認為崩漏一症的治療,雖以補充氣血,塞流止血為主,但若辨證為陰虛陽亢,內有瘀熱者,縱用補澀法,亦無濟於事,必須在補澀之中酌加清理瘀熱之品,方能中鵠。《濟陰綱目》眉批中謂:“愚謂止澀之中,須寓清涼,而清涼之中,又須破瘀解結。”故朱氏對這一類型的崩漏患者,常在養陰柔肝法中加入清熱涼血,祛瘀行滯之功的熟軍炭,蒲黃炭兩味。尤其是熟軍炭是必用之品,既能推陳出新,引血歸經,又腹痛便瀉之副作用。但兼有便秘一症,則熟軍炭用量加至4.5g。朱氏遇崩漏日久,尚有瘀熱未清,套用補澀藥無效者,也於補養藥中熟軍炭一味,每能應手而止。
加減艾附暖宮丸
組成:陳艾葉6g制香附9g當歸6g續斷9g白芍6g熟地9g煨木香4.5g台烏藥6g川楝子9g黃芪9g肉桂2.4g。水煎服。功效:養血溫經,理氣止痛。
臨床套用:治胞宮虛寒,沖任氣滯的痛經。本方是由《沈氏尊生書》中的艾附暖宮丸加減而成。方中用黃芪、熟地補氣血,當歸調經,續斷調肝腎,香附理氣行滯,肉桂、陳艾葉等溫宮暖胞。氣血因寒而滯,得溫暖而行,通則不痛。如經水夾有瘀塊,可加山楂、青皮、
紅花、枳殼等以使化瘀行滯而止痛。
研究成果
1980-1983在中山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大專班學習,1983-1997年在中山醫學院分子醫學中心工作,任主管技師,1997至今在中山醫學院藥理教研室工作任,副主任技師。 從事實驗室技術工作二十多年,熟練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練掌握分子生物學技術,免疫組化技術,細胞生物學技術,了解實驗室各種儀器的性能,協助課題組負責人完成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十多項科研項目,協助課題組負責人指導研究生實驗,並可獨立完成一些科研項目。曾獲得教育部,科技部科學進步三等獎二項。在教研室擔任多項工作,並能對實驗室進行科學,規範管理,營造良好科研環境。
勤奮一生
《勤奮的一生》(節選)
——憶先父朱小南先生
先父幼時家境清寒。先祖在鄉里雖小有醫名,但收入微薄,兄弟三人都要讀書,負擔很重。先父是長兄,曉事較早,深知就學不易,攻讀就更加勤奮,加以生性誠篤,天資過人,在鄉問讀書的10年中,年年名列第一。據先父自述,在鄉間學校10年的課程中有經書,也有新學,還有體育課,古文的根基是相當紮實的,先父一直非常喜愛唐詩,一本《千家詩》背得滾瓜爛熟。先父的書法從唐人碑帖著手,近似柳體,剛勁有力,他對於書畫的愛好,一直保持到暮年,與著名書法家馬公愚先生是莫逆之交。我現在還保存著一幀馬公愚先生、陸淵雷先生和先父的合影。淵雷先生的醫名雖然昭著,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書法造詣極深。這三位先人的友誼,正可以說是翰墨之緣。先父自幼體魄健壯,還是賽跑的能手。重病之前他的身體一直很好,步履之捷常使中青年感到不易並肩。先父對此常歸功於幼年時對於操拳的注重,我們都還記得先父在中年時晨問常常要擺幾下“八段錦”的架勢,這對於他的精力始終保持旺盛都是不無補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