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祠堂

朱家祠堂

朱家祠堂是中國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朱家祠堂,也叫朱德家世陳列室,位於朱德同志舊居(朱德故居)西側約8米處,是朱德先輩來馬鞍場落 戶的第一個住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朱家祠堂
  • 地理位置:朱德同志舊居(朱德故居)西側約8米處
  • 別稱:朱德家世陳列室
  • 屬性:三合院式建築
歷史,復原,看點,家世陳列,六位夫人,蘭園,

歷史

朱家祠堂原為三合院式建築,坐北朝南,由正房、東西廂房組成。正房為5間,東西廂房各為四間,建築均設有廓道,土築牆(牆厚330mm)為整個建築的承重牆和隔斷牆,建築屋面為懸式小青瓦。
朱家祠堂朱家祠堂
1996年,為修建朱德舊居管理用房,拆除了朱家祠堂東廂房和正房的東次間、東梢間。2004年,居住在朱家祠堂的朱家人後代朱香海遷移別處時,把自己居住在朱家祠堂的房屋進行了拆卸,於是只剩下正房的明間,兩次間和殘缺不全的西梢間,在西廂房的廢墟中尚留下了台階、牆基和柱礎。其整個建築(三合院)已面目全非。

復原

朱家祠堂復原保護工程,遵守“保存原有的建築形制,保存原來的建築結構,保存原來的建築材料,保存原來的工藝技術”的原則,投資100萬,於2005年6月23日啟動了朱家祠堂復原保護工程,整個復原維修工程占地6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80平方米,於2006年8月竣工。
正房用於展示,舉辦了朱德家世陳列室,東西廂房用於朱德舊居管理用房和接待用房及小賣部。

看點

家世陳列

入口為西次間,朱德家世陳列。從朱氏源流,客居他方,簡略記載朱德先祖朱聰一郎,於明化初年居汀州府上杭縣紫金山筍竹壩瓦子街,後生一子朱萬一郎,父子居住數十載,然後遷於廣東省紹州府乳源縣龍溪楓樹坪,後移梯下繁衍了8代人。朱德的近代祖先朱仕耀於清康熙甲午年(1714年),從乳源梯下入川,首遷地是四川順慶府廣安縣龍台寺,然後再遷儀隴馬鞍。
朱德半身仿銅塑像朱德半身仿銅塑像
堂屋陳列著朱德半身仿銅塑像。牆壁上有朱德祖父母朱邦俊夫婦,朱德生父母朱世林夫婦,養父母朱世連夫婦的生平簡介,玻璃展櫃裡存放著朱德親人捐獻出前輩曾用過的小木箱、馬燈、鰍魚骨煙桿、木瓢、藤籃、手工刺繡罩檐、玉簪等遺物。
東次間牆壁上陳列著朱德的大哥朱代歷和在戰爭年代中朱德的幾位夫人(劉從珍、肖菊芳、陳玉珍、賀稚華、伍若蘭)的簡介,以及朱德和康克清在中南海的合影像,朱德的後裔朱琦、朱敏的簡介。玻璃櫃中還存放朱德送給女婿劉錚的兩個馬褡,送給兒子朱琦的《毛澤東選集》,送給朱敏的皮箱,康克清穿過的衣服、襪子、布鞋以及“朱子家訓”長卷書法作品。
朱德和親人朱德和親人

六位夫人

朱德先後有6個夫人,第一任妻子是朱德大舅的女兒,叫劉從珍,也是朱德的表姐。這是一次沒有愛情的婚姻,是由家長包辦的婚姻。
第二任妻子,叫蕭菊芳,1912年秋天,朱德同昆明師範學院學生蕭菊芳結婚。1916年9月底,蕭菊芳生下一個男孩,取名保柱。不幸的是保柱出生後數月後,蕭菊芳患了類似赤痢的熱病,不幸去世。 第三任妻子叫陳玉珍,蕭菊芳病逝以後,許多人勸朱德再婚,不久他便和陳玉珍結了婚。1922年夏天,朱德決心赴上海尋找革命道路。離開了陳玉珍的家鄉南溪。誰知這一別離朱德再也沒有見到他們。下圖是朱德第一任妻子劉從珍。
朱德第一任妻子劉從珍朱德第一任妻子劉從珍
第四任妻子叫賀治華,很少為人所知。有資料顯示,賀治華是1920年在雲南的鹽津縣與朱德結婚的。但朱敏(朱德和賀治華之女)在《我是元帥爹爹的平民女兒》一文中說,朱德是在上海認識賀治華的。這時間,應是1922年六月以後至九月初的事。1922年九月初朱德和賀治華等友人同乘法國“阿爾及利亞”號輪船離開上海到法國。有資料顯未,他們是在德國和法國結婚。婚後不久,他們情感出現裂痕。朱敏在《我的父親朱德》一書中載:父母在德國共同學習,共同參加革命,但母親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她和爹爹雖然生活在一起,可心卻越離越遠,直到最後完全離開爹爹。賀治華後來成了黨的叛徒。
第五任妻子叫伍若蘭,1928年2月與朱德結婚,1929年1月在井岡山為掩護朱德突圍被捕,後被蔣介石親筆下令割頭示眾。
第六任妻子是我們知道的康克清。伍若蘭犧牲後,1929年底,朱德和康克清結婚了。他們是在井岡山鬥爭的艱苦歲月中相識的,這對紅軍戀人終於結成終身伴侶。
蘭花蘭花

蘭園

朱德家世陳列室向西,一條石徑通向琳琅山東側的大埡豁。沿著這條路,1909年,23歲的朱德走出大山,走向革命的起點。1960年,朱德回到闊別幾十年的家鄉,也是特意從大埡豁沿著石板路回到故居的。石板路兩邊種滿了君子蘭、玉蘭、白蘭,這些蘭花暗喻朱德的君子氣節,也說是因為朱德特別喜歡蘭花。據說在革命年代,每到一處,他都要找些蘭花種在房前屋後,每到轉移時,也要千方百計帶走。解放後,他專門在北京的住所前開闢出一片“蘭苑”。朱德這樣喜歡蘭花,據說也是懷念為他犧牲的伍若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