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朱家峪景區(朱家峪旅遊度假區)

濟南朱家峪景區

朱家峪旅遊度假區一般指本詞條

濟南朱家峪景區位於山東濟南,是中國北方地區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是山東省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朱家峪,是中國北方地區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是山東省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基本介紹

基本介紹,歷史淵源,九大景觀,聖水靈泉,立交古橋,危閣連雲,文峰獨秀,關帝小廟,朱氏家祠,女子學堂,東山長流泉,壇井七折,民俗博物館,中國科舉制度,石刻歷史文化,民間木雕,民間青花瓷,文革物品,影視片場,繪畫攝影,女子學堂,相關信息,電視劇,劇情介紹,闖關東歷史,闖關東文化,闖關東前傳,闖關東2,獲得獎項,景區晉升4A,

基本介紹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官莊街道朱家峪,位於南麻東南4.5公里處,太平頂之陰,馬連山西麓。234人,6個姓氏,朱姓為主。耕地244畝,山灘2000畝,屬山嶺地帶。經營農業林果。產花椒。據《朱氏家譜》載:“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先祖諱民坤,由沂州蘭山縣朱家屯遷至。”以姓氏地貌取名。
朱家峪,是中國北方地區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是山東省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這裡,祠廟、樓閣、古橋、古文化遺址等景點星羅棋布;四面青峰隱隱,溪中碧水悠悠;長白、胡山諸峰拱衛映帶如畫;悠久的歷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風景名勝資源吸引著大批中外遊客和學者。在他們眼裡朱家峪就是一本很厚的“書”,涉及政治、歷史、民族、宗教、文化、園林、建築、藝術、自然、地理等科學。
據專家考證出土陶器,夏商時期有廬於此,距今3800年以上。朱家峪自明代以來,雖經六百餘年滄桑,仍較完整地保存著原來的古橋、古道、古祠、古廟、古宅、古校、古泉、古哨等建築格局。朱家峪大小古建築近200處,大小石橋99座,井泉66處,自然景觀100餘處。
這裡,自然環境幽雅,文化底蘊豐厚。自古以來,由於重視文化教育,人才輩出。清末至民國年間,本村私塾,星羅棋布,達17餘處,先後有文峰國小、女子學校和山陰國小各一處。20世紀初,朱家峪開始有了新式教育。1932年,開明人士朱連拔、朱連弟創辦了朱家峪女子學校,這是中國農村地區較早的女子學堂,設一個班,學生廿餘人,孫吉祥(女)為先生。古老的朱家峪村,在章丘率先提倡女子教育,難能可貴,反響巨大。清末至今,全村教師120餘人,從建國至2003年,大專以上文化程度者達150餘人。
胡山道教歷史悠久,據考,道教歷史上山東除泰山、嶗山,胡山並列其後。自唐代時胡山頂峰上就有廟宇,遠近百姓都有前來上香祈願的。廟宇曾由僧侶和道士交替主持,自清康熙後,一直為全真教龍門宗主持,胡山是山東宗教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豐厚的民俗文化底蘊激起了人們對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回味、探索和深入研究的無盡興趣。遊客可入村“歸真、訪古、探幽”,一飽眼福,感悟人生。
電視劇《闖關東》中主人公朱開山就來自朱家峪(虛構)。

歷史淵源

朱家峪歷史悠久,古風神韻,人傑地靈,文化燦爛。據專家考證出土陶器,夏商時期有廬於此,距今3800年以上。該村自明代以來,雖經六百餘年滄桑,仍較完整的保存著古橋、古道、古祠、古廟、古宅、古校、古泉、古哨等建築,上下盤道,高低參差,錯落有致。
朱家峪朱家峪
朱家峪有大小古建築近二百處,各種石橋二十餘座,井泉二十餘處,廟宇十餘座,有被譽為“世界立交橋原型”的康熙雙橋、有“古代交通先驅”之稱的雙軌古道,還有文昌閣關帝廟、朱氏家祠、壇橋七折等,人文、自然景觀數不勝數,因此,被專家譽為“齊魯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
據傳,戰國時期便有廬於此,原名城角峪,朱氏於明洪武初年入村,因朱氏與皇帝朱元璋同宗,復更名朱家峪。自明初至今,雖歷經六百年滄桑巨變,仍完整的保存了原來的建築格局,古風古貌。古村為梯形居落,上下盤道,高底參差,錯落有致。三面環山,南接胡山,西連胡山森林公園,北臨齊魯世博精品園;域內面積七千畝,有祠廟、樓閣、石橋、故道、古泉等大小景點八十餘處,系休閒、旅遊、度假的一方寶地。
章丘自古多寶貝,人傑地靈。說遠的,距今四五千年,以黑陶文化為代表的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就在城西城子崖。說近的,中國近現代工商業發展史上蜚聲全國的“祥”字商號創始人孟洛川及其家族就在城北舊軍村。因而,朱家峪這座頗具明清古貌的山村便像大樹下的無名草一般,被罩了個嚴嚴實實,無人知無人曉。雖然村子緊靠309國道,西距山東省會濟南僅45公里,但多少來往的人卻總與其失之交臂。也正因如此,村子的古老風貌,也可以說是“原生態”才得以完整地“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而沒有像其他一些古村鎮一般變得面目全非。
據《章丘地名志》,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後改稱富山峪。明洪武初年,朱氏家族自河北棗強遷到該村。因“朱”為國姓,據考該村朱氏確與朱元璋同一脈系,便攀上高枝改村名為朱家峪,遂認朱良盛為本村朱氏一世開基祖。算起來,距今有600多年了。
朱家峪村被譽為“齊魯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至今仍完整的保存了原來的建築格局,古風古貌。古村為梯形居落,上下盤道,高底參差,錯落有致。古村域內面積七千畝,有祠廟、樓閣、石橋、故道、古泉等大小景點八十餘處。自然環境優美,文化底蘊豐厚,系休閒、旅遊、度假的一方寶地。
朱家峪東南西三面青山環抱,北面是廣袤的平原,村子像坐在一把巨大的太師椅上。村口在北,一進村便像打開了一部史書。村里人少,外來人更是稀罕,一派寂靜。陣陣蟬嗚外,偶爾傳來幾聲犬吠雞叫。很遠就可聽到收工下坡的人與老槐樹下納涼的老人打招呼的聲音。
穿過已是斷牆殘垣的圩門、哨門,在泛著幽光的山石古道、石橋的引導下,走過一座座房檐上長滿蓑草的石砌老屋,推開一扇扇斑駁的黑漆大門,都會找到些久遠的故事。房前屋後那沉睡已久的石碾、石磨、石臼、石缸、古井和鑲在牆上的拴馬石,也都會成為那首古老鄉謠的美麗音符
與江、浙、皖、贛那些富豪雲集、雕粱畫棟的古鎮迥然不同,朱家峪樸素而天成,絕無奢華與氣派,少了許多脂粉氣。由於是典型的北方山鄉,村民自古生活簡樸,男耕女織,民居、橋樑和古道也就地取材,靠山吃山,以石築造。即使一些家境富裕的名門望族、書香世家也不追求排場,院井根據地勢巧妙安排布局,在質樸中多了些書卷氣。可見村里人始終遵循《朱子治家格言》中“勿營華屋,勿謀良田”和“耕讀傳家”的古訓。那些祠堂、樓閣、圩門等也都體量不大,巧妙地躲藏在綠樹、山石中,給人一派與世無爭的逍遙景象。
與江北平原的村莊也有不同,朱家峪房舍布局不是傳統的正南正北,方方正正。街巷也不橫平豎直,排列有序,而是順山就勢,高低錯落,疏密有致。那一條條山徑古道,蜿蜒起伏,幽深靜謐,撲朔迷離,常常會令初來乍到者找不著北,使這座村子多了幾分神秘。
從進村的第一道門——禮門開始,便是保留至今的明代始建的古道。山石鋪就的古道中央,嵌有兩溜大塊青石,形似鐵路,村民們形象地稱其為“雙軌”古道。“雙軌”不為好看,而有其獨特的用途。早年村里就規定,走路必須靠右行,兩股道自然也分成了上下行,這與今天的交通規則不謀而合。古道的盡頭便是連線各家各戶的小徑,為了防滑,斜坡上的道心用的是沙石而不是青石。有趣的是,在村的中央,還有兩座清康熙年間修建的青石拱橋,上下皆可行人走車馬,大雨時,橋下亦可行洪。橋身青石壘砌,不用灰漿,雖有三百餘年的歷史,依然堅固如初。有專家說這是現代立交橋的雛形。看得出這小小的山村從始建之初就經過高人指點,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懷。
如果說山是骨架,那么眾多的泉水和古井便是這村子的血脈了。據襯裡人講,全村共有聖水靈泉、長流泉和半井龍泉等大小泉眼、古井20餘處,雨水豐沛時泉涌成溪、成河,順勢而下,向北穿過整個村子,也給這村子帶來了靈性。如今朱家峪雖已連續四年大旱,但村民飲水尚未出現危機。
有水便有橋。奇怪的是這小小山鄉還曾大興修橋之風,擁有大小橋樑30餘座。 除了那兩座古立交橋外,村里八大景之一“壇井七橋”便成為石橋最為集中的地方。在村東南山下有一口小肚子大的古井,故名壇井,井畔小河之上東南北三面建有七座小橋,而且拱橋、板橋形態各異。水盛時橋畔村婦洗衣、孩子嬉鬧,宛若江南。
為了保護好美麗的家園,1 9世紀中葉村民們在村西北雁落山和村東北的東山之間築起一道長一公里高約三至五米不等的石圩,中間築了東西兩個圩門,門樓上有瞭望台和箭垛口,下為拱形門洞可行人通車。石圩內還有第二道防線,設東、中、西三座哨門,可謂戒備森嚴。如今石圩已坍塌損毀,僅剩殘牆,但圩門(禮門)和東西兩哨門保留下來,成為獨特的景觀。
如今,在朱家峪還保留著一座完整的私塾,是一個緊湊的四合院,右邊是廚房,左邊是書房,正對著主人的居室的則是一座兩層的藏書樓,它的主人朱逢寅,因為教出了兩個有名的舉人,被皇帝賜予了明經進士的榮譽稱號。
村內有一座朱氏家祠,則體現了朱氏家族重視文化的傳統。“光緒年間,1893年,朱家朱鳳皋考取了五品舉人,因此立這個旗桿座,自古以來這個建築就叫旗桿座,這是做官的一種標誌。再看上面那個七星圖,這裡也有一個故事,就是宋代理學家、哲學家、東方文化的傑出代表朱熹,他也是儒家學派正宗繼承人,他下生的時候,臉上右臉部有七個黑點,像天上的那個北斗星,這是朱氏家族文運圖騰,以此激勵朱氏後人要刻苦讀書,以求成為國家棟樑之才。”

九大景觀

聖水靈泉

建於清康熙六十年(1721),歲次辛丑初秋。井口處,石砌拱形,內牆有碑誌,朱士豸撰寫。昔日,泉水涌流,草木蕃盛,百鳥爭鳴;山峰奇秀,雲霧飛渡,如置身於仙境。聖水靈泉,已列入濟南市郊風景區名泉。

立交古橋

立交橋位於古村老槐樹西下側,共分東西兩座,相距約十米。東橋建於康熙九年(1670年),西橋建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至今三百餘年。東西兩座立交古橋,相距約十餘米。上下行人,通車運輸,十分方便。橋身全用小型青石疊砌而成,歷盡風雨雪霜,未曾損壞,依然原貌。被專家譽為“現代立交橋的雛形”。

危閣連雲

原名文昌閣,考魁星樓碑誌,系山陰朱霞所設計、創建。文昌閣上建閣樓,下築閣洞,造型古雅、宏偉而壯觀。樓洞一體,全用大青方石築成,歷盡滄桑,堅不可摧。

文峰獨秀

文峰山,拔地而起,外形獨特,形如“金”字塔,遍山塔柏,數百年來,鬱鬱蔥蔥。山下,泉水涌流,水質特好,泉邊老人壽域九十,故取名“長壽泉”。山東電視台、濟南電視台多次報導,已聞名於外。可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關帝小廟

位於舊村雙井北,修築於一北牆中,考其牆碑,建於清嘉慶十三年,歲次戊辰(1808)。小廟三面盡用大青石扣砌而成,坐北面南。關帝日日夜夜面對路人,閱盡人間滄桑——真善美——假惡醜——歷歷在目。 帝在這裡是主風水的,因為山東時常旱澇,所以關帝在這裡是祈求風調雨順.至於閱盡人間滄桑,是杜撰之辭,子虛烏有也.

朱氏家祠

位於舊村北首東側,創建於清光緒八年(1882)。領袖朱士傑、朱秉忠和朱秉剛。牆碑載“歷時既近周甲祠屋剝蝕……”復修於民國廿六年(1937)荷月。
朱氏家祠共分里外兩院,堂前院中原有名木四株,現只存高大百年檜柏一棵,依然生機勃發。舊時,每年正月初一早晨,朱氏後人聚祠堂內祭祖,“入堂思敬,肅然致衰”,“非敢謂光前裕後,實不忘報本追遠”以此激勵後人,不斷進取,再創輝煌。 現已飼門緊鎖,裡面同步的一人.據村民介紹,現在他們也是無法進入的.

女子學堂

民國廿一年(1932)本村教育先師朱連拔(字麟書)積極操辦,大力支持開明人士朱連弟等人,創辦女子學堂(官屋為教室),設一個班,學生廿餘人,孫吉祥(女)為先生。 現在已成為小商店,為遊人服務.

東山長流泉

在官莊街道朱家峪村東、泉子嶺東坡崖壁上,南北並列兩個形態相同的石洞,洞壁兩側有龍頭伸出水自龍口瀉出,流入深1.5米的方池。平時細水長流,雨季時流勢甚旺。因四季水流不斷,故人稱“長流泉”。
此泉共分南北兩方水池,緊緊相依。南池建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仲春,北池建於民國十年(1921)三月。在南池南北兩面石牆上,各有一石雕龍頭,相對而視。每當開泉季節,清涼的泉水,從龍口噴涌而出,注入方池,清澈見底,甘甜爽口。

壇井七折

又名壇井七孔橋,位於舊村東南首,文峰山東北腳下。從無碑碣記載,無從考證其修建年月。壇井口小、肚大,狀若壇。井水系文峰山下潛流湧出,甘甜適口,從未乾涸。在壇井北東南三面,建有七座小橋,曲折相連,縱橫交織。在壇井北、東、南三面,建有七座小橋,縱橫交錯,曲折相連。壇井與七橋,相依為伴。昔日,綠柳下,石橋邊,洗衣村姑,四時不斷。

民俗博物館

朱家峪,是中國北方地區典型的山村型古村落,是山東省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在這不足五平方公里的岱北勝景里,祠廟、樓閣、古橋、古文化遺址等景點星羅棋布,四面青峰隱隱,溪中碧水悠悠,長白、胡山諸峰拱衛映帶如畫,悠久的歷史文化,多姿多彩的風景名勝資源每年吸引著大批中外遊客和學者,在他們眼裡朱家峪就是一本很厚的“書”,涉及政治、歷史、民族、宗教、文化、園林、建築、藝術、自然、地理等科學,豐厚的民俗文化底蘊激起了人們對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回味、探索和深入研究的無盡興趣。
朱家峪民俗博物館正是基於這樣一個特定的自然人文環境而誕生的,豐富的展品、獨特的歷史視角對於人們解讀中國、解讀歷史、解讀朱家峪歷史文化名村的內涵有很大的現實價值。

中國科舉制度

漫長的封建社會以科舉取士,朱家峪歷來科舉發達,名賢輩出,故以其遺存文物舉辦歷史文化博物館,使人深刻了解中國古代封建士子們從出生到老死的科舉文化人生旅程。

石刻歷史文化

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培養了朱家峪的石刻文化藝術,在長達兩千年的歷史裡,朱家峪人世世代代生衍不息,遺留下了豐富的石刻文化藝術品,包括石樑、石祠、石碑、石刻、石人、石獸、石雕、石具,基本上代表了中國北方傳統民間石刻工藝水平。齊魯石刻歷史文化藝術博物館將集中這些石刻的代表作品,給世人一個了解感受中國傳世石刻藝術的機會。

民間木雕

朱家峪人在幾千年的生活實踐中,不僅創造了輝煌的石刻藝術,還創造了輝煌的木雕藝術,這些木雕藝術作品涉及到建築、家具、工藝品等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朱家峪形成了獨特的傳世藝術風格。在此專題博物館裡,將集中展出古代木雕人物、几案、條山、鏡架、匣盒、根藝、家具等等,同時配套展出民間染織、瓷器、字畫等,使人能更深刻地了解朱家峪人的藝術創作水平和古代生活習俗。

民間青花瓷

中國青花瓷是炎黃子孫引以為驕傲的國粹,幾千年以來,中國人以制瓷工藝的精湛而名聞世界。朱家峪民間青花瓷博物館,將集中展示自唐朝以來的民間傳世瓷器用具,尤其是元、明、清以來的青花瓷,包括盤、碗、碟、罐、祭器、禮器、文玩、擺件等各種不同用途的青花瓷器,以展示中國北方古人的生活禮儀傳統用具,拉近人們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距離,使人們在欣賞古代青花瓷的同時,學到收藏、欣賞、鑑別真偽的知識,從而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文化生活質量。

文革物品

文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定的時代,朱家峪和其他地方一樣,也經歷了文革的影響和衝擊,當地留下了大量的文革文物,這個博物館正是匯集了這些文物,包括毛主席像、像章、文革圖書、字畫、掛件等,使人一入其中,便回到歷史的時空里,深刻地感受到中國文革那史無前例的狂躁時代。

影視片場

斯琴高娃主演的《紅嫂》,到近期拍攝完畢的電視劇《闖關東》、《靠山》、《永遠是春天》……。朱家峪影視基地已漸入佳境。

繪畫攝影

朱家峪是攝影、繪畫愛好者理想的創作之地,多個優秀獲獎創作作品就是出自朱家峪。而今,朱家峪也是婚紗攝影影樓理想的拍攝場地。
除了以上專題博物館以外,朱家峪民俗博物館還將開設與遊人互動的節目,如篆刻、根藝、織染等活動,使博物館活起來,從而與歷史文化名村的形象統一起來,使人寓樂於玩,達到身心俱能放鬆的境界。
朱家峪門票:15元/人

女子學堂

鴉片戰爭以後,盜賊蜂起,在朱家峪這個封閉的山溝里,村民們的安全和財富受到了威脅,於是他們在周邊的山上修建了一道防禦性的圍牆。成功地阻止了盜賊們的搶劫和掠奪,但堅固的山牆卻擋不住時代發展的腳步,在這個封閉的山村,也出現了遙遠的德國的染料桶。隨著中國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朱家峪也不能再繼續往日的舊夢。20世紀初,朱家峪開始有了新式教育。
1932年,開明人士朱連拔、朱連弟創辦了朱家峪女子學校,這是中國農村地區較早的女子學堂,在此基礎上,幾年後,朱家峪開辦了山蔭國小,校門是仿照當時培養革命軍官的黃埔軍校校門所建。
今天,從山腳下的新村穿過那古老的門洞,便會如時光倒流一般,將你帶回那舊日的年代,朱家峪的水井、房屋、道路和橋樑,是中國北方山區村落建築的典型,它濃縮了中國古代農民一段艱苦創業的歷史,凝聚了中國北方農村一縷濃郁的鄉情。

相關信息

電視劇《闖關東》開機就是在朱家峪舉行的。

電視劇

別名:ChuangGuanDong
出品: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大連電視台。
上映:2006年10月11.日
地區:中國大陸
語言:國語
時長:52集
類型:連續劇
主演:李幼斌——飾朱開山
牛 莉——飾那文
小宋佳——飾鮮兒
薩日娜——飾文他娘
齊 奎——飾朱傳傑
高 明——飾森田
劉 鑫——飾潘紹景
許陳俊嘉——飾生子
馬恩然——飾韓老海
靳東——飾一郎
王奎榮——飾潘五爺
任 帥——飾震三江
鮑國安——飾譚永慶

劇情介紹

《闖關東》講述的是從清末到九一八事變爆發前,一戶山東人家為生活所迫而離鄉背井“闖關東”的故事,以主人公朱開山的複雜、坎坷的一生為線索,其中穿插了朱開山的三個性格迥異、命運不同的兒子在關東路上遇到的種種磨難和考驗。在劇本策劃階段就將其創作定位為:小人物成為大英雄的故事。“闖關東”這種民族行為是中華民族特定歷史背景下被迫進行的民族大遷移,關東路上的闖蕩需要經歷一次次的波折磨難,包括土匪、官兵、土豪、鄉霸、流氓、流民、善人、妓女、癮君子、礦工等等各色人物將陸續登場,給山東大漢製造各種各樣的困難,在苦難之下,朱家父子、兄弟、夫妻之間所產生的悲歡離合的故事。
闖關東片頭曲歌曲:家園,《闖關東》主題曲
歌手:劉歡 宋祖英
劉歡-家園(闖關東片尾曲)
作詞:王敏張宏森作曲:劉歡
演唱:劉歡宋祖英
歌詞製作:炎意火風
冰雪早已覆蓋我的足跡,
遠方的炊煙搖曳溫暖的招喚,
風兒無法吹斷我回望的視線,家園好像永遠征途漫漫。
RAP(1)
一座座山,一道道嶺,一片片川
我的故土這么難捨難離
一步步付出,一陣陣雪野
一次次別離會很希望我們永不放棄
不是這裡,我會走向哪裡
只憑著無邊的希望和一片丹心豪情
旅途仿佛是越來越清晰
我的心常常在夢裡來來去去
每個懷抱溫暖我凍裂的期盼
期盼在天邊那裡命運會改變,
千山萬水走過只為這一天,
自由的天地,自由的家園。
漂泊者的家到底在哪一邊,
回首故鄉遙遠抬頭前路依舊茫然,
縱然只有倒下才是終點,
我只有未來沒有從前。
RAP(2):
一座座山,一道道嶺,一片片川,
我的故土這么難捨難離,
一步步付出,一陣陣雪野,
一次次別離會很希望我們永不放棄,
不是這裡,我會走向哪裡,
只憑著無邊的希望和一片丹心豪情
旅途仿佛是越來越清晰,
我的心常在夢裡來來去去,
你的懷抱溫暖我凍裂的期盼,
期盼在天邊那裡命運會改變,
千山萬水走過只為這一天,
自由的天地,自由的家園。

闖關東歷史

闖關東,作為一種社會習俗而被廣泛接受。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中原大地,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背井離鄉的山東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清朝政府卻依舊禁關。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冒著被懲罰危險,“闖”入東北,此為“闖關東”來歷。至1840年東北人口突破300萬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國人口達四億多。清末,沙俄侵略東北。清於1860年在東北局部馳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1910年東北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民國年間(1912年——1949年),“闖關東”洪流澎湃,新中國前夕近4000萬人(數據來自《中國人口地理》,張善余)。民國38年間,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留住的山東人達到792萬之多,“可以算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舉”。因此,現在東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屬於山東等省份——黃河下游地區的。
闖關東,清入關實行民族等級與隔離制度,嚴禁漢人進入滿洲“龍興之地”墾殖——頒布禁關令。順治曾告誡滿洲貴族末路退往關東,雍正說“朕夷狄之君”“非中國人”。滿人傾族入關,東北人口劇減,藉口“祖宗肇跡興王之所”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順治開始,滿境分段修千餘公里“柳條邊”籬笆牆——滿洲長城(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康熙中期竣工。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鳳城南的柳條邊曰“老邊”;自開原東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邊”(《辭海》)。故,在民間有“邊里人”、“邊外人”的說法。
闖關東-山東人-清代分三個時期:(1)1644至1667年,《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23年間“魯民移民東北者甚多”,許多地區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戶益繁息”。(2)1668至1860年,為維護滿洲固有風俗和保護八旗生計,康熙七年(1688年)清廷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對東北實行禁封政策。(3)1861至1911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邊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斷侵蝕黑龍江邊境,清政府採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於鹹豐十年(1860年)正式開禁放墾。
闖關東,從“流人”到“流民”,到東北“移民社會”。清初民族矛盾尖銳,清朝統治者採取了極其殘酷的鎮壓手段。將“造反”者遣送邊陲“煙瘴”之地,山東觸犯刑律者多發配“極邊寒苦”的東北,這種遣犯史稱“流人”。山東人是“安土重遷”的典型。人口壓力、天災人禍、滿清政府的政策導向等構成了山東人闖關東的外因。以修築當時的中東鐵路為例,《東北開發史》引日本人稻葉君山的話說:“中國苦力,如蟻之集,而勞力之供給地之山東,更乘機輸送無數勞工出關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餘里之中東路乃山東苦力所完成,亦非過言也。”闖關東,東北是外敵侵擾之地,山東人卓絕的鬥爭。吉林省渾江市《灣溝公社志》記載:“1921年間有一名叫王振邦的農民,原籍山東,因逃荒攜妻及長女一家流落於西川一帶。1931年日軍侵占東北,王振邦與山東老鄉聚義百餘人抗日,1934年末,他們與日軍大小戰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戰績最佳,日軍死傷慘重,義軍為日軍所膽寒。”
闖關東,由於東北為流放地,禁墾,邊牆西為蒙古貴族駐牧地。但覆滅的滿清殖民政府無力阻擋歷史潮流,滿清二百多年殖民統治,倒促進了滿蒙漢等族的大融合,即使“滿蒙獨立”運動、“偽滿洲國”等歷史滄桑,都沒能改變滿洲人成為中國的滿族人。山東聖人之鄉心態鄉土意識淡化,冒險精神增強最,促使流民春往冬歸轉變為在東北紮根。辛亥革命東北幾千萬關內漢人回到中國懷抱,“以至於人文地理學地圖表明該地區完全是中國人的”(《草原帝國》,法國,勒內·格魯塞)。
闖關東,是悲壯的歷史,是一次移民壯舉。存在特定的“闖關東”路線、存在“闖關東”的特定背景。因此,闖關東是一種社會歷史移民現象,有自發的客觀因素,有內在的政治影響深度。“山東人闖關東實質上是貧苦農民在死亡線上自發的不可遏止的悲壯的謀求生存的運動。”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滿洲旅行記》中記載了當年真實的歷史畫面:“由奉天入興京,道上見夫擁獨輪車者,婦女坐其上,有小兒哭者眠者,夫從後推,弟自前挽,老媼拄杖,少女相依,踉蹌道上,丈夫罵其少婦,老母喚其子女。隊隊總進通化、懷仁、海龍城、朝陽鎮,前後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寢者皆山東移民……”。作為世界第一的大民族——漢族,幾百年來人囗壓力就使漢人不斷向周邊擴散:走西囗、下南洋,內蒙古和新疆也成為漢人移民地。那么,闖關東便成了人口與經濟的平衡學。

闖關東文化

十九世紀中葉,虛掩的山海關大門敞開,流民潮湧,洶湧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載體,人的流動實際上就是文化的流動。“闖關東”浪潮疊起,意味著中原文化關東地區大規模挺進,文化交流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如果說“閉關”時代的文化交流表現為中原文化對滿洲固有文化的“侵蝕”,受到“封禁”的人為干擾,那么,在開放的歷史條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關東地區擴散,“喧賓奪主”了。
“對絕大多數的山東移民來說,東三省無非是山東省的擴大”。
山東村河北村等在關東的“複製”,實際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數占絕對優勢,他們有充分理由保持齊魯文化或燕趙文化,所謂“聚族而居,其語言風俗一如舊貫”即是。他們可以不必改變自己,削足適履,去適應當地的社會風俗、宗教信仰,使用當地的語言文字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同樣是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趙中孚在論及“闖關東”的意義時說過這樣一段話:“社會意義上,東三省基本上是華北農業社會的擴大,二者之間容有地理距離,但卻沒有明顯的文化差別。華北與東三省之間,無論在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家族制度、倫理觀念、經濟行為各方面,都大同小異。最主要的是東三省移墾社會成員,沒有自別於文化母體的意念。”
面對齊魯文化、燕趙文化的撲面而來,關東文化不可能沒有絲毫戒心,也不可能沒有“土客”矛盾產生,如《黑龍江述略》載:“而雇值開墾,則直隸、山東兩省為多。每值冰合之後,奉吉兩省,通衢行人如織,土著頗深惡之,隨事輒相欺凌。”遼寧安廣縣(今吉林大安市新平安鎮)也是一個例子,《安廣縣鄉土志》記載:“縣屬未經設治以前,蒙古未諳耕種。徒資牧養,一片荒蕪。嗣經漢民來境墾種,公旗得獲租利。然因族類各異,言語不通,情意未能浹洽,蒙古多欺凌之,……迨光緒三十年(1904年),奏準委員勘荒,招戶領地。客民聞風而至,……蒙古亦漸事稼穡。”

闖關東前傳

標籤:電視劇
年份2008
類型歷史地區中國內地片長45分鐘
集數30集
末民初,百業凋敝、民不聊生,大批中原饑民為謀生計,背井離鄉遷徙到清政府無力管轄、日本與俄羅斯爭奪下的東北三省,史稱“闖關東”。
本劇以清末到“九一八”事變的80年時間跨度為宏大的歷史背景,以“韓邊外”家族四代人複雜、坎坷的淘金、經商、保國經歷為線索,真實還原了那段悲愴、蒼涼、恢弘、悲壯的民族血淚史,以當代視角重新關注那段歷史中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商戰風雲……
土匪、官兵、日寇、俄軍、土豪、鄉霸、流氓、善人、妓女、癮君子、礦工等等各色人物陸續登場,給韓邊外一家製造各種各樣的困難。在苦難之下,韓家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含辛茹苦、演繹出一場場悲歡離合……
韓家四代,從礦工打拚成金礦把頭,繼而成為名震關東的“金王”,自募軍隊抗擊倭寇俄軍。他的處事、為人、經商之道傳承四代,威震關東。不僅閃耀出濃烈的愛國熱情,更飽含充滿智慧與哲理的經商、治商之道。
一百年滄桑歷史,一世梟雄關東金王;四代人叱詫風雲,經商治國威震關東。

闖關東2

《闖關東2》依舊由著名編劇高滿堂執筆創作,不過導演卻換成了鏡頭感大氣的電影導演侯詠,不過和《闖關東》男人視角不同的是,電視劇《闖關東2》講述的是女人闖關東故事,宋氏三姐妹將成為全劇的中心人物。二姐由苗圃扮演,最漂亮的妹妹由董璇扮演,男主演方面則是濮存昕劉佩琦
濮存昕飾演一名地下黨,一半時間將以偽裝的形象出現,比如磨剪刀的手藝人、鞋鋪的鞋匠等。“濮存昕和李幼斌是兩個不同的角色,李幼斌演的是大老粗,濮存昕則演知識分子,完全是兩種感覺。他也不像李幼斌那樣會功夫,不過他打槍很拿手。”
劉佩琦在片中擔任男二號,飾演一個用自己的方式抗日的老百姓,結局同樣很慘烈。苗圃和濮存昕飾演一對戀人,有大量的對手戲,兩人歷經艱辛,最終卻未能走到一起。”
《闖關東2》8月28日正式在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恩格爾草原開機。日前,劇組正在恩格爾草原等各景地進行緊張的拍攝製作,拍攝時間25天。

獲得獎項

第七屆金鷹節暨第二十四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長篇電視劇最佳作品獎”

景區晉升4A

濟南市章丘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達到3家
擁有“齊魯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美譽的朱家峪景區,於2014年12月被山東省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成為濟南市植物園、百脈泉公園後濟南市章丘區第三家獲此殊榮的旅遊景區。
自2011年以來,濟南市章丘區在朱家峪古村保護的基礎上,開始了景區提檔升級之路,累計投入過億元。高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實施入口廣場提升、景區道路拓寬、旅遊道路綠化、景區景點修建等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闖關東文化主題展館、闖關東文化互動體驗館、知青之家、水體景觀等特色旅遊項目。景區受到越來越多的遊客青睞,市場影響力不斷增強。2014年的“五一”盛裝開園,在“五一”、國慶兩個重要節日遊客爆滿,門票收入達到往年的5倍以上。景區知名度也進一步提高,2013年被列為首批代表山東地域特色的鄉村旅遊產品,2014年又榮升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更加成為濟南旅遊市場的“明星”景區。
闖關東、憶知青、品古村,改造提升以來朱家峪景區將闖關東文化、知青文化、古村文化融匯於此,讓遊客在休閒體驗中感悟歷史、品味文化,讓這座600餘年的古村落煥發出勃勃生機。古村朱家峪是山東省首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因拍攝《闖關東》蜚聲海內外。景區自然環境優美,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古橋、古道、古祠、古廟、古宅、古校等建築物,被專家譽為“齊魯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標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