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全名:朱安㶇
- 諡號:周榮悼世子→周悼王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日期:1469年
- 逝世日期:1499年
人物生平,親屬成員,周悼王陵,
人物生平
周悼王朱安㶇,明朝諸侯國周國第六代周王——周惠王朱同鑣之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封周世子。在父親去世第二年即弘治十二年(1499年)薨逝,未來得及襲封,謚榮悼世子。長子周恭王朱睦㰂嗣位周王后,追封朱安㶇為周悼王。
周悼王為人貪婪暴戾,不知厭足,弘治十年初,其父周惠王上書奏其“專權嗜利,知有己而不知有父”、“擅改莊田”、“占用校尉、軍匠、庖丁、諸役凡各府及郡主、縣君祿米契券悉減價買之,迫命布政使司多給價”、“儀賓楊汴等少有爭辯,輒被笞楚”、“械繫其弟安定,聊城二王”、“欺凌故弟之妻,致生母高氏忿怒成疾”,“又不肯與湯藥,以致於死”,及“稅錢造酒、分給民家,重取其息”,“奪人第宅,以張酒肆,奪人塋地,以種禾黍,富民妓女,索取財物”甚至“遣人於河,攔截百貨而稅之”,“地方官員一旦過問,即“歸過於其父”等諸多不法事,乞孝宗“赦其罪”,明孝宗雖未對此事深究,但仍下命切責,命其速改過自新,然而未及數月,他就因“風疾”薨逝了。
周悼王共十三子,七女。其子成者九人,長子朱睦橎在他身後三年即位,即為周恭王,其餘八子皆封郡王,第九子朱睦煐封南陵王,邑鄭縣(今鄭州管城區),在位四十四年,薨後葬於鄭縣西五里處(今鄭州市沙口路王府墳村鄭州油脂化工廠)。
親屬成員
兒子
一、周恭王 朱睦柛
二、朱睦梠
三、朱睦梀
四、應城恭穆王 朱睦桎
五、益陽康定王 朱睦楮
六、奉新榮憲王 朱睦椔
七、朱睦槏
八、名字不詳
九、南陵莊裕王 朱睦楧
周悼王陵
周悼王陵是明代駐藩開封的第五代周王(周惠王)世子朱安㶇的陵墓,位於鄭州市二七區馬寨鎮墳上村,是鄭州地區僅次於宋代皇陵、後周皇陵的第三大帝王陵墓群明代周藩陵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二七區目前所知年代最早、規格最高的古代文化遺蹟,具有重要的歷史考古價值。
周悼王陵原陵制及保存現狀
周悼王薨逝時並未即位,因此朝議贈謚僅為“周榮悼王子”,按明制,王子薨逝自有葬儀,不與親王同。但第二年其父周惠王薨逝,其子周恭王即位,此時按制度周悼王亦援例追贈為親王,其墓葬營建規格即按親王制度實行,其陵園神道、華表、石像生、玉河橋、墓城、棱思殿、明棧,內外三重牌枋、寶頂和地宮組成。但明代藩陵王墓均在該王即位後擇地興建,周悼王未即位而薨逝,自然沒有預先建好的陵園,故而直到了嘉靖初年陵園建好後才由“浮厝 ”地遷來下葬,前後用工近二十年,比起其他陵園的修建還是顯的倉促了些,因此,陵園的整體規模較小,而基本建築格局與建築的精工華麗與其它王陵相比卻並無二致。
明代滅亡之後,王陵失去政治憑靠和保護,絕大部分受到嚴重破壞以致蕩然無存,周悼王陵亦不例外。時至今日,墓前建築早已損毀無存,僅餘部分神道殘跡,寶頂(墓冢)亦於數年前被拆毀削平,現高僅有不足半米,周長100餘米,上面種有莊稼,南部原有盜洞一個,直徑半米,深約3米,尚未到達地宮,現被當地村民用土封填。墳周石像生現遺有明代石馬一對,石翁仲三件,村委會院後遺 有石羊一隻,石獅一隻,陵西北工地上又出土石虎、石羊各一隻,均為明代中期遺物,現將其情況簡介如下:
石馬一對,高1.5米,身長約2米有餘,垂頭恭立,嘴張露齒,雙目圓睜,兩耳直豎,籠頭,鞍轡,帶飾等一應俱全,胸前掛飾有纓無鈴;鞍墊紋飾繁縟,以桃葉圖案為主,桃葉與桃葉間以各自正中主筋連成方塊圖案,每個方塊內又以梅花裝點,馬鞍上部精雕花卉圖案,下部為園形雲龍圖案,刻工逼真細膩,具有典型的明代中期藝術風格,二馬其一失頭,另一保存完好,現均倒伏於王陵寶頂南側溝中。
石翁仲三件,均失頭,依服飾可辯為文官二人、武官一人。殘高2米,文官腰系鑲玉腰帶,博頻寬袍,衣紋簡潔,手持笏板,恭然肅立,其自腰部以下又縱裂為2 截,武將著鎖子鎧甲,甲扣刻寫一絲不苟,肩部存護肩虎吞,刻畫精細逼真,兩手握劍。直立,劍刃寬大,直抵於地,形容極為威武,現三翁仲亦倒伏於王陵寶頂南側荒草之中。
石羊一隻,為典型明代臥羊雕法,身高1.2米,長1.6米,昂首平視,兩隻羊角至耳下,體態勻稱,神情溫順,頭部損毀嚴重,現倒伏於王陵南原村委會院內。
石獅一隻,高近1.8米,鬃髮捲曲,張口呲牙,形態極為威猛,該獅原保存完好,不久前在清理垃圾中被攔腰截斷,今兩截分別倒伏於王陵南村委會院內石羊之側。該石獅形制為鎮門獅,與石像生形制不合,故應為王陵棱思殿或牌坊前遺物。
陵北新近掘出石羊一隻,形制與上述石羊相同,但保存完好,未有損傷。陵北新掘出石虎一隻,身高1.5米,長1.46米,口微張,露齒暴目,大眼球,大鼻唇,兩耳直豎,目中凶光四射,前腿肥壯有力,保存大致完好,唯背部在出土之時被鏟車掘去一塊,稍有損傷。
另據村委會書記言,有石象、石虎、石猴(明代石像生未有猴,未知確指何物)及石人頭部埋於王陵側小溝中,未知確否。
明代皇陵石像生定製為獸六對(獅、麟、象、駝、獬、馬)、翁仲四對,控馬官一對,華表一對,王陵較皇陵有所減損,主要表現在翁仲僅有一對,瑞獸仍為六對。但據保存較好的兩處王陵——新鄉潞簡王陵和桂林靖江王陵來看,這個規定執行的並不嚴格,潞簡王陵前有瑞獸及翁仲、華表總計十七對卅四件,比明孝陵和十三陵還多的多,如果說潞簡王本人為明穆宗愛子、神宗寵弟而逾制不足為奇的話,那么做為皇室遠親的九代靖江王陵前亦均有石像生八對,除石翁仲數少於明皇陵外,石獸數量仍大為逾制,以此推論,周悼王陵前石像生應在發現的虎、羊、馬、翁仲四種以上,至少也應達到《明會典》規定的八對十六件,遠遠超出所發現的八件以上。
除石像生外,王陵保存較為重要的文物還有墓誌一方,該墓誌0.87米見方,厚0.17米,本志內容不詳,墓誌蓋上書篆休“大明敕封周榮悼王子壙志銘”十二字,現存於村民臧馬中家中,保存情況不佳。
王陵四周現有石碑37通,大多殘斷,其中於石獅之側一通上明確鐫有“悼王墳”字樣,亟待收集保存,另明代王陵前均立有皇帝、太子及中央、本地方各大員的祭祀碑,為王陵重要文物,其體制龐大,不易損毀,其餘王陵大多建築蕩然而碑刻屹立如故,周悼王墓前石碑至少應有弘治帝、太子(即正德帝)、周恭王、內閣、禮部、河南巡按,分巡河北道及衛輝府官員造祭碑八通以上,下落何處,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臧氏家廟與家廟碑
墳上村主街南與周悼王陵正對處有臧氏家廟一間,硬山式灰瓦建築,系清代中期所建,殘破不堪,項瓦失落近半。內有清康熙、道光、光緒重修家廟碑三通。查村中居民現有臧、王、李三姓,三氏均祖籍南京,明代嘉靖年間奉聖旨為周悼王守陵遷來此處,遂繁衍至今。該家廟及家廟碑對於了解和研究周悼王陵情況、明代藩王陵墓制度以及墳上村早期形成狀況都尚存有一定的價值,應引起相應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