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守彪

朱守彪,男,中國地震局研究員,理學博士。主要從事地球動力學及地震預測研究,目前在研項目主要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及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1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及973項目各1項。現指導研究生3名。2008年獲中國地震局優秀科技成果獎(二等,排名第一);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其中SCI(EI)收錄20餘篇。最近主要是利用數值方法模擬地震孕育、發生的動力學過程,探索地震發生的物理本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守彪
  • 外文名:zhu shou biao
  • 國籍:中國
  • 職業:中國地震局研究員
  • 信仰:中國共產黨
人物身份,主要成就,主要論文,

人物身份

朱守彪是中國地震局研究員,男,1964年2月生,研究員,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學學院固體地球物理專業, 獲理學博士學位。1993年10月至2003年10月在防災技術高等專科學校任教(先後兼任地球物理系、防災技術系副主任, 圖書館館長;副教授,教授);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在 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現在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期間曾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計算中心作訪問研究。近三年內以第一作者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9篇,其中SCI(及EI)收錄論文7篇。

主要成就

在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地應力場、特別是斷層摩擦接觸方面做了深入的工作,通過將商用軟體與Fortran 語言相結合,開發了新的有限元程式。新的有限元方法計算非線性問題穩定、收斂、精度高, 計算過程能夠在靜態與動態之間自動轉換,計算時間步長可以根據需要自動控制,既能計算長期緩慢的地震孕育過程(百年尺度或更長),又能對地震發生的同震過程(即瞬時的破裂過程,計算時間步長可短至0.001s或更小)進行模擬。
在對汶川地震的發生過程的模擬中發現,龍門山斷裂帶儘管地表變形小,但計算的震間彈性應變能積累速度在龍門山斷裂帶及附近地區最快,這就初步解釋了汶川地震為什麼發生在地表變形小的龍門山斷裂帶上的物理原因;模擬的龍門山斷裂帶上地震發生的平均復發間隔為3300年,這與古地震研究的結果及其他方法給出的數據非常吻合; 模擬的同震位錯場分布與GPS觀測及震後地表破裂以及其他觀測結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此外,在對龍門山斷裂帶上地震序列過程的模擬中發現,在大地震之間,龍門山斷裂帶上緩傾角斷層上的小地震事件的發生服從滑移可預測模型(slip-predictable),而緩傾角斷層上的較大地震服從時間可預測模型(time-predictable),但是陡傾角上發生的強地震事件很複雜,不服從任何預測模型。
另外,在利用GPS資料研究變形場、應力場,定量分析強震後地表變形的動力學機制等方面也做了深入的研究。在數值地震預報的研究方面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
近年發表SCI(EI)收錄論文20餘篇,2008年獲中國地震局優秀科技成果獎1項。

主要論文

[1]袁傑,朱守彪.(2014). 斷層自發破裂動力過程的有限單元法模擬研究.地球物理學報, 2014, 57(1):138-156.
[2] Zhu, S., Zhang, P. FEM simulation of interseismic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Tectonophysics, 2013,doi:10.1016/j.tecto.2012.06.024.
[3] Zhu, S.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ynamic mechanisms of the 2008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implications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Natural Hazards, 2013 69(2):1261-1279.
[4] 朱守彪,石耀霖,陸鳴,謝富仁.地震滑坡的動力學機制研究. 中國科學(D輯), 2013, 43(7): 1096-1105.
[5] 繆淼,朱守彪. 俯衝帶上特大地震靜態庫侖應力變化對後續餘震觸發效果的研究. 地球物理學報, 2012, 55(9): 2982-2993.
[6] Zhu, S., Shi, Y. Estimation of GPS strain rate and its error analysis in the Chinese continent.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1, 40(1): 351-362.
[7] Zhu, S., Zhang, P. Numeric modeling of the strain accumulation and release of the 2008 Wenchuan, Sichuan,Chinaearthquake. Bull. Seismol. Soc. Am., 2010, 100(5B), 825–2839.
[8] Zhu Shoubiao. Dynamic mechanisms of the 2008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China: New insights from numerical simulation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s. Rock Stress and Earthquake-Xie (ed.),Netherlands: CRC Press/Balkema,2010,527-533.
[9] 朱守彪, 張培震, 石耀霖. 華北盆地強震孕育的動力學機制研究. 地球物理學報, 2010, 53(6):1409-1417.
[10] 朱守彪,蔡永恩. 強震後地表變形的動力學機制研究. 中國科學(D輯), 2009, 39(9): 1169-1312.
[11] 朱守彪, 張培震. 2008年汶川Ms8.0地震發生過程的動力學機制研究. 地球物理學報, 2009, 52(2):418-427.
[12] 朱守彪,邢會林,謝富仁,石耀霖. 地震發生過程的有限單元法模擬——以蘇門答臘俯衝帶上的大地震為例. 地球物理學報, 2008, 51(2):460-468.
[13] 朱守彪, 石耀霖. 基於Monte Carlo方法的由GPS觀測計算地應變率的誤差分析. 地球物理學報, 2007,50(3):806 -811.
[14] 朱守彪, 石耀霖. 中國大陸及鄰區構造應力場成因的研究. 中國科學(D輯), 2006, 36(12): 1077-1083.
[15] Zhu,S., Cai Y., Shi, Y. The contemporary tectonic strain rate field of continentalChinapredicted from GPS measurements and its geodynamics implications.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2006, 163: 1477-1493.
[16] 朱守彪,蔡永恩. 利用GPS觀測的時間序列反演地殼、地幔黏度. 地球物理學報, 2006,49(3):771-777.
[17] 朱守彪,蔡永恩,劉傑,石耀霖. 利用三維細胞自動機模型模擬地震活動性.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2(2):206-211.
[18] 朱守彪,石耀霖. 青藏高原地形擴展力及下地殼對上地殼拖曳力的遺傳有限單元法反演.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41(2): 225-234.
[19] 朱守彪, 蔡永恩,石耀霖.青藏高原現今構造應變率場的計算及其結果的地球動力學意義. 地球物理學報, 2005, 22(3): 292 - 302.
[20] 朱守彪, 石耀霖. 用遺傳有限單元法反演川滇下地殼流動對上地殼的拖曳作用,地球物理學報, 2004, 47(2):232-239.
[21] 石耀霖,朱守彪. 中國震源機制深度變化反映的地殼-地幔流變特徵. 地球物理學報, 2003, 46(3):359~36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