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村位於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王家莊鎮鎮境內景黃路東側,距安丘市區20公里。該村面積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0公頃,人口3146人,是安丘市著名的歷史文化名村。
朱子村史稱安丘明珠村。初時立村於法林寺以西,明朝移到該寺以東。1950年代峽山水庫建成後,又挪到原村西。漢代,村人毋丘長以孝著稱,故村名為孝行鄉。宋慶元三年(1197年),名儒朱熹為避冤獄,隱蔽於此,後又改名朱藏莊。清代,為紀念朱熹,在此建朱子祠,遂改村名為朱子。秦漢時村民以毋姓為主,西晉時明氏徙此,宋元時期高、劉氏居多。明代鐘氏與岳飛後裔王氏相繼遷來,之後張、韓等氏來此定居。
朱子村文人名士遺蹟眾多。相傳戰國時軍事家黃石公,傳兵書於張良後,漫遊至此,隱居在村後山中,死後葬於此山,故山名“黃公山”(又名黃公埠)。舊時冢前建有黃公祠。漢膠西國蓋公,為齊相國曹參之師,晚年隱居朱子村前山中,謝世後葬於該山巔之上,鄉人立祠祀之,改山名為“蓋公山”。蘇軾知密州時,尋訪蓋公遺蹟至此,見祠已毀,出資新建並親書“蓋公堂”。出身於朱子村的歷代名人學者有北宋大理寺丞明元吉、參政知事明鎬,明代監察御史王琳等。朱子村後,有明鎬冢。該冢與黃公冢、蓋公冢,方位成品字形,史稱“三冢鼎立”。
北宋慶元三年(1197年),名儒、理學家朱熹為避冤獄而藏身該村,曾在村內法林寺宣講理學,常拜祭黃、蓋、鄭(玄)、明等名士祠堂,並為蓋公堂題寫楹聯。後人為紀念朱熹,先後改村名為“朱藏”、“朱子”,並在法林寺內,建朱子祠祀之。1950年代後,朱子祠和旁邊的古槐依然存在。古槐胸徑難以抱量,下部環樹有3個枯洞,可容人,上部繞樹有大小9洞,人稱3門9窗。樹上枝葉茂密,樹下綠蔭宜人,與朱子祠渾為一體,珠聯璧合,吸引眾多遊人。
朱子村古代為塔寺並存的佛教聖地。三寶塔何時所建無考。但從重修三寶塔記事碑得知,該塔在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周武帝宇文邕滅佛運動中曾被毀,隋朝開皇八年(588年)重修。法林寺何時所建說法不一。明萬曆《安丘縣誌》載為金崇慶元年(1212年)建。清末《安丘鄉土志》載為明正德二年(1507年)建。在法林寺前石龜長2.8米,闊1.44米,高0.94米。為全國廟宇石龜之冠。因年久風化,其體多處裂璺,為搶救這一歷史文物,2003年6月29日,將其北移至高處,並建亭保護,現為一處著名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