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壽友

朱壽友

朱壽友,書法家,字老谷,號臨江逸者。1945年9月出生於江蘇淮安。1982年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曾任中國書協二屆和三屆理事、遼寧印社社長、江蘇省甲骨文學會副會長。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培訓中心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西泠印社社員、南京印社副社長、世僑書畫院顧問、北京中韓書畫家聯誼會顧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壽友
  • 別名:字老谷,號臨江逸者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淮安
  • 出生日期:1945年9月
  • 職業:書法家,篆刻家
  • 主要成就:應邀入編《東方之子》、《世界名人錄》等數十種大型典籍
藝術成就,出版作品,評朱壽友,作品賞析,

藝術成就

朱壽友,字老谷,號臨江逸者。1945年9月出生於江蘇淮安。1982年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曾任中國書協二屆和三屆理事、遼寧印社社長、江蘇省甲骨文學會副會長。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培訓中心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西泠印社社員、南京印社副社長、世僑書畫院顧問、北京中韓書畫家聯誼會顧問。曾獲第二屆全國中青年書法展一等獎、全國書法藝術榮譽獎。先後在中國美術館和江蘇省美術館分別舉辦個人書畫篆刻展,有多幅書法作品分別被兩館收藏。曾赴美國、新加坡以及香港、澳門等地進行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藝術辭條應邀入編《東方之子》、《世界名人錄》等數十種大型典籍。幾十年來,各種國際國內重大書法展均有作品參展,大量作品入編各種書法集。

出版作品

出版有《中國書法大典·朱壽友卷》、《壽友印痕》、《藝術界·朱壽友專刊》、《當代書法領軍人物·朱壽友》、《收藏報·朱壽友專刊》、《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作品集·朱壽友卷》、《風華再現·朱壽友書法世界》、《人民日報書法專刊·朱壽友》、《中國近現代名家選萃·朱壽友》、《21世紀中國書法名家·朱壽友》、《文匯報(香港)文匯藝苑·朱壽友專刊》,應邀入編《中國書壇名家典範》、《當代書壇五大家》、《21世紀·中國書壇十二大精英作品集》、《巨匠之門》、《德藝雙馨》、《中國書法三人行》、《當代書法研藏》、《大家風範》、《中國藝術檔案·朱壽友書陶淵明詩》、《中國近現代書法名家·朱壽友》、《中國書法百家爭鳴·朱壽友作品專集》、《中國書法大典·朱壽友作品集》、《朱壽友書毛澤東詩詞六十一首》、《朱壽友草書唐宋詞八十八首》、《朱壽友書元曲百首》、《朱壽友書元明清詞百首》、《朱壽友書近代詩百首》、《朱壽友書唐詩百首》、《朱壽友書宋詩百首》、《朱壽友書宋詞百首》、《朱壽友書廬山古今詩詞百首》、《榮寶齋畫譜》、《中國好書法·朱壽友作品選》、《朱壽友書老子道德經》等二百餘種專集、合集和專刊。

評朱壽友

由《壽友印痕》想起
近日獲贈一冊裝幀精美的《壽友印痕》,它勾起了我的一些回憶。朱壽友先生在我的印象中,始終是一位書家。
1986年,他的書法作品在全國第二屆中青年書展中,與孫曉雲、華人德、吳振立等人同獲一等獎,從此一舉成名。依我的觀察,壽友先生應當成為一印壇大家。理由有兩點:一、出道早。壽友先生的篆刻作品早在1973年“江蘇省國畫書法印章展覽”上即已亮相。那次展覽是文革中江蘇省所舉辦的唯一一次大型書展。參展篆刻作者計86人,其中既有蔡易庵、孫龍父、桑愉、吳覺遲、張寒月、黃稚松、談月色、陳大羽、丁吉甫、秦士蔚等一大批老一輩名家,也有蔣永義、王冰石、馬士達、黃惇、劉雲鶴等印壇新秀。壽友(此時在徐州某部隊服役)與王冰石是代表徐州地區而參展的。1980年,壽友先生的篆刻作品又入選了全國一屆書法篆刻展覽(此時壽友已隨軍定居瀋陽)。壽友的印作參加1973年的江蘇省展和1980年全國展,年齡也只有30歲左右,其開局是同輩中較為少見的。與韓天衡、石開、馬士達、黃惇、劉一聞、趙熊、童衍方、熊伯齊等當今名家幾乎同時步入印壇。二、平台好。壽友先生1985年即擔任北方重要印學團體——遼寧印社社長,這也是一般印人所無法企及的。此外,壽友身在軍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1985年和1991年曾兩度當選為中國書協理事。壽友先生有如此的資歷和發展平台,倘若他執意要在篆刻道路上走下去,可以想見,成為一名印壇的領軍人物應當不會有什麼問題。然而陰差陽錯,壽友在書家和印家這兩種角色的選擇上,他選擇了前者。事實證明,他的這種選擇是十分正確的。
值得欣慰的是,壽友在進行書法創作的同時,並沒有完全捨棄篆刻,而是見縫插針,兼而習之,時常參加南京印社或全國舉辦的篆刻創作活動。據悉,他在書、印之外,還能吟詩作畫,這就更加令我欽佩不已。
壽友先生的印,一如其人,樸實、大氣。翻閱《壽友印痕》中的百餘印作,給我的印象是,漢鑄印斑爛、醇古的氣息異常濃烈。一些在章法上難於處理的白文多字印,壽友均能一一安排妥貼,渾然悅目。如37頁的“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47頁的“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85頁的“平沙四顧自迷惑,遠近悠悠隨雁行”145頁的“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煙茅屋起平沙”等印,無論是三行排列還是四行排列,皆能達到自然合理,非老手莫能為。
壽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間參與創建江蘇省甲骨文學會,先任藝術委員會主任,繼任副會長,因而有機會經常研習甲骨文書法,其作品屢見報端。《壽友印痕》中也收錄了幾方甲骨文印。如57頁的“六朝古都”、89頁的“一分為二”、165頁的“為學在敏求”等印刀筆兼融,筆畫雖粗獷蒼莽,但仍不失甲骨契刻之意。
壽友先生已年過花甲之年,書藝漸入佳境,又成為西泠印社的一員。衷心希望壽友先生他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印章作品,為當今印壇增添異彩。
蘇金海--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西泠印社社員、南京印社副社長、江蘇省甲骨文學會副會長、南京市書法家協會顧問。
《壽友印痕》序 業衍璋
壽友先生篆刻集刊行賀之以詩並序。
昔者,余讀實齋先生書,最有味其博約之論,以為深得學者治藝之窾要。其言曰:“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於專精,類必要於擴充,道必抵於全量,性情喻於憂喜憤樂,理勢達於窮變通久。博而不雜,約而不漏。庶幾學術醇固,而於守先待後之道,如或見之矣”。今觀吾友朱壽友先生之所為,益信之矣,先生吾楚有名士,盛業聞于海內外久矣。接其人,英風颯爽,倜儻豪邁,而謙抑溫厚,略無矜尚。語其能,則多才博藝,迥非凡響,詩書畫印,莫不雋美,且浩然之氣,蓬勃紙上,汪洋恣肆,不可端睨。英概之致,畢現於其筆劃經營之間,其於治印,尤為出色當行。蓋其取法,導源於漢官,故光明俊偉,端嚴莊重,望之如見端冕垂裳大夫,肅然可敬。繼又觀摩明清諸賢之作尤伙,沉吟於文三橋鄧完白之製作,皆能得其精神氣韻,會之於心。故其所篆刻者,無慮數千萬顆,皆元氣浩瀚,真如渾金璞玉,皆非深體天地高厚之理,心追雲水蒼茫之致者不可。實齋先生所推許得之於心,專之至精者,先生有之矣,絕非世間依傍一二名宿以邀名譽輩所能望其項背也,先生未冠即參軍,在軍中逾三十年,多事文化宣傳工作,遂亦得日夕專精共術藝,日就月將,閱時既久,愈益高妙,而為全軍知名,聲氣所及,頗多影響,方在瀋陽時,遂偕同好多人創遼寧印社研習推闡其藝不倦。其時國中印社,唯西泠,有重名,然只在湖山間,繼起者甚尠,才七八家,至此,先生所創之遼寧印社亦遙在東北起與商榷焉,自茲以後,全國各地,印社先後創立者漸多,如雨後筍,今則何啻百數矣,是則先生之推動倡導,與有力焉,而先生不自限,愈益刻苦砥礪,術藝之精,海內外共傳其姓字,由是觀之,實齋先生所謂“類必要於擴充,道必抵於全量”。先生亦有之矣。然觀先生製作,似若信手拈來,孰知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莫非其精神氣血之所凝聚,於以知其憂喜憤樂之所寄託,達於窮變通久可必矣。今先生擇其積年所作百分之一二,輯為印譜,將刊以問世,吾知此譜一出,不惟將掀動今日印壇諸俊彥,亦將沾濡來日之後生多矣,為之色然喜,謂曰:是也,夫子猶雲待沽,先生何為閟其術藝之久也,今即公於世,何只廣來學之路亦見盛德之無暨,先生今雖亦六十餘,猶盛壯,來日方長,不可限量,孰能測其涯涘,余則老矣。衰疲不能盡序先生之道業以語世人,為深憾。無已,輒口占一詩為賀。詩曰:古印由來溯漢官,淋漓元氣浩無央,而今青眼得老谷(注),霪雨何殊見顥陽。謹乞哂納。同學弟業衍璋序於金陵盧龍山下時則已醜端陽後十日,年逾九十。
(注)老谷,壽友先生表字,先生嘗自號臨江逸者
自序
朱壽友
記得童年,父親自舊貨攤購得龍門硯給我習字用,然而不長時間,硯之四側及底部均被我刻滿了字,當然免不了挨了頓罵。後來常常在田野路邊尋些磚塊瓦片磨平奏刀,以為一大樂趣。
文革初期,時居古彭,一日於街旁偶得印石一方,即刊六面,此作後來入選江蘇省書法篆刻展覽,產生動力,一發不可收也。
七十年代,篆刻作品每於入選展覽或見諸報刊,心潮逐浪,喜不自勝。山陰道上,曲徑通幽,一往無前。
八十年代以後,社會進步,文藝復興。書法篆刻界豪傑四起。喧囂聲中,徹悟古賢之境界,離經叛道者自生自滅;深得今朝之露滋,尊師善友而無怨無悔。
余治印無數,稱意者不多,雖早有成冊之意,終因眼高手低,未敢奉面。而今年逾六旬,靜靜回首,略有心動,遂從近作叢中選出近百,集成此冊,面世問益,同道好友不吝賜教。不勝感謝。
是為自序。老谷於金陵臨江逸居。
瑰意琦行超然獨處
——朱壽友書法集序業衍璋
昔者,東坡論吳道子畫,以為其“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故臻極詣。世之大匠,其造藝未有盡脫略規矩而妄為措置者,大抵目遇則神會,心畫而手隨,彷佛若不經意而為之者,及其成也,炳耀堂皇,悚人心目,欲求其規矩繩墨之跡,了不可見,何哉?庖丁解牛,目未嘗見全牛,動刀甚微,而砉然響然,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固何嘗不批大卻,導大窾,然其用刀十九年,刃猶若新發於硎,何哉?余讀興化劉熙載先生書,見其言,深會其旨,始得其要妙,
先生論書有云:“書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條理於字中,大者,旁薄於字外。”
余以為其言誠足以釋東坡之論吳畫,亦可以明庖丁解牛,蓋心思微則未嘗稍游離於規矩,而魄力大必不致拘泥於形跡,此誠造藝者所宜知,不可不精研而力行也,明乎此,謹循其道,其成藝庶幾可以超凡境而躋聖域矣,余今獲觀朱壽友先生所作各體書法多幀,心目不覺豁然,塵襟頓掃,何則,蓋先生所作,誠能以此道一以貫之於其中,妙手獨運,渾然天成,彷佛曾無困學勉行者,不大可異乎,如壽友先生者,信可以傳世而媲美前修矣。
先生與余共事於江蘇省文史研究館者,迄今垂二十年。方其始來館,即聞其以擅書鳴於遼瀋幽燕者已久,並嘗及舒同、林散之、蕭嫻、沈延毅、啟功、沈鵬諸前輩之門而向藝者焉。蓋其少時,即好摹寫篆刻,樂之而不疲,徒以居鄉陬,不克廣其學而競其業,未冠即參軍,以其能為拔萃,軍中命以膺文教宣傳工作,適符所好,遂得肆志研習,自篆隸而漢魏晉唐法帖,廣搜博覽,臨習揣摩,妙得其旨趣,洎而部隊移防關東,往來戍守於白山黑水之間,山水之雄渾,原隰之壯闊,冰天雪地之浩茫,林莽叢薄之厚重,觸目經眼,無不開其心胸,壯其情志,先生得此陶鑄,冥會於心,於是其所作,骨氣遂益厚實,筆力亦益豪縱,世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者,此於先生,則造化實蘊蓄其心源,真所謂得天獨厚,是以其高韻深情,堅質浩氣,天然而自足,蓋其胸中既具磅礴之氣,腕間自贍真實之力,殊不待旁求假借而做作之也。
試觀先生之作,其見於石鼓者,雖於其朴茂圓融間,亦可見其豪邁,其見於甲骨者,雖於其劃刻精勁處亦可顯示飄逸,至於草書,此更先生所出色當行者,蓋其玩習晉唐法帖最久,深得二王張素之神髓,默會其旨趣,故其所作,筆力雖遒勁豪縱而結構則嚴正整飭,真所謂破而愈完,紛而愈治,點劃之間,真如墜石漏痕,而離合之際,一若爭衡拱立,飄逸精健,不可方物,與世俗之作草者但知連綿拖曳者迥異,蓋其發蹤於章草,而循軌於晉唐,源遠流長者深且厚矣。
先生前此,已裒其印蛻版行於世,掀動藝林,今又最其諸體書法成集以饗國人,吾知其必將為吾國書法開新其面亦潤澤來者,其可喜可賀之大快事也,余老矣,陪奉之無從,特私心忭慰耳,記先生印譜版行時,余曾賀以詩,今其書集成能不賡賀之乎,輒成一律謹奉,詩曰:霜鋒須奉將家郎,倩女何辭白玉璫。擊楫人驚藝舟遠,臨流共羨海天寬。佳人雅韻碧桃樹,墨客清暉明月光。豈是阿私逞好句,只緣老眼已多看。
業衍璋謹奉並序,時年九十有一,於金陵盧龍山下。
業衍璋(1920--2011)著名文學家、詩人、江蘇省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
垂露在手清風入懷
朱壽友,這個名字幾乎與文革後的書法熱潮同步見於文化社會。他今天的果實來之不易。幾十年來,他在追尋藝術真諦的道路上以堅毅的步履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他的實踐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珍貴的借鑑。
虛心仿竹品逸效蘭
壽友先生1945年生於江蘇淮安農村,童年家境貧寒,其母早逝,一家生活重擔全靠父親維繫。所以他從小受父親影響,至今還保持著節儉勤奮、謙和誠樸之作風,百折不饒、堅韌不拔之毅力。1963年,18歲的他投筆從戎,軍旅生涯三十年,輾轉三大軍區,地跨半箇中國,歷盡人生五味,逐漸練就一身鋼筋鐵骨,百毒不侵。
壽友胸懷坦蕩,關心後學,八十年代,壽友時居東北,求學者甚廣,尤其是部隊青年居多,不論情況如何,他總是以端正人品為首要,然後才談及書藝要法。他強烈反對學生模仿老師筆跡一步一趨,竭力提倡學生應從傳統入手,臨摹古人得高趣,別出新意成一家。每每對學生的細微進步,總能給予熱情鼓勵,他當年的學生中有很多在書壇已成佼佼者。中國書協1993年成立書法培訓中心,他是首聘教授之一,每次為學生批點作業,總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根據學生之情況,指出方向,明確方法,從不就字論字,收到很好效果。八十年代後期,書界不團結現象嚴重,一向倡導團結,提倡書法學習應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壽友先生奮筆寫詩“眾口蜩螗翰苑稠,訌爭排毀幾時休,書風再振碩人手,一掃群囂返主流”在書法報上發表。壽友為人寬厚、爽直、大度。即使在某些方面遭人誤解,甚至中傷,他一笑了之,“止謗莫如自修”之古訓常在他心中迴蕩。季羨林先生有一首打油詩道:“人生在世一百年,天天有些小麻煩,最好辦法是不理,只等秋風過耳邊”。壽友的心境與季老如此暗合,欽佩也。
壽友先生熱心社會公益,早在1989年,他當時兼任遼寧省文化藝術經濟促進會秘書長,在他倡導和積極參與下,於瀋陽成功地舉行了向第十一屆亞運會捐款的書畫義賣活動,效果很好,影響很大。另外個人還直接向亞運會組委會捐贈作品百件。國家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他都能在第一時間捐款、捐字,為國分憂。
壽友先生1982年成為中國書協首批會員。1985年和1991年兩次當選為中國書協理事,因此在中國書協成立二十周年慶典上榮獲中國書法藝術榮譽獎。1988年在中國美術館成功舉辦個人書法展創造兩個第一,即軍人在此殿堂辦個人書法展第一人,中國美術館打破從不收藏書法之慣例第一個收藏壽友書法作品。同時中央電視台在當晚新聞聯播中予以報導,影響很大。一時間,在部隊書法隊伍中所謂軍內“三巨頭”、“軍旅四傑”的說法時現於耳。應該說1990年前壽友書法發展的形勢前景廣闊。然而一場“引進人才”的討價還價在兩大軍區中進行了半年之久,最終引進方以付出兩名導演和誘人的許諾而達成契合。於是壽友滿懷喜悅來到了六朝古都。天有不測風雲,因為引進方的食言,導致他的美好憧憬化為泡影。屋漏偏逢連陰雨,後院又起火,這時的壽友內外交困,焦頭爛額。此刻壽友先生是多么希望得到一絲理解和安慰,但現實總是無情,無端的誹謗、中傷、背叛、誤解一時間向根根毒針向他襲來,他很憤怒,也很無奈。1993年秋,他毅然結束了三十年的軍旅生涯。這次的遭遇,對於朱先生的人生髮展無疑是致命的,常人是難以承受的,然而,正因為他有著通過書法形成的博大胸懷和凌駕各種複雜現象的超凡境界,坦然面對現實,從容詮釋自己,昂首挺胸向前走。
1995年江蘇省甲骨文學會成立,他是理事。1999年參與籌備組織了紀念甲骨文出土100周年書法展和學術等系列活動後,成為學會副會長。十幾年來,先後參與籌辦了中日甲骨文書法展和海峽兩岸甲骨文書法交流展以及國際甲骨文書法展多次。2001年,組織作品並參團應邀赴新加坡參加“國際甲骨文書法交流活動”;2009年,組織作品並參團赴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辦“聯合國中國甲骨文書法展”取得圓滿成功。為中國文化進一步融入世界,加強國際文化交流做貢獻。2004年,以江蘇省海外聯誼會理事身份參團赴香港進行“蘇港雅集”活動,為蘇港兩地文化交流盡力。
想起壽友剛到地方時,由於人地兩生,很不適應,冷板凳加小人使壽友對“虎落平陽”有切身感悟。然而他仍以寬容心態以德報怨,面對現實遊刃有餘,站在歷史的高度,兢兢業業,扎紮實實地工作和學習。天道酬勤,2004年被省政府聘為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2007年又成為中央文史館書畫研究院研究員,2009年成為西泠印社社員。
壽友自刻一方自勉印章曰“清慎勤忍”。“清”指品味,“慎”指品德,“勤”指品行,“忍”指品格。壽友先生幾十年來的實踐證明,這四個字是戰勝人生各種困難的法寶。來源:光明網
貌豐骨勁超然獨出
壽友先生的書法風格貌豐骨勁,超然獨出。三十年的軍旅足跡形成的粗曠、豁達、明快之氣質逐漸成就了他的老辣、古樸、簡潔的書法風格。他年輕時曾多次拜訪林散之先生,明確了學習書法不能閉門造車,要陶冶於大自然,親歷名山大川,開闊胸襟,鍛鍊氣質。林散之還親自寫箋薦入蕭嫻門下學習筆法。此後又於啟功、沈延毅處聆聽教誨,懂得了學習傳統,臨習古人是書法的必經之路。
長期以來,壽友先生一貫主張轉益多師之理念,學無常師,能者為師,吸收八方精華,熔煉一顆金丹。他善於用現代大師的珍貴心得和成功經驗將自己牢牢扎進傳統寶庫,尋覓古人遺風。從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入手,感受行書之氣韻,又臨王羲之十七帖、大觀帖,以規範字法,汲取孫過庭書譜的靈動,研習懷素小草千字文的空靈、含蓄和簡約,進而又從“古塔銘”、“鄭文公碑”、“張猛龍”中找力度,從“殷墟文、金文、石鼓文、漢隸、章草”中體會古韻……。他常說,自己書法的最終風貌是不可預見的,但只要堅持正確的路數,不斷提高品位和境界,以達人書合一,那么你的藝術風格自然就逐漸成熟在其中了。古語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放置四海而皆準的古訓,在書法領域裡尤為應驗,很多書家的作品在中年方已定型,往後的變化甚微,而壽友先生的書法變化幅度之大是顯而易見的。壽友常說:書法寫的不僅是字,寫的更是學問、境界、品位。凡格調高雅之作,除了好的氣質,紮實的臨帖功底之外,讀書、閱歷、修身、器識更加重要,凡學者大家,雖不以書法名世,但其筆下的書卷氣韻、文化內涵非尋常所能及,這就說明書法的高深之處不是外表如何奔騰,而在於內涵是否豐富。
壽友於八十年代中後期曾一度在於右任標準草書上下過力氣,獲得很好的效果,曾得過二屆全國中青展作品一等獎。但他並未就此停下腳步,而是馬上追根求源,深入研習懷素小草以及其他相關名帖,以期風格求變。標準草書是草書字法要規範,不能隨意就筆。規範利於套用,簡約便於書寫是于右任積極推廣標準草書的初衷,決不是號召大家都來學於體。壽友常講,藝術風格應千人千面,決不可千人一面,否則藝術創作的意義與價值無從談起。
1995年,南京大學資深教授、文學大師程千帆先生在壽友書法展序言中評其書法說道:“文武兼資,君有之矣,年近五旬,退伍轉業,與余共事江蘇省文史館,因得省覽其所作,甚驚異之,以為其毫端有力有韻,亦今亦古,非尋常弄筆之士所能也,……壽友固嘗策馬荷戈雪峰林海,與大自然相莫逆者久,其胸次安得不沉雄放曠且呈現於筆墨間乎”。由此可見,豐富的生活閱歷和陶冶於名山大川對書法品位的提高多么重要。
包世臣將書法的最高品位定為“平和簡淨,遒麗天成”。中正平和,不急不躁,不溫不火,簡約疏淡,空靈潔淨謂之“平和簡淨”;剛柔相濟,美能怡人,高古樸拙,力度內含,自然抒發謂之“遒麗天成”。觀朱先生的作品,字法規範、嚴謹,筆法輕鬆、自然,章法毫無牽強造作之痕,從容不迫,相得益彰。這些特點不正與此相合嗎。
東方藝術雖融引西方元素,但中和的審美觀仍然是主線,高品味的作品應是來自自然,表現自然,妙造自然。字如其人,作者的性格、修養、文化、品格、素質、理念均會在其作品中體現出來。他常說:世間萬物是藝術之源,書法之美應與自然之美類之相應,不事雕飾,存其天性,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萬事求真,真充於內,則神動於外,這才是書法藝術發展的不竭空間。
壽友的書法創作十分嚴謹,始知真則放在精微。他主張大事必須從小處做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年近七旬的他雖悠享退隱之樂,但藝術創作之熱情不減當年,他正應多家出版社之約創作多種專題系列書法作品。他說:欣逢盛世,創作環境優越,社會義務,歷史責任,不可旁貸。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壽友先生步入印壇較早。小時候其父親為他買了塊舊硯台,沒幾天就被他刻滿了字,挨了頓罵。後來,他就經常撿些瓦片碎磚磨一磨遣刀。18歲入伍,一日於街邊偶得正方形青田石一塊,刻成六面印入選江蘇省書法篆刻展,興趣大增。1980年以一方“植樹造林”參加了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因此創造了後來成為全國書協會員的條件,從此刻印從未離開過他的生活。
他曾臨過漢印數百,同時涉獵古璽、封泥、秦磚漢瓦,還借鑑漢畫像石以提高悟境,夯實基礎。三十多年前,他的篆刻創作是走了彎路的,當時受多字印風影響太大,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刻了不少多字印,自我陶醉。有幸及時得到啟功、沈延毅等大家的指導,勇於回歸正道,力求臨習傳統和創作實踐緊密結合,力避時風。重溫秦璽漢印,注意明清風格,借鑑西泠八家,揣摩融通。故今天我們看到他的印,清晰的感到傳統功底紮實雄厚,漢印斑爛,醇古的氣息異常濃烈,樸實、大氣、老辣。化古為今恰到好處。江蘇省文史研究館年逾九旬的資深館員業衍璋先生評壽友刻印最為中肯,曰:“蓋其取法,尋源於漢官,故光明俊偉,端嚴莊重,望之如見端冕垂裳大夫,肅然可敬”。
八十年代朱先生擔任遼寧印社社長時,他的理念是“印人必須是書家,書家未必是印人”,意思是如果刻印者不具備書法素養,那么印章的字法、刀法,特別是章法就難以合理運用,作品不會精彩,而書家不必都會治印。在他倡導下,印社經常舉辦社員篆書作品觀摩展,效果甚佳。當時有許多刻印者不懂邊款技法,壽友在他長期實踐中總結了刻邊款的三字刀法,即:“短、斷、深”。作者在熟練掌握楷書結構基礎上,運刀斜勢切入要短,指筆畫不能長,形如不等邊三角形;斷,指筆畫斷開,有魏碑筆意,增加金石韻味;深,指下刀深,有如鑿,使筆畫厚重,便於拓。他毫無保留教給大家,很多作者一經練習,立即見效。
2008年他選出近作百方(其中有少數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代表作),印製成冊,和朋友交流。書中每方印附一邊款,大多印人深知拓邊款既難又慢,成功率低,壽友先生經多年試驗,有新的發明,其方法是,邊款刻好後,將款面塗黑,墨乾後再填以白石粉,用複印機複印,一次可複印一批,字跡清晰,印鈕生動,既好又快。
1990年創作手記《閒章不閒》發表在書法報上;1992年,他的篆刻辭條入編西泠印社主編的《中國印學年鑑》;1998年當選南京印社副社長。其作品多次在全國大型篆刻展上作為特邀展出。2009年加入西泠印社。我相信壽友先生的篆刻創作一定會為當今印壇增添異彩。
壽友的人生閱歷和不倦探賾,促成了他作品質的升華,他廣闊的視野,平和的心態,坦蕩的胸襟,客觀的思維,過人的膽量源自巨大的代價,鑄就了他藝術風格的空靈與平靜。壽友的作品看上去平淡無奇,如果你願意再看下去,會發現內含豐富,氣象萬千,引人入勝,空間無限。王安石的詩句“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正是壽友先生的真實寫照。來源:光明網
——記書法家朱壽友先生禾呈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