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嗣宗

朱嗣宗(1185-?),字明倫,名叔乘,溫州平陽杉橋里(今平陽水頭鎮三橋村)人,與朱熠同里同輩。南宋寧宗趙擴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武舉第一人(武狀元), 授秉義郎,征戰於江蘇淮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嗣宗
  • 別名:朱同宗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平陽杉橋里
  • 出生日期:1185
  • 職業:武狀元
該科共錄取武進士45人。此榜有姓名可考的武進士11人。朱嗣宗的資料極少,較多地方志只有其名,並無其生平事跡。《淮安府志》記載說“謀猷經略,重於一時。”並考證說“鹽城新橋北首有狀元坊”是“為朱同宗所立也”。餘事不詳。《宋會要輯稿·選舉八》載:“……同日,試武舉進士,得正奏名朱嗣宗已下四十五人。嗣宗補秉義郎,華岳、朱同宗補保義郎,並賜武舉及第。余悉武舉出身,補承節郎。特奏名補進武校尉、進義校尉,減磨勘有差。”
朱嗣宗(1185—?),又名朱叔乘,字明倫。平陽人,南宋嘉定十年丁丑(1217)右科狀元及第。關於朱嗣宗是平陽縣人還是江蘇省鹽城縣人,自明代後期以來,就頗有爭議。平陽蒼南兩縣各種版本的《朱氏宗譜》和龍港朱家站“朱嗣宗神位牌”等實物的發現,全面解決了這些有爭議的歷史問題。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確認:武狀元朱嗣宗出生於平陽,征戰於江蘇淮安。
一、關於朱嗣宗是什麼地方人的爭議
《四庫全書·夢梁録》卷十七《武舉狀元》有這樣一段文字:
“高宗朝中與南渡志不載武舉姓氏,自於孝宗朝以後,俱可考之。淳熙八年江伯虎、十一年林 、十四年黃褎然。光宗朝:紹熙元年曆仲祥、四年林管。寧宗朝:慶元二年周虎、五年陳良彪、嘉泰二年葉漴、開禧元年鄭公侃、嘉定元年周師(杭人)、四年林泌(汝)浹、七年劉必芳(杭人)、十年朱嗣宗、十三年陳正大、十六年杜幼節。理宗朝:寶慶二年楊必高(杭人)、嘉熙二年劉必成、淳祐元年趙國華、四年項桂發、七年張(章)夢飛、十年陳億子、寶佑(祐)元年程鳳鳴、四年章(張)宗德、開慶元年朱應舉、景定三年俞葵。度宗朝:鹹熙元年王國、四年俞仲鰲。”
《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二十》常明確地記錄了以下一條信息:“林夢祥,平陽人知道州;朱嗣宗平陽人;林克已,平陽人新建令。”
現在卻有更多的版本把朱嗣宗認定為江蘇省鹽城人。其中就有《中國狀元殿試卷大全·宋代武舉登科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2203頁),《中國歷代武狀元》(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2月,第126頁)。《中國歷代武狀元》一書的部分內容如下:
“朱嗣宗,又名朱同宗,江蘇省鹽城人,字、號、生卒年均不詳。南宋寧宗趙擴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武舉第一人。該科共錄取武進士45人。同年,錄取正奏文進士523人,文科狀元是宋代名臣吳潛。”
事實上,各種版本的《淮安府志》還不止一處記錄了“朱同宗”。
明代萬曆版本的《淮安府志·卷十五仕籍傳》(王光蘊撰):“朱同宗,鹽城人,嘉定間中武舉狀元。謀猷經略,重於一時。”
乾隆版本的《淮安府志·卷二十選舉》:“朱同宗,鹽城人。朱嘉定間中武舉狀元。”
《中國歷代武狀元》一書,把朱嗣宗確定為江蘇鹽城人。原因是“《淮安府志》記載說他‘謀猷經略,重於一時’,並考證‘鹽城新橋北首有狀元坊’是‘為朱同宗所立也’”。由於“朱嗣宗的資料極少”,《淮安府志》的這些記錄,成為確認武狀元朱嗣宗為江蘇人的主要依據。
無論是明代萬曆版本還是清乾隆版本的《淮安府志》,只說到“朱同宗”是南宋“嘉定間”的“武舉狀元”。而無法確定他是具體哪一年的“武舉狀元”。
實質上,明代的《弘治溫州府志·卷十三》又有如下記錄:
“△武科狀元潘文虎(永嘉人)陳鰲、陳鶚、蔡必勝、黃褒然、林管、朱嗣宗、林夢新、項桂發、章夢飛、朱熠、林時中已(以)上俱平陽人。朱應舉”。
《乾隆溫州府志·卷十九》,也明確了:“朱嗣宗丁丑平陽人”。
在《康熙平陽縣誌·卷之九》中,更為明確地寫明“嘉定丁丑廷對第一”。《乾隆平陽縣誌》《民國平陽縣誌》,乾脆寫上了“嘉定丁丑朱嗣宗榜”,以下為“朱嗣宗、林克己、鄒宏”等9名平陽籍貫的武進士。
《溫州府志》《平陽縣誌》明確地說朱嗣宗是溫州平陽人。
筆者去年在查找蒼南、平陽兩縣各版本的《朱氏宗譜》及《甌南朱氏通志》時,才有了新的發現,武狀元朱嗣宗的身世更為明晰。
二、蒼平兩縣《朱氏宗譜》的重要內容
筆者有幸找到了《甌南朱氏通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6月)的編委,拿到了這本2014年出版的《甌南朱氏通志》,並通過編委會主要人員,得以全面了解到蒼南金鄉、礬山、朱家站、橋墩碗窯,平陽涇口、杉橋等地朱氏族譜的情況。
多種版本的《朱氏宗譜》明確地記載著浙南一帶朱氏始遷祖朱幩於唐末為避戰亂,從福建赤岸“泛舟北流,至東海炎亭上岸,與鰲頭陳聿七公同寓東山水纖橋” 。這個“水纖橋”就是今金鄉鎮炎亭的“倒橋坑”地方。
一世:朱幩生朱定世、朱定欽兩個兒子,至三世孟恭,“後因海濱寇亂轉遷到西鄉三洋”。西鄉三洋就是今天的蒼南朱家站地方。
二世:朱定欽生長子,次子朱孟鄒,
三世:朱孟讓徙居四十四都清宰鄉涇口,為涇口朱氏始祖。
三世:朱孟鄒徙居四十四都清宰鄉杉橋,為杉橋朱氏始祖。
四世:朱孟讓生師法、朱師式。
五世:朱師式生朱楠、朱楩、朱栱。
六世:朱楠生朱爾奇。
七世:朱爾奇生朱克南。
八世:朱克南生朱啟模。
九世:朱啟模生朱允達、朱允義、朱允昭、朱允沃、朱允德。
十世:朱允義生朱士乾。
十一世:朱士乾生朱伯訓。
十二世:朱伯訓生朱叔乘。
“叔乘,諱嗣宗,字明倫。嘉定十年(1217)賜右科狀元及第。配黃氏,生子二:長仲久,字授永;次仲績,字授系。二兄弟傳到十六世(實為三代),後裔俱失散,無記。”(《甌南朱氏通志·宗支譜系》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6月第73頁)。還記載了朱嗣宗出生於淳熙乙巳(1185年)。
這些文字記錄,說明了朱嗣宗家譜譜系的完整性。
此外,我們還在龍港朱家站,看到到朱嗣宗“神位牌”,雖然這個“神位牌”是製作於20世紀80年代,據故老相傳,文革之前這個“神位牌”的內容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三、朱嗣宗生於平陽征戰於淮安
朱嗣宗考中武狀元之後,我們很難得地找到《宋要會輯稿》中的隻言片語。
“十年四月二十二日……試武舉進士,得正奏名朱嗣宗已(以)下四十五人。嗣宗補秉義郎。華岳、朱同宗,補保義郎,並賜武舉及第。余悉武舉出身,補承義郎。”
《宋要會輯稿》非常明確地說明了“朱嗣宗”“朱同宗”是兩個人,並且他們是同一科的“武舉進士”,所授的官位也不一樣。一直是淮安人把“朱嗣宗”與“朱同宗”混為一談。
明代的《淮安府志》“朱同宗,鹽城人,嘉定間中武舉狀元。謀猷經略,重於一時。”把如果“朱同宗”與“武舉狀元”連線在一起,這個“朱同宗”,實質上就是“朱嗣宗”。因為嘉定間,只有“朱嗣宗”是武狀元。《四庫全書·夢梁録》《宋要會輯稿》(《宋會要輯稿·選舉八)等文獻記載得非常清楚。
明代萬曆版本《淮安府志》記載說他“謀猷經略,重於一時”不是一句空話。
南宋嘉定年間,淮安一帶正是南北兩個朝廷軍事對抗的戰場。光緒《光緒淮安府志·序》 “淮郡地踞揚(州)徐(州)之間……南宋疆域分裂,長為兵沖”。身為武狀元的他,無可非議地被派往前線。“‘鹽城新橋北首有狀元坊’是‘為朱同宗所立也’”,如果確實有人為他立牌坊,這說明朱嗣宗在當時鹽城一帶的影響力是很大的,而且當年居住的時間也一定不會太短。
清人孫星衍所編的《寰宇訪碑錄》,卷九(嘉慶七年刻本)之中,記錄有江蘇吳縣“三洲岩朱嗣宗”的摩崖石刻,說明朱嗣宗當年在江蘇一帶活動過。由此,可再一次印證,他曾經在駐守過江蘇淮安。
《朱氏族譜》記載:朱嗣宗“生子二:長仲久,字授永;次仲績,字授系。二兄弟傳到十六世(實為三代),後裔俱失散,無記載。”可否作這樣的推論,由於朱嗣宗遠居他鄉,後代難以與家鄉取得聯繫了。過了三四代人,就沒有音信了。特別是在戰爭年代,這種可能是完全存在的。更何況考取了武科狀元的幾十年後,整個南宋王朝滅亡了。作為抗戰將士的後裔,就是逃回家了,也不敢回到武狀元朱嗣宗的譜名之下,以免惹來“誅滅九族”的麻煩。當然許多抗元將士的後裔改名換姓,奔走他鄉,永遠成了“失聯”的對象,這也是正常的事。在這裡,我們可以推論他不是一個投降派,如果是的話。元人所編寫的《宋史》將會在其中大力宣傳,而且他的後裔也會因他的“功績”而得以一定的世襲(軍官世襲是元朝政府的制度),而不會與家鄉“失聯”。
早年的《朱氏宗譜》,沒有記載朱嗣宗征戰情況與他在軍隊的官職,實質上是對抗戰將領家鄉的一種保護;或者說朱嗣宗征戰的事跡在元兵進入平陽前夕,族人為了保護家鄉,已經全部將它銷毀了,致使我們今天尋找這些資料顯得特別地困難。還好《中國歷代武狀元》一書儘管把朱嗣宗說成是鹽城人,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提供了紮實的基礎。事實上,《淮安府志》的記錄和早年江蘇“鹽城新橋北首有狀元坊”,說他是鹽城人都不很過分,可以說江蘇鹽城是朱嗣宗狀元的第二故鄉。但是,朱嗣宗出生於平陽這是不可改變的史實。龍港朱家站的《朱氏宗譜》還記錄了朱嗣宗出生於淳熙乙巳(1185年)。
此外,我們還發現了朱嗣宗旁系武狀元朱應舉(南宋理宗己未科武舉廷對第一)的後人,也一直住在龍港朱家站。《朱氏宗譜》還表明:武狀元朱應舉在入元之後,不再出仕,一直生活在龍港朱家站這個地方,這一重要發現,將補充了中國狀元史料之不足。
朱嗣宗
朱嗣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